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理想课堂”构建策略探微

2023-08-24刘春兰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理想课堂新课标小学语文

刘春兰

摘要:“理想课堂”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教师预期和学生学情的新型课堂。语文教师通过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可以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语文教学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理想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结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构建语文“理想课堂”,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更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理想课堂”;智慧型教学资源;现代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089-04

“理想课堂”即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教师预期、符合学生学情的课堂。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开展互动教学等方式,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效释放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利用高质量的智慧型教学资源,构建高效的语文“理想课堂”。

一、语文“理想课堂”构建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激发

学生要具有积极的思维品质,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1]。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激发与培养,导致教学有效性不足,难以实现“理想课堂”的构建。具体来说,第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指导。第二,部分语文教师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难以让学生产生具体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第三,部分语文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过于机械、单一,如课文教学就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讲解以及课文串讲等。这种固定化的语文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理想的语文课堂需要有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将问题暴露出来,如在对某项内容的沟通与交流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给出的答案发现学生的知识不足,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牢固,会应用,哪些知识还停留在肤浅层面,不会应用。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修改并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可以获得及时的反馈,有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矫正。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导致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流于形式,难以有效落实。

3.不重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自身对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兴趣。因此,在构建语文“理想课堂”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增强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呆板,不仅表现在机械性地讲解灌输,还体现在以传统教学理念支配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难以对知识进行充分内化,难以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与“理想课堂”的构建初衷背道而驰。

4.教学模式不够多元化

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内化与吸收[2]。然而,当前部分语文教师不注意多元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等的采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难以达成“理想课堂”构建目标。

(1)较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是“理想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3]。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其可以自我展示,还可以与同组成员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在展示和交流合作中,学生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更多的了解并产生更多的想法,这样学习效果必然更好。然而,目前部分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较少,即便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教师不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不到通过与同伴互动探究来解决,因此很难进入到问题的更深层面,难以产生互动交流效益,这势必影响“理想课堂”的构建,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没有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路就难以实现互动分享,这样他们就很难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也很难通过借鉴他人的观点来修正自身的错误想法,更难主动对自身的学习思路与想法进行反思,因此容易陷入盲目自信中,影响学习成效。

(2)较少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之一,其可以集中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真切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理想课堂”的构建,因此不注重借助信息技术特点设计教学过程,不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也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学习成效不高。

二、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开展生动语文教学导入,初步活跃学生思维

语文教师在建构“理想课堂”时,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语文课堂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共同作用下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具体来说,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环节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作者、创作背景等基本信息,并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高质量多媒体素材通过线上平台反馈给自己,其可以适当利用学生选择的素材进行教学导入。这不但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语文教师可以从课堂导入环节入手建构“理想课堂”,如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优化导入环节,以初步活跃和集中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投影仪等设备观看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会对生活中很少注意到的语言文化现象、趣味语言现象进行回顾和细致观察,并从语文思维角度总结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这些现象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意义。这可有效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丰富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再次,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素材内容,组织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或者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以此初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愿意配合教师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最后,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内容衔接之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创设生动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符合教师和学生预期的语文“理想课堂”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对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让学生了解豆科植物的繁殖方式,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然后在网上了解课文的题材信息、作者背景以及豆荚的相关信息等,并将自己收集到的优质信息以线上交流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最后,教师可以综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学生提供的素材进行择优利用,并选取多媒体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课件,以此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增加师生互动,从而为“理想课堂”构建打好基础。

2.创新师生互问互答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教师要想构建出符合师生要求的语文课堂,就必须积极丰富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此方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动用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5]。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师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学习能力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在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充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思考。在师生互问互答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者作用,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文阅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路,让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考方向探究文本内容、写作手法、基本结构和主要情感等信息,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运用自身的个性化思考能力与同伴交流问题的答案。当学生遇到思考瓶颈时,语文教师可以及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让他们有效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准确表达,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让学生可以有效找到问题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互问互答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带领学生进行共同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思考质量和信息收集效率。例如,在对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带领本班学生深入探究这三首诗词的创作方法、作者情感等重难点知识的过程中,利用互问互答手段建构理想化的课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并鼓励学生找出三首诗词的题目、作者、内容以及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增加学生的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诗人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时的相同点,以及应用具体诗词意境时的不同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诗人笔下的中国田园乡村风光,以此增加学生的思考深度,初步构建出“理想课堂”。

3.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提高生生互动质量

语文教师在构建“理想课堂”时,应结合新课改对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满足班级各个层级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需求和展示需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自由生动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推动理想化课堂的构建[6]。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中,学生交流与互动的对象均为同組同学,而学生彼此之间关系较近,这可以增加学生表达自我观点和想法的勇气,让平时不乐于举手发言的学生变得乐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教师也能够因此了解到更多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阅读问题时的想法和观点,进而为之后开展更加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收集生成性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讨论空间和时间,并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质量,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有效构建理想化的语文课堂。例如,在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活动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频次和互动质量,让学生能够在分工阅读的同时思考和挖掘文章内涵。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的“一花一鸟总关情”主题出发,感受作者获得的生活感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理解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这不但可以充分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4.利用微课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理想课堂”应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和文化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在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并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语言,从而使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成为可能[7]。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和挖掘适合学生学情的高效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语文学科素养,进而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自己脑海中的语文知识。微课视频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富有创新性的现代教学资源,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注意力等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视频对自己当前阶段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汇总和复盘,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快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发展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和应用微课视频前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思维品质、语言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选择,并开展专门的主题教学活动,以此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有效构建理想的智慧课堂。例如,在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课文中的基础词汇、写作手法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受情况应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熟练掌握阅读现代文需要的高效阅读方法,并对课文中作者抒发的对英雄烈士、爱国人士的无限赞颂之情,以及自身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以此提高学生分析作品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能力,从而有效构建出理想化的智慧语文课堂。

5.利用游戏增加课堂趣味,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其对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依赖于自身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8]。语文教师在构建理想化的语文课堂时,应注意结合学生此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利用游戏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体来说,教师利用游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戏活动入手,这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能节约阐述游戏规则、介绍游戏环节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快速投入游戏当中,探索语文知识的魅力和趣味。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易于在教室内开展、且深受学生喜欢的民间游戏活动来传授语文知识,从而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对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阅读学习环节后,组织学生开展“击鼓传花诗歌接龙”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负责击鼓,让其他学生以蛇形的方式将“花球”传递给下一个同学,当鼓声停止后,手中握有“花球”的学生便要回答教师所说诗句的上句或者下句,如教师问:“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一句诗是什么?手握“花球”的学生便要回答: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营造出紧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回忆诗句、背诵诗句,从而达到理想的古诗词教学效果,有效构建出理想的语文诗歌教学课堂。

三、結语

综上所述,“理想课堂”的构建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时期教育目标相一致,各科教师应积极落实。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需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构建出语文“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舍淑兰.基于平等对话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策略[J].天津教育,2022(22):180-182.

[2]陆卫娟.构建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Z1):51.

[3]王伟.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理想课堂[J].甘肃教育,2020(07):130.

[4]茹永斌.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想模式的构建[J].甘肃教育, 2019(17):128.

[5]颜彩燕.课堂———绽放生命价值的理想之地———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黑河教育,2017(01):49-50.

[6]许红梅.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研究与实践[J].新教育,2015(10):45-46.

[7]贾隽.用诗意的语言到达理想的“彼岸”———解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J].吉林教育,2011(07):90-91.

[8]王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诸多困惑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教育,2005(22):15-17.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hinese"Ideal Classroom"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Liu Chunlan

(Heping Street Primary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Ideal classroom" is a new type of classroom that conforms to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can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By constructing an ideal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quirements, optimiz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methods, and content, enable students to fully exert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he classroom, and mak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 ideal teaching that conforms to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onstruct an "ideal classroom"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various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teaching effect more ideal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and abilitie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deal classroom; intelligent teaching resources; modern educationalconcepts

猜你喜欢

理想课堂新课标小学语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标准的研究
理想课堂: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从实然到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