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分析

2023-08-24鄢进新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跨文化

鄢进新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与融合愈加频繁。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博弈使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对“文化中国”展开全方位审视,然而,受到文化差异、种族多样性两项因素的影响,某些因素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阻碍。基于此,我们在阅读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通过解读文化背景、内化语言形式、借鉴典型人物、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有意识地养成跨文化意识,逐步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努力促进自我升华和文化發展。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含义,中外学者从多个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和定位。有学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是参与者在跨文化进行交流的直接过程,对于文化因素的敏感认知,也就是对文化共性、文化差异有着足够的敏感性,交际者会自觉地按照目标语中的文化情境,对自身的语言理解、语言输出作出灵活调整。也有学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应具备的敏锐的感知、科学性的理解与应对的自觉性,并着重强调了文化比较在跨文化意识养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简单地说,跨文化意识就是跨文化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统一。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沟通,都要始终站在第三视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既要树立国际视野,同时也应厚植家国情怀。跨文化意识具体可划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认识。我们应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怪异文化”建立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因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审美观是存在极大差异的,在我们眼中所谓的“怪异文化”可能正是该民族的美学体现。例如,非洲部落的唇盘族、纳米比亚的红泥族,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但更多的原因在于文化差异。第二层是尊重。我们应对各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给予应有的尊重。在我国,直呼长辈姓名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英美国家则代表着二人情感深厚,是亲密的表现。第三层是理解。对异族文化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后,我们就能对其文化的内涵建立深入的理解。第四层是换位思考。换言之,就是站在跨文化视角,重新审视他们的文化,而非用本民族思维或者标准进行判断。跨文化敏感度发展分为拒绝、防御、减少差异、接纳、文化调试、文化融合六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民族中心主义,后三个阶段属于民族相对主义。在文化交往过程之间,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地突破本民族思维的定式,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行为模式,主动构建起有选择性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民族主义中心到民族相对主义的跨越。

二、英美文学跨文化意识的养成策略

(一)解读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兴趣

马克思将希腊神话比作希腊艺术的武库、孕育希腊艺术的土壤,事实上许多英美文学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均从希腊神话中提取了大量的营养。希腊神话最为显著的特点—人神同形,而英雄多是以半人半神的形式出现。根据希腊神话中丢卡利翁与皮拉的故事,莎士比亚创作了《暴风雨》。作为象征着雄鹰、高山的宙斯,因为对人类的邪恶行为感到不满,所以他发动了一场浩劫,皮拉和丢卡利翁一起乘船在洪水中漂泊了九日,才终让宙斯平静下来,并创造出了新人类。《玻璃动物园》中,作者田纳西·威廉斯通过对古代希腊神话中的女性人物进行“移位”,从而塑造出了阿曼达这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母亲形象。再比如,在英国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丁揭示了不同人物婚姻关系的实质,体现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婚姻的悲哀与理想,并让我们大致了解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婚姻问题。在同时期,我国婚姻主要采取包办形式,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便是社会背景不同所造就的差异化思想文化。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倘若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解读,忽视了文化背景融入,势必会让阅读显得索然无味,甚至很难激起继续阅读的兴趣,所以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关键是要从文化背景解读开始,从而形成文化探索的浓厚兴趣,如此才能为跨文化意识养成、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内化语言形式,消除跨文化障碍

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语言的表现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如果仅停留于语言的表层,难免会造成语义内涵的缺失、文化不对等,以及交际障碍等现象。

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诸多与现实生活相吻合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包括词汇、词组、句型、语法、修辞等,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素材。若要养成跨文化意识,必须要将多元语言形式内化于心,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对英美语言的理解,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逐步消除跨文化障碍。以《阴郁山谷》和《黑王子》为例,文中都应用到whipping boy,16世纪英国的宫廷中,每当年幼的王子因为一时的任性而犯错误,便会由一个whipping boy来代替他接受惩罚。随着时代演变、社会发展,whipping boy早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个特地时期在特定地点出现的特殊任务,却成了英语语言中的一种固定说法,用来指代“替罪羊”。又如,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其中引入了“When you are listless, people will always say that you are high”,此典故倘若单一从英语语义视角解读,快乐和兴奋所包含的语言环境十分宽泛,因此难以确定语境,如果转换角度,对语义概念进行延伸,便能有效降低典故的理解难度,帮助读者透过关键词汇轻松了解作者欲要传递的主旨思想。由此可见,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展开深层次研究,既能起到提高语言水平的作用,又能避免因语义掌握不够精准而导致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借鉴典型人物,剖析文化内涵

人物的性格是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如思维定式、意识形态、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展开多维度剖析,实际上就是主观思想、客观文化情境共同作用的评判过程。虽然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进程,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目的是恒久不变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再难重现,更关键的是为后来同类型作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善于用犀利的语言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特点通过人与事描绘出来,就像恩格斯所言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我们应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理性地看待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立足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探索性格成因。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鲜明而又复杂的个体:既善良真诚又优柔寡断,既充满理性又冲动无知,既坚强勇敢又软弱无能。他面对满腔热血与决绝的复仇,他的犹豫不决与迟疑,最终将自己推入了生命中最悲惨的深渊,这一结局无疑是社会和性格双重作用下的结果。这个故事以文艺复兴时期丹麦的一个小镇作为背景,那里的人由于受到人文主义思潮的熏陶,变得更有创造力,更有冒险精神。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实际上就是一场反抗邪恶势力、追求自由平等的缩影,而悲剧的结局恰恰显示出在新旧力量的斗争中人们的困惑和思索。再比如,《奥赛罗》的文字看似写的是“爱”与“背叛”,实际上是通过“爱”的悲剧,凸显了被社会排斥、被歧视的个体,并最终造成了人物命运的毁灭。我们在阅读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在字里行间明显窥见主人公奥赛罗表现出的高尚与自私、信任与猜忌、忠诚与背叛的双重性格。整个故事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叙述:第一条是伊阿古的阴谋,让奥赛罗对自己的妻子产生了怀疑;第二条是奥赛罗在内心的矛盾、纠结、挣扎中,最终和妻子一同走向灭亡。这种内外矛盾极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所以悲剧性始终是无法改变的,正如奥赛罗终究没能突破思想束缚一般。

(四)基于影视作品,分析文化内涵差异

当前,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英美文学也是如此。将英美文学搬上荧幕,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立体地认知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差异,从而更加深入地阅读赏析英美文学,在阅读中不断汲取养分,以此来加快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人们观看影视作品,既能透过台词立体化地感受文学作品主旨、情感,同时也能借助服装特点、建筑特点了解其文化特征,如英国人生活节奏缓慢,美国人强调快节奏生活;英式英语发音浑厚端正,美式英语发音轻快简约;英国古代建筑以大理石古典结构为主,美国则多摩登大厦……只有深入感受英美独具的特色文化,才能让文学赏析更加有深度、更加灵活。以女性形象为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多是柔弱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代表性人物,她在母亲去世之后寄居在贾府,虽然生活条件极其优渥,但也形成了敏感脆弱又自尊心极强的性格。英美文学则截然相反,其中的女性形象多有着自立自强的性格特点,如《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同样也是孤儿,但从小被送进孤儿院,逐渐养成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性格。两个人物形象的生活轨迹、命运之所以有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也正因为如此贾母才能在亲生女儿去世后,将林黛玉当作亲孙女一般对待,给予其家庭的温暖;而英国在当时已经处于发达国家时期,外加对亲情的淡薄,于是简·爱被舅母送至环境恶劣的洛伍德学校,让其自力更生,这些均直接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在观看影视作品和阅读文学作品中,我们要逐步增强跨文化分析能力。

三、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自我升华

艺术虽源于生活,但总体来说是高于生活的。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高度开放、自由、虚拟的特点,这也令国别的界限不再清晰。面对此種新形势,为了让精神跃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升华,我们需要积极进行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在阅读中逐步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英美文学始终跟随时代发展而流转,创作者将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思考等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独具特色的笔触将五彩斑斓的世界勾勒出来,大大拓宽了读者的文化视野。创作者将西方社会的悲欢离合、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呈现给读者,一是可以起到激励读者阅读的作用,二是能够在无形中对读者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塑造优秀人格品质、养成跨文化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英美文学的种类丰富、题材多样,其中包含的理性思考、人文主义精神,时刻引导着读者的认知、牵动着读者的情绪,助力读者跨文化意识的养成,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对照文学作品观照自己,深入反思自我价值、人生意义。

(二)促进文化发展

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益频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社会的人文和历史,最简便的方式就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以此来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另外,这一系统化阅读过程也有助于强化读者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着。英美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转换、再创造的过程,将一个新颖的世界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振奋精神,丰富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有了多元的文化底蕴、人文风情,才造就了今天灿烂的文化发展格局,使兼具共性和差异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形成重塑世界思想格局的载体,以一股无形的力量改变着广大读者的思想认知、行为特征,让读者切实感悟到阅读的力量,让自身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变得充盈。文学作品是物化形式的审美意识形态,承载着文明和文化,因此读者能够通过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多角度了解西方社会,从中广泛吸收创新元素,为人类文明探索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了解英美国家的民族文化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中华文化博采众长,辉煌灿烂。但是,为了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塑文化发展格局,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要从英美文化中积极汲取优秀元素、经验,所以养成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展开文化交流,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展开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别国的历史文化、思维特点、行为模式,使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跨文化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