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破圈,“传统”的流动正变得更鲜活
2023-08-25刘静文
● 刘静文
一段经典名曲《百鸟朝凤》的唢呐吹奏视频走红网络,很多人惊叹于90后演奏者刘雯雯一口气吹奏40秒的技艺,也有人对她身上“中国首位唢呐博士”“首位在悉尼歌剧院独奏的唢呐演奏家”等标签发出疑问三连:年轻人还爱唢呐?还有唢呐博士学位?吹唢呐还能开音乐会?
黄土飞扬的田野、面孔黝黑的汉子、热闹的红白喜乐丧事……说起唢呐,你是不是会把它与以上画面联系起来?诚然,乡野田间是唢呐匠生存和传艺的重要土壤,但“土味乐器”绝非唢呐的唯一关键词。
唢呐历史悠久,气质与音色独特,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乐器。在古代,唢呐除了用于婚丧嫁娶、戏曲歌舞外,还曾运用于军中,作为传递军事信号的工具,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写道:“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随着时代发展,舞台渐少的唢呐一度落寞。但近些年来,由于学习者越来越多、表演方式不断翻新、新作品日益涌现,唢呐热度不断攀高,甚至登上国际舞台,以鲜明的民族风貌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
重新走红的民乐,不止唢呐。从古筝花式演奏的视频收获数千万播放量,到胡琴乐队圈粉无数;从把琵琶玩出摇滚味儿的潮音“破壁出圈”,到流行音乐借助唢呐、马头琴等增加民族元素……不知不觉中,许多民族传统乐器正在逐渐打破过去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古老变新潮、小众变火热、从本土走向国际,它们以新姿态圈粉无数,开辟更广阔的舞台。
这样的热潮因何而来?唢呐等传统民乐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使其本身就拥有广大的潜在粉丝基础。中式乐器强调余音不绝的美感,讲究气韵生动的哲学意境,无论是节奏还是旋律,总能以简洁的方式描绘出意蕴丰富、变幻无穷的美妙画面。
唢呐曲《百鸟朝凤》中布谷鸟、鹧鸪、燕子等群鸟争鸣;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中轻舟荡漾、春风吹拂、江水潋滟;二胡曲《赛马》中万马奔腾、草原辽阔、朔风卷地……融在基因里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让很多中国人对这样的乐声难以拒绝。而中式表达、东方韵味所造就的民乐感染力,也让海外观众叹为观止。
热爱民乐的音乐人赓续传统,也注重现代表达,把传统的根基夯实,把创新的道路走宽。下功夫,挖掘、梳理、继承一件件古老乐器背后的历史文脉和技法曲谱。如中国唢呐地域特色鲜明,分为山东铜杆唢呐、东北大唢呐等,每个地方都有最接地气的传统曲牌,学艺者需要潜心学习、整理。敢创想,民乐的编曲、表现、场景都能玩出新花样。
近年来,不少音乐节目把目光对准传统民乐,用笙、唢呐、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流行音乐曲目;被网民称为“民乐国家队”的中央民族乐团也走进直播间找观众、引共鸣。传承和创新,让民乐的传统美更具年轻态和生命力。
更引人深思的是,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传统美术、传统手艺,“传统”都是流动的符号。随着当代人的艺术审美和文化需求不断更新,曾经的“传统”不能仅仅停留在“进非遗”“开展览”,还要参与生活、融入时代。通过创新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这是对昨日传统真正的保护,也是用今日生活创造、积淀明日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