APP下载

南京:打通全市通道,立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2023-08-25王湘蓉

教育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南京市文明生态

文 | 本刊记者 王湘蓉

城中群山连绵,城外江河奔流。南京地处长江岸畔,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持续实施“绿色南京”战略过程中,立法支撑生态文明教育,多部门联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南京实践方案渐成雏形。南京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哪些举措和探索,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柴耘和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石勇。

《教育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一种美好期待,也是我们应该与自然万物共同绘就的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图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有着独特价值。那么,生态文明教育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外延?

柴耘:从“教育”这个关键词来说,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生态环境、强调文明素养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和实践,既包括生态知识教育,也包括生态伦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于人的生命始终。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支持和参与,多元助力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的现代公民。

石勇: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如何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远之计就是用好教育内容和手段,从理念、目标、路径等层面全面推进教育的“生态化”转型,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文明观。以“小手牵大手”,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简而言之,“生态文明教育”对于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图景至关重要。

《教育家》: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逐渐疏离,给人类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对公众与学生而言,对自然、生态的再认识需从哪些方面入手?

柴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对自然和生态有正确认识,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条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的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观点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全社会应积极吸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世界观、万物一体的全球观,培养生态文化认知与自觉。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的知识教育。学校应将生态文明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体系,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将知识、技能、审美、思维等有机融合,追求生态文明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三是加强生态文明的实践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除知识传授外,更应注重生活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让儿童能够充分认识、接触、感受大自然。

石勇:与大自然逐渐疏离这个现象,可以和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到的“自然缺失症”一词对应,书中提到的自然缺失症是指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割裂,进而产生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加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要发挥以下两方面作用。

一是确定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加快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认真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领会生态文明价值观,并主动研发体系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推出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校本读物;另一方面,学校要在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上下功夫,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科普讲座、绿色校园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治理。

二是社会教育需做好补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单位文化建设之中,定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举办生态文明教育讲座;家长可以经常带着孩子走进湿地、湖泊、森林等自然公园及场所,让孩子在亲手触摸、亲身感知中,认识大自然。

培养孩子对生态文明的责任意识是项长期且日常化的工作,要引导孩子从生态着眼,向自然靠拢,他们在自然环境下度过的时间越多,对自然的情感链接就会越深厚。让学生探索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了解这些问题与人的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所在,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教育家》:为了普及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2022年6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作了明确规定。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南京做了哪些顶层规划?

柴耘:南京市在2015年制定出台了地方政府规章《南京市环境教育促进办法》。《办法》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经费预算、实施成效评估、奖励等方面都作了规定,并建立环境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发展与改革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办法》为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执行依据,提出统一规划、全民参与、分级管理、分类实施的原则,有力推动了全市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石勇:《南京市环境教育促进办法》于2015年12月20日起正式施行,在全省范围属于首创。《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于2022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地方立法。近年来,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关于生态文明教育有专门部署和具体任务。2023年的市政府重点工作清单中也明确要求,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供给,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为全市中小学学生提供多维度系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讲座、主题活动。南京有很好的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基础,生态环境部门每年都会跟教育部门、宣传部门会商生态文明教育计划和具体项目。

《教育家》: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培养和行为导向,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更要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建设实践基地,南京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有哪些具体实践,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路径有哪些转变?

柴耘:南京市在教育系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一是规划先导,建立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除实施地方规章外,还与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南京市绿色学校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南京市“无废学校”建设评价指标》等文件,明确绿色学校和“无废学校”的建设要求。

二是教育主导,明确生态文明教育方向。一方面要求教师站牢课堂主阵地,严格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环境教育培训、现场教学观摩交流、优秀课例案例评比等,提升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抓牢实践基地“第二课堂”,我们联合市文明办、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4家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52家,定期评选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推动全市中小学与研学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共建关系。

三是活动引导,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我们倡导和要求全市学校充分结合“环境日”等重大时间节点,采用研究性学习、团队活动、假期实践等形式,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2019年起,南京市教育局与生态环境局、台办联合启动南京市“环保小局长”活动,“环保小局长”们自选长江大保护、节水、白色污染、蓝天守护者等主题,带领同学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环保小课题研究和调查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践行环保行动。

石勇:为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南京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做好平台建设,推选基地、优化在线教育平台。我们充分挖掘基地特色资源并进行课程研发,设计基地标识和参观线路,绘制基地图谱,让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更便捷、更有趣。南京市着力推动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引导企业在开放的基础上开发内容、开拓视野,把老师和学生请进来,把内容带到校园去。

二是抓好内容建设,研发本土课程及读物。生态环境局主动参与研发校园生态文明素养课程,先后出版《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科普丛书》《南京生态名片系列丛书》等科普读物以及文创产品,在义务教育“双减”背景下,使学生学习提质增效。

三是深化品牌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我们打造的“自然小课堂”是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的公益品牌,也是生态环境部与中国儿童中心向全国推荐的自然教育品牌项目,以“开放、融合、共享”的理念,联合不同类型的基地和企事业单位,打通全市生态文明教育的通道,播撒生态文明种子。

在围绕教学内容的转变方面,我们主要从情感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首先从警示教育向情感教育过渡。比如,学校草坪上标语的变化,“浪费、可耻”是前些年标语上最常见到的字眼,“别让地球流眼泪”等拟人化的表述是目前标语的特点,原先的警示已变成情感的培养。近些年,我们推出“自然小课堂”“生态向学”等项目,带小朋友走进长江江豚科普馆,探究海洋生物的故事;走进核辐射科普馆,在探索体验中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的“科技狠活”;走进田间地头,感受粮食收割的不易;走进紫金山天文台,来一场见星辰的夜观活动……孩子充满兴趣地去体悟自然,同时也在亲身体验中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情感链接。

其次从书本内容向实践体验过渡。最开始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从校内科学课本或科学相关读物中获取,现在的生态文明教育则旨在引领孩子们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更加侧重学生的实践,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比如说,“我是环保小局长”活动,学生们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到长江周边检测水质,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时,便与同伴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育人过程。

在教学路径的转变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是走出来,打破教育通道壁垒,构建“第二课堂”。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课堂、走进自然课堂,亲手播下一粒水稻种子,亲自参与生物多样性研学活动,感受大自然中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在“第二课堂”里面,没有课本、没有教条,孩子是课堂的主人翁。

二是走进去,联合志愿者团队,进校园入课堂。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高校志愿者团队,走进南京市中小学,将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优秀课程、自然名片等系列科普丛书带入课堂,用沉浸、互动、体验式的讲解,助力孩子们见天地、见生命、见成长,让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孕育出心田绿意。

《教育家》: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教会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变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层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柴耘:生态文明教育虽历经多年发展,依然缺乏有效的体系支撑和技术指导。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实践中的摸索,长期徘徊于“浅绿色”阶段。个人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区域支持系统需要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需形成有效的协同推进合力。公众参与的引导机制有待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应是全民性、广泛性、终身性,需要充分调动丰富的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有所欠缺。生态文明教育“大师资”队伍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能力不足等短板,大多数教师并未或者很少受过专业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完整、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南京市正在探索解决,我们也希望省级层面出台综合性工作指导意见,多部门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石勇: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生态文明教育师资能力建设有待提升、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化的课程不够充足这两个问题。

在生态文明教育师资能力提升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培训,统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师资培训是提升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可定期开展集中培训、线上培训等,同时做好授课教师和课外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师资评估机制,通过定期教学评估、教学反思等,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化的课程层面: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学校之间需加强合作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推进课程内容的深化。

猜你喜欢

南京市文明生态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