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美学追求
2023-08-24程洋
程洋
沈从文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师,是一位善良、谦逊又真诚的赤子。正所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创作的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他在作品中追求诗意的表达效果,构建了纯美的自然世界,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文坛中成为特立独行的存在。
沈从文一生创作数量丰富,题材较为广泛。他始终关注湘西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在他笔下,人性的本真、善良和美好是永恒的追求。我们可以把他在作品中呈现的美学追求分为三类:浓厚的乡土气息,歌颂自然健康的“人性美”,构建纯美的自然世界。
一、浓厚的鄉土气息
冯骥才说:“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作家生长的地方对创作的影响是不自觉的,作品中总是带有该地区文化的影响,文字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深受楚巫文化的影响。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用大量的笔墨书写了特色的湘西文化,无论是美不胜收的凤凰自然景色,还是淳朴善良的湘西乡民,都极具地方色彩。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沈从文生长于西南边陲的凤凰小镇,此地被水环绕着形成了多处溶洞,到处是青山绿水,满眼望去一片翠绿尽收眼底。因家中孩子众多,他幼时受到的关注较少,便开始主动认识家外面的大世界。“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从文自传》)他已经开始阅读社会这本大书。由于早年的经历,作者见过太多悲惨的场面。他的父亲目睹了持续一个月的惨剧,这对于一个尚且不满十岁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接受且影响深远持久的。“看到这些东西我实在稀奇,我不明白为什么……”(《从文自传》)这沉重的现实影响了沈从文对生命的认识。在之后的创作中,沈从文在作品中塑造的乡民形象是那么丰富且鲜活,作品风格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幼时周围的环境总是慷慨地馈赠给每个孩子童年礼物,长大后没有丢掉馈赠的人,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仔细地描写小时候的上学路上的趣事,针铺面前那位戴着大眼镜的老人总是低下头,手里忙着磨针,那针像是一根接一根,磨个没完没了。接着是大门敞开的伞铺,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满足路人的观赏兴趣。皮靴店铺的胖子皮匠,夏天可真是煎熬,那满头大汗、大腹便便的样子,惹得路人捧腹大笑。热闹的染坊,多是强壮的青年,站在高处,手扶墙壁上的横木,左右来回地摇荡,悠闲自若的模样显得毫不费力,这正是青春的活力呀。未闻其人,先闻欢快的山歌声,这是背着小孩子卖豆腐的苗家妇女,娴熟地用亮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轰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那是豆粉作坊的骡子正推着磨豆粉,屋顶上晾满了细长的白色粉条。甚至,在肉店的案板上,刚杀的猪肉还在跳动不止,这些事情真是花样繁多,饶有趣味。这正是沈从文上学路上的见闻,在这个充满乡土味儿的小镇上,众多简单渺小的事物入了作者的眼,显得有意思极了。沈从文善于在方寸之间,品味多彩生活。社会这本有趣的大书,沈从文从小便深入其中,细细探寻其中妙趣。
幼时的沈从文在这片大地上自由生长,恣意地感受着微风轻拂过面颊,翠鸟放声鸣唱,新鲜的空气与事物都在浸润着他的身心。这样的美景造就了他敏感的心灵。他敏锐地捕捉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将它们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这种根植于心灵的感受在他创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种浓厚的乡土气息使人们加深了对沈从文创作风格的印象,也深化了人们对西南地区人情风貌的认识。
“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是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任何人的审美喜好都带有某种文化的烙印,沈从文对文学的独特审美正是受神秘浪漫的楚巫文化影响。带有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三族血脉的沈从文,从小在湘西秀美风景与神秘楚巫文化的滋养中长大;刚毅坚强的土家族母亲从他儿时便教他识字认物。可以说,沈从文小时候的整个世界都是母亲给予的。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闭塞的外在自然环境使楚巫文化得以悠远地留存与传承,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更加神秘的色彩和人神共处的和谐状态。一方面,人们小心地供奉着傩神、山神水神等,以免招致灾祸。在这秘境中,因为信服,所以“神”是真实存在的。另一方面,乡民对自己文化报以极大的自信。我们从《楚辞》中领略了湘西地区因为信神鬼行巫术而颇具浪漫色彩。
二、歌颂自然健康的“人性美”
沈从文指出:“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善良淳朴、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歌颂了生活在湘西世外桃源中生活着的自然人身上的纯粹的爱和无与伦比的美。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基于自然伦理的社会秩序,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模式。隔绝世外,避免了城市文明的影响,导致拥有至高权力的长老成为绝对权威。生活在这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也是丰富的。差序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费孝通《乡土中国》)。熟人遍布的乡村是温暖的,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然伦理为特征的社会关系网络。乡村包容着一切自然和形形色色的众人。鲁迅在《致陈烟桥》的信中写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湘西世界中的人是那么淳朴善良。《边城》中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一对含水明眸,皮肤饱经日晒风吹,格外健康。“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边城》)翠翠格外乖巧,在她的身上看不到愁怨等消极的情绪。她帮爷爷干起活儿来那可真是得心应手。过渡的人对这个热情的少女印象深刻。爷爷一心为孙女的未来着想,希望自己帮助翠翠寻得一个良婿。生活中,爷爷是非常细心的,对这个宝贝孙女,那可是一点儿苦都不让她吃:不让翠翠坐热石头,生怕生病;在孙女不开心时,给她讲故事、说笑话。顺顺家的小儿子傩送,因生得俊朗挺拔,乡人唤他“岳云”。傩送的性格内向,身材结实健壮,习得多种技能,与父亲、哥哥在茶峒这地方一起受人尊敬。这样厉害的青年,在爱情面前也是极为羞涩的,在半夜为爱人唱着情歌,却不让人知道;最后,在爱情之花未结果之后,便孤独地出走,在外漂泊。这也表现了人物的传统朴素的爱情观念。亲密的两兄弟,在同时爱上同一个姑娘时,勇敢公正地进行“决斗”,没有因为爱情而不择手段。这正是这群淳朴善良人的真诚选择。在哥哥得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时,便外出工作,“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既是直面不理想的结果,也是对弟弟爱情的成全。
沈从文在作品中书写了丰富特色的节日活动。乡民们保持着传统的习俗,这里存在的一切都是非常和谐的,没有邻里之间的纷争,也没有战乱与动荡。
最热闹的端午节到了,擂鼓声声中,龙舟快速驶过,身着新衣的小孩儿嘴里满是乐呵。鼓声响起,人们便冲进水中抓鸭子,场面非常壮观,男女老少一起加入其中,所有人都一样。这是属于孩子和大人的快乐节日。
在春节时,小镇流行舞狮活动。在爆竹声中,人们观赏绚丽的烟花。中秋节是青年男女表现爱意的好时机,在一声又一声的情歌中,传达彼此的心意。痴情的小伙子一唱就是三年,这种极为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了浓浓的爱意。小镇生活的节奏是那么舒缓平静,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如流水一般通明澄澈。乡村文明靠着大地给予的生活资料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乡民只要付出勤恳的劳动,便能获得延续生命所需要的物质生存资料。沈从文在作品中以冷静的态度审视着发生在行于水中的人与岸边的乡民之间发生的“平常”之事。乡村就是这样以广博的胸襟包容着生存在这里的乡民与外来者。这是沈从文为我们所描绘的湘西的美好画卷。
三、构建纯美的自然世界
沈从文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不曾受现代文明冲击的、仍保持着自然古朴的美好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并不是真实的湘西,而是经过他回忆创作出的理想“湘西”。作者把同一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层面上的城乡文明加以对照,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突出了乡村文化的纯美。
小说中的“世外桃源”是美化了的湘西世界,他构建的自然包括熟悉的沅水,铺满石块的河街,沿河伫立的吊脚楼,以及翠绿的林莽。窄长的河街店铺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吊脚楼伫立水边等候着归来的水手。他在《边城》中这样写道:“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在强烈的阳光下,湖底深处的石子清晰可见,甚至石子上的各色花纹也是尤为鲜艳夺目。生活在水边的作者自然少不了对水的描写,如平日的细流温柔且滋润,下雨时涨水的河面显得格外汹涌宽阔,平日清澈透明的河水里游鱼嬉戏等。春天作者循着桃花去人家讨一壶好酒,感受春的无限生机;夏天身着花衣于屋下乘凉;秋天欣赏这一片和谐屋群,满目的愉悦。由于对湘西极度的偏爱,他坚持认为自然美景长存,人与人生易被腐朽侵蚀。盈盈流水与青山碧水,四季变幻纷繁,为乡人幸福、悠长的人生增添韵味。《边城》中所描述的四季交替的美丽风景,尤其是仲秋铺满橙黄落叶的橘园和潺潺流水,四季景色各有其特點,都令人陶醉其中。
沈从文在《黄昏》中描述了这样的景致:夺目璀璨的云彩浮在遥远的天边,云彩点缀着即将进入暮色的天空,天空也映衬着稀疏的云团交相辉映,牵动着这位游子的心。
沈从文的写作离不开水,水带给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凤凰小镇被水环绕着,其间众多支流交错,形成了壮丽的水上景色。“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上扩大的。”(《边城》)沈从文从小在水边长大,家和学校都在水边,课后也是在水边嬉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小学肄业后,他便开始七年的兵旅流亡生活。在《石子船》中,作者描写船上人的生活,所有的活动都在水上展开。水手将船从水中泊到岸边住宿,在渡头处暂歇,均是在水上与水边之间辗转。在雨滴融入细流汇成汪洋的变化中,他的思绪早已跟随着水飞出这狭窄的空间,在宇宙中识得万物,形成自己对于世界的思索。在水上的见闻使沈从文对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看似柔弱之中却是坚强的底色,在他终于可以自由挥洒笔墨之际,作品中浮现的满是“湿的世界”,那熟悉的水和水边的故事,浮现眼前。水边人嘴里那熟悉的语言都变成具体的文字,构成一幅幅回忆的画卷。
沈从文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怀着希望进入北京。生活空间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城市成为他作品中无法忽视的存在。沈从文眼中的都市缺乏自然乡村包含万物的海纳,规章制度代替了自然伦理。他以自身经历与乡下人的价值标准审视着都市生活中的现象和都市人。“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许多时候实际上是在寻找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存在状态。”(陈继会《乡土中国小说史》)
在都市小说《八骏图》中,教授甲枕边是扣花儿抱兜,蚊帐中挂着显眼的广告图;教授乙的心思被路过穿着红色泳衣的妙龄女子勾走,还在关心着女孩儿怕不怕冷,疯狂地贪恋着红衣女子踩过的一枚蚌螺壳;声称自己坚持纯粹“精神爱情”的教授丙和聊天话题全部围绕女性的教授丁,都是沈从文塑造的都市人物形象。虽然作品中的七位教授都属于绅士阶层,但他们的言行不一致。沈从文一再赞扬湘西乡下人的人性,湘西境域总是位于都市樊笼之上,城市远不及乡村的纯美。“它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而存在”(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沈从文要如陶渊明一样打造人类精神的桃花源。
“一生从文,一世淡泊。”沈从文有着属于乡下人淳朴本分、诚实可靠、顽强拼搏的自然精神。他的作品通过构建纯美的湘西世界,追求自然人身上的淳朴和善良,突显乡村的纯美,在都市乡村变奏中索求人性的回归。他希望读者读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用文字的力量去变革社会、改造世人;以朴实的语言文字带给人以宁静与安逸,用自然和谐的田园景致来安抚都市缺乏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