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2023-08-24刘贤桴
刘贤桴
[摘 要] 学生数学学习之“序”是开放性、灵动性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数学学科本体之序,把握学生认知之序、活动之序、思维之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深度、灵动、高效发生。教师要致力于推进学生“有序”“有向”“有法”“有道”的数学学习,要善于处理好学生数学学习“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从“无序性”学习过渡、发展、提升到“有序性”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數学学习效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大化、持久化。“有序”与“无序”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定,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闪亮“坐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序学习;学力提升
理论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普里戈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按照相对有序的状态发展”[1]。“序”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认识的法则。有时,无序本身也体现为一种“序”。绝对无序是不可能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认识、把握“序”。这里的“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学科本体知识产生、法则之序;二是学生数学认知、思维、探究之序。只要致力于推进学生“有序”“有向”“有法”“有道”的数学学习,就能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等的发展,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序,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大化、持久化。
一、把握学科本体之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科学,数学学科知识的产生是有顺序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科知识本体之序,要遵循数学知识发生、发展演进的逻辑,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尤其是,在相关知识链条中的核心知识、关键知识处,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数学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是逻辑递进的,是螺旋上升的,是一个由低级迈向高级、由简单迈向复杂、由零散迈向集约和概括的过程。
记得法国数学家嘉当这样说过,“数学的知识点犹如一个个蜂眼,但最后却以整个的‘蜂巢’示人”[2]。数学学科知识看似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但这些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厘清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整体。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的推导历程,让学生认识到多边形面积的推导顺序,认识到长方形面积公式属于基础性、基本性的面积公式,而其他的多边形面积公式都是导出性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回顾,学生经历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洞察到了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顺序时,教师还要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层次性、系统性、结构性的认知。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优化,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教师要以数学学科知识为母体,孕育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生长。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从哪里来”,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到哪里去”,从而展现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数学学科知识之序,还要把握学生的数学学科思想方法之序。
二、把握学生认知之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聚焦“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把握数学学科知识之序,更要把握学生认知之序。如果说,数学学科知识之序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那么学生认知之序就是其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如果说,把握数学学科知识之序,为教师实施有序性教学提供了可能性,那么把握学生认知之序,就让教师实施有序性教学有了现实性。教师把握学生认知之序,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把握学生认知之序,要求教师分清知识教学的“主”与“次”,分清知识教学的“先”与“后”。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其认知结构、特质、倾向不尽相同。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与普遍学情同样重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就是揣摩学生个体的认知倾向、认知风格,认识到学生个体的数学学习特质;了解学生的普遍学情,就是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识到学生的阶段性数学学习特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学设计,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应答,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表现。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喜欢用表格将两种变量相对应的值列举出来,然后根据表格里的直观、形象的值进行思考,并做出精准的判断;有部分学生则喜欢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借助图像进行研判;而另外一部分抽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学生,则能有效借助数量关系进行研判。对于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笔者以学生的认知偏好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步进阶。同时,借助学生的认知偏好可以进行有效辅导。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能让教师的教学富有针对性、实效性。
把握学生认知之序,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把握学生认知次序”或“把握学生认知顺序”,而是“把握学生认知特质、认知倾向”。认知特质、认知倾向是一种更为内隐的顺序。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师要洞察每一位学生的认知通道,睿智地加以引导。可以这样说,具体学情为学生的数学认知、探究铺设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三、把握学生活动之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灵动发生
活动是学生的智慧根源,也是学生数学经验建构的方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活动具有层次性、序列性,使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进阶。教师通过把握学生活动之序,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灵动发生。
学生的活动方式是丰富的,如抽象与概括活动、推理与建模活动等。引导学生有序活动,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序地看、有序地做、有序地想、有序地说。例如教学“9加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序地呈现资源、素材等,如“9+2”“9+3”“9+4”……“9+9”。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进而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实践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有小组探究“9+3”,就借助“小棒”进行操作:有学生将3根小棒中的1根拿出来与9根小棒合成1捆小棒(共10根),这就是“凑十法”的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可以这样说,只有操作有序的实践活动,才能催生学生有序思维、有序认知,才能助推学生有序学习。学生探究“9加几”的方法有很多,尤其是各种个性化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给予肯定、评价,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比较多种方法,让其感受、体验“凑十法”的简便、快捷、科学、合理等。在有序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灵动发生。比如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总是比第二个加数少1”。对于这样的发现,教师一方面要积极给予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追问:“为什么和的个位上的数总是比第二个加数少1?”追问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把握“凑十法”的内在精髓。
有序活动是循序渐进、有条有理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教师不能“和盘托出”,更不能“简单告诉”,而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活动的方法,还要着眼于学生活动的状态、活动的质量、活动的品质。“序”应当成为活动的一种特质,成为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通过有序活动,能让学生逐步、有序地建构、创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有序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
四、把握学生思维之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高效发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3],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数学思维的学习。思维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指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品质”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运思”,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高效发生。把握学生的思维之序,就是让学生思之有物、思之有理、思之有序、思之有向,就是让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内隐的。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触摸到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教师可以引用“可视化”的方法,比如用动作、图像、语言等进行描述、展示。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类比、迁移“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将圆柱(学具)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比较: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相當于原来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高呢?长方体的体积呢?这样的一种有序性问题,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有序性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建构、创造圆柱的体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我们将圆柱转化成的长方体,换一个位置摆放,那么底面积是什么?高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种有序变换,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有序观察、有序思考、有序探究,让学生自主建构圆柱的另外两个体积公式(“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乘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选择最佳公式,获得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有序思维不仅指有顺序、有方向的思维,更指有脉络、有灵魂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变换素材、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通过变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催生学生的有序性思维。有序性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确证与表征,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最为生动的体现。有序性思维,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数学学习之“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换、转换的,是开放性的、灵动性的。教师要有效处理学生数学学习“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从“无序性”学习过渡、发展、提升到“有序性”学习,再从“有序性”学习发展、提升到“无序性”学习(一种新的“有序性”学习开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行进在“有序”与“无序”之间。“有序”与“无序”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质的规定,同时也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闪亮“坐标”。
参考文献:
[1] 李步良. 归纳推理的内涵与小学数学课堂实施[J]. 小学数学教育,2015(06):12-15.
[2] 王健. 在有序思考中探寻数学的真谛[J]. 西藏教育,2013(06):24-25.
[3] 张海生. 促进学生“有序思考”的教学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35(2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