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路径探析
2023-08-25佟宇竞
佟宇竞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广州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人口总量规模大,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稀缺,资源环境约束紧。应当充分发挥密集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依托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都市农业发展,减轻资源环境约束,努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1 优势与基础条件
1.1 都市农业保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2020 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2 612.60 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1 046.46 亿元,都市农业实现利润170.34 亿元,都市农业劳动生产率67 514 元·人-1,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区)100 个,农业产业化规模比重48.3%,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辐射能力35.3%,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12 家、124家和236 家(本文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年份《广州统计年鉴》及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渔业、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体系逐步健全,构建了规模化的生产体系,闭环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便利的产品流通服务体系,跨区域协作机制,都市农业的稳步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产业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汇聚
2021 年,广州分别有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 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3 家,生物农业类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25 个,生物种质资源库7 个,同时汇聚了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88个,其中有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技平台;建成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160 多家,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建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蔬菜育种新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产地环境检测”等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全力推进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总部)、隆平院士港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3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2020 年,广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有效灌溉面积7.38 万hm2。加强农业科技公共与技术研究,成功培育“五源占水稻”“玉田1 号菜心”“小娇红掌”等农业优良新品种46个。“增科新选丝苗1 号”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品品质鉴评金奖。364 个院士、博士团队全力服务广州农业,设立区级农技推广机构12个,镇(街)农技推广机构27 个。“广州农博士”问诊服务平台初步建成,组建了包括种植、畜牧、水产等10 大类型,数量超过700名的农业技术专家队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有力支撑乡村振兴。
1.4 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位居广东省前列
2020 年,广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5.7 万kW,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达62.85 万kW,电动机动力达43.3 万kW,农、林、牧、渔业劳动机械化程度为7.0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4%,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位居广东省前列。2021 年,广州新增设施农业面积约600.0 hm2,其中,新增种植设施约496.7 hm2,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约103.3 hm2;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1.00 万hm2;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逾7.73 万hm2(含新增建设及改造提升建设);大力推广农用无人机、山地果园机、蔬菜育苗移植机、畜禽水产养殖机、智能监测终端等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位居广东省前列。
2 发展趋势
2.1 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伴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技术创新加速推动都市农业实现新的跃升。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快了基础性前沿研究的步伐,而且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性利用,提高土地生产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使紧缺的土地资源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农业装备技术的日益普及[1],多元化、多功能农业机械装备广泛应用在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机械化中,特别是小型园艺机械、高端智能机械装备更是大有作为,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无所不在的绿色技术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上充分释放科技潜能,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促进农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贡献,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2.2 智慧农业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智慧农业是集海量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一体的优质、高效、低耗的精准农业生产模式,全球各国都在加快智慧农业布局,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技术升级迭代的过程,更是生产要素、技术、产品等可控的关键一环,智慧农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随着智慧农业的成熟、普及和推广,未来智慧农业在产业端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更多地使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与产品。从大量、复杂的数据中甄别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数据库,是未来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农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进程将加快,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与产中全周期智能化,加快由消费向生产、加工延伸,全面开启智慧农业新局面[3]。
2.3 传统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跨越
目前,农业科技方兴未艾,运用生物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跨越,把食品产业培育成高新技术产业[4]。国家正在着力推进以食品制造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食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对象将由动植物产品转向微生物产品,由初级农产品向食品、生物加工、医药等方面拓展,传统的产业边界将越来越模糊,以食品为代表的产业融合进程将加快[5],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4 资源环境约束加速农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一些结构性及深层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人口规模巨大,土地资金紧缺,资源利用率偏低,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加重,这些因素的双重叠加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转型升级[6]。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因而只有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市场需求加速升级,以全面扩大内需,推动农业农村实现双循环。
3 广州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路径
3.1 着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关键节点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广州农业科技优势,加强优势作物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繁制种技术和蔬菜高效安全生产新技术等研究,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生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实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联合攻关[7]。加快渔业、蔬菜、花卉等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功能化的农业消费需求。着力加强高效智能、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研发,促进农业技术集成配套,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集聚高端人才和技术,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让科技孵化助推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技术服务支持措施,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下乡服务。
3.2 依托智慧农业赋能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结合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制定智慧农业赋能都市农业产业的技术路线。完善基础农业数据和共享平台,建立规范化的信息管理体系。整合现有数据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农业数据的收集、共享和利用,以合作方式深度挖掘数字信息的促农效应。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夯实智慧农业发展的智力基础。鼓励农业应用型人才“沉下去”,深入开展农村信息专员培训工程及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设计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促进传统农民向符合智慧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农人”转型。加快智慧农业创新应用转化,积极探索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应用场景[8],打造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载体多元的信息服务产品。
3.3 实施农业科技跃升工程
全力推进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实施种业中心、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园区等建设任务。推进农业科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研装备建设,增强广州在大湾区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的地位和作用[9]。组织开展优势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用物资和设施农业技术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与载体建设。实施支持政策,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支持海洋捕捞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领域实现跃升[10]。
3.4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成果的支持方式和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库,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探索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有效对接的途径。支持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综合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双方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支持科研团队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新型科技服务形式,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深度合作[11],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村产业兴旺。
3.5 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服务体系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发展,完善市、区、镇、村四级互联互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工作,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为评价导向的考核机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整合市属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力量与资源,建立集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谋划建设广州全国农业品种展示、选育、推广中心。支持在穗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推广,鼓励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建立“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平台,发挥平台成果展示、示范推广作用,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立综合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社会化服务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