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黄河主题诗歌中对生命意识的书写
2023-08-24徐晶徐韶徽
徐晶 徐韶徽
纵观古代文学史,文人关注时间意识、生命情绪的繁盛期当属唐宋时期。从孤独无依的飘零之感到忧国忧民的家国意识,唐宋文学更好地展现了文人笔下的生命活力,尤其是以“黄河”为主题的诗歌所表现的生命意识更加浓重。自魏晋以后,人格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士大夫更加注重对个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而“黄河”作为承载文学精神的意象,也由此成为唐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抒发生命意识的一种载体。随着政治环境的变迁,唐代文人的心理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因此,不同时期的黄河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意识。本文以唐代的黄河诗歌为切入点,依托对时代背景、文化思潮和士人心态的分析,探究“唐音”形成的动因,从而进一步揭示唐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
所谓“生命意识”,指的是人出于本能地对自我及外界的刺激下所带来的心灵激荡。生命意识建构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主体情感意识抒发的源泉,正如历代文人在登山临海,抑或隐逸山林之时,时常有感而发,将喷薄欲出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中,赋予其生命力那样。文学与生命兴象向来密不可分,或优美,或壮阔,或雄浑。文人常常将自己的某种生命情绪和外界事物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唐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较为繁盛的时期,正因如此,文人有更多机会游历祖国大江南北,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盛唐时期,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所谓“境非独谓景物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势浩大、奔流不息的黄河较多地出现在诗人的笔下。由于黄河作为浩荡大河具有奔腾冲泻之势,容易给人震撼、激励的直观感受,这也符合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因此,相较于初唐时期,黄河在诗歌中出现的次数开始激增,并常常以雄奇的形象出现。受时代精神与文学传统的影响,“黄河”成为唐代诗人较为推崇的生命兴象。“水”意象本身容易使人联想到岁月易逝之感,而气势汹汹的黄河更能调动生命意识的生发。总而言之,唐代黄河主题诗歌中所流露出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流寓他乡的飘零之感;第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第三,昂扬向上的人格精神;第四,政治失意之时的孤独意识。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唐代黄河主题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地使读者体会唐代文人于山河之间生命情绪、思想的流转,并以此观照唐代文人诗意化的生命模式。
一、唐代黄河诗歌中生命意识的生成机制
唐代诗人以黄河起兴,将个人情感与关乎家国的博大情怀诉诸滔滔河水,或抒情言志,或忧国伤时,或彰显高昂的个体生命意识。究其原因,这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以及与文化思潮有关。纵观整个唐代,尽管黄河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亦有所不同,然而从整体上来看,都沾染着唐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色彩。
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支撑唐代诗人抒发个人意志的内在驱动力。经过唐朝前期百余年的恢复与发展,到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高峰,正如杜甫的诗中所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忆昔二首》其二)。在开放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唐代文士生活优渥,好在山水之间优游享乐,因此多表现出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人生态度,他们以外在事功为目标,追求自在高远的人生境界,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而黄河作为一种生命兴象,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唐代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其波涛汹涌的气势如同盛唐文人随时喷薄欲出的情感。纵观历代描写黄河诗歌的作品,唯有唐代的黄河诗歌,既还原了黄河的原始美,又饱含了诗人身上乐观豁达的人格精神。因而,黄河诗歌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唐代文人热衷于宏大壮美的自然景观,长河、落日、大鹏鸟等意象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诗歌里,在澄澈秀美的山水自然间,他们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由此,我们也能从黄河诗歌中观照到唐代士人诗意化的生命模式。
其次,朝廷所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科举制的推行,使大批身处底层的文人和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他们在儒家积极入仕思想的熏染下,终得以实现“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的人生价值。宽松开放的文化氛围带给了唐代文人极大的生活热情,使他们身上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对生命意识的流露也更加自觉与主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科举制为唐代文人提供了入仕的条件,同时儒、释、道并存的文教政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因而,面对“黄河”这种普遍的意象,不同的文人能够书写出多种生命形态的黄河。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滋养下,面对黄河,唐代文人表现出多重形式的生命情绪,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家国意识,或于天地间体悟自然之道。
综上所述,雄厚的物质基础,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为唐代文人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文人多表现出刚健、自信的特点,也由此形成了吟咏性情的诗学风尚。黄河诗歌为个体生命情感抒发的载体,体现了唐代诗人于尘世间生命情绪的流转。
二、唐代黄河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
初盛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朝廷采取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的思想、南北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融通等推动了唐代文化呈现出开放和包容的特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文学呈现出不断交融、多元互补的特征,诗歌在盛唐时期达到了创作的顶峰,也奏响了“盛唐之音”。在政局稳定、物质充裕的条件下,唐代文人热衷于漫游,既倾心于温婉秀丽的江南山水,又痴迷雄浑壮阔的塞北风光,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创作出为后世所惊叹的唐诗。作为历代水文地理上的重要支流,黄河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时常吟咏的对象,以“黄河”为主题的诗歌也层出不穷。面对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唐代文人身上奔放、热烈、自由的生命力被唤醒,所作的“黄河”诗歌凝聚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唐代“黄河”主题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唐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使积极进取的事功理想成为唐代文人的主导思想。因此,其诗歌多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正体现了唐人对生命意识的自觉追求。作为大自然的产物,黄河以其宏伟磅礴的特点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力,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象征着生命的自强不息,正因如此,唐代诗人创作了为后世所传唱的经典咏黄河诗,这类作品当属盛唐诗人李白为典型代表,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李白将心中的豪气注入诗中,其胸怀如黄河一般宏阔,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气吞山河之势在李白笔下栩栩如生。从意象上剖析,水自身带有刚柔并济的特点,水之绵长体现了生命的温度。而“黄河”不仅是彰显生命力的重要意象,壮丽雄浑的黄河景观也被历代文人所传颂,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不同诗人笔下的黄河之景,或雄浑,或壮美,既表现出了唐朝恢宏的气度,又体现出了唐人身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面对黄河之盛况,唐代文人流露出了不同的生命情绪,但整体上都呈现出积极豁达的生命状态。
第二,在儒家家国一体观念的鼓舞下,历代文人无一不在文学作品中发出家国之思。唐代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的滋养,其黄河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不仅体现在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上,还表现为强烈的家国意识。从地理位置上看,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及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处黄河流域,为唐代文人墨客心之向往之所。在诗歌中,黄河成了寄托乡愁的载体,如王偃《明君词》中的“一双泪滴黄河水,应得东流入汉家”,诗人借“泪滴黄河”的凄美情境,刻画了昭君思念故国的情思。又如,“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宽广绵长的黄河能够抚慰诗人思乡的情绪,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容纳着异乡人的心酸与苦楚。此外,黄河之地不仅浓缩了文人的乡愁,因其地处政权的边界线,所以在文学创作中也被赋予了国家命运的象征意味,如李益《塞下曲》中的“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借此表达了诗人渴望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尽管黄河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是多变和复杂的,但家国意识一直影响着每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文人,故国之思仍牵动着游子的心。
第三,在开放繁盛的时代背景下,盛唐文人主要展现了昂扬积极的生命状态。然而,随着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晚唐文人的心态趋于向内,开始由关注外在事功,转向对内在生命的探索,不少文人借黄河水感叹韶华易逝,同时也隐晦地流露出对末世王朝的担忧与不安。因此,时间意识与忧患意识成了中晚唐文人黄河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另一种呈现。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如青年人一般朝气蓬勃,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唐代诗人常常以黄河水的姿态与青春岁月结合在一起,以此抒发个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如贾岛《逢旧识》中的“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诗人于晚年落魄失意之时作此诗,一方面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正值青春岁月的好友能够横渡黄河的羡慕之情。“黄河”更像是一具鲜活的生命,成了衡量岁月流逝的载体。联想到自身,诗人则更感无奈与痛惜。又如,“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刘采春《啰唝曲六首》其五),黄河水由浊何时才能转清呢?诗人借此发出了青春岁月难再现的感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黄河如日月轮转一般依然流淌在中华大地上,而人类作为孤独的个体会随着岁月的变迁悄然逝去。唐代诗人以“黄河”作为时间意识的生命兴象,表达了内心对生命流转之快的无奈,也由此观照出暮年时期唐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在表达生命流逝之快的同时也夹杂了对国势的憂思。
唐型文化塑造了唐人开放热烈的人格精神,然而从初盛唐再到晚唐,文人的生命情绪随之流转,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再到“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贾岛《逢旧识》),便能窥见其变化。盛唐诗人的黄河诗歌中彰显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强大的政治基础、开放包容的文化背景等支撑了文人昂扬向上的气质个性,以及对生命情感的热烈表达。相比之下,中晚唐诗人对生命情绪的表露不似盛唐那般张扬,更多地包含了对家国的忧思,以及对个体生命流逝之快的无奈与痛惜。总的来说,儒家的事功理想依然为唐代士人的人生目标,在乐观高昂的时代背景下,黄河诗歌中表现出文人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生命的激情。然而,中唐以后,随着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势衰微,此时的“黄河”意象不仅代指个体生命的感悟,还与落寞低沉的晚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人书写黄河之姿不仅是对年华流逝的惋惜,更流露出对国势渐衰的哀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黄河诗歌如同晚唐时期的一曲挽歌。
由此可见,唐代黄河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家国意识、时间意识和忧患意识。“黄河”作为一种生命兴象,其奔腾不息、雄浑壮阔的形态彰显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被世人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唐代诗人笔下的黄河,姿态万千,其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感染了世人,从而唤起个体生命的无意识流露。黄河诗歌既彰显了“盛唐气象”,又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对个体生命的认识与思考,其中所表现出的生命特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作为一种兴象,象征着生命的永恒;随着历史的变迁,“黄河”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蕴。真正把黄河当作精神化身和审美客体予以表现、赞美的始于唐代。正是在唐型文化的滋养下,自信、昂扬成了唐人身上固有的特质,而诗歌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蕴含了唐代文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也由此形成了“吟咏性情”的诗学风尚。因此,唐代诗人以黄河入诗,将主体精神融入黄河,表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不管是时间意识、忧患意识,还是家国意识,都体现了他们对个体生命的思考,这些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情绪表达共同构成了“盛唐气象”的内在意蕴。
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唐宋黄河主题诗歌对比研究”(项目编号:YCX2306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