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案例教学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3-08-23甘霖
甘霖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知识点构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和思考,从而通过谈论交流得出结论的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将地理学科中较为枯燥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案例中,以案例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地理学科与现实世界构建一架学习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后作业以及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为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海洋、大气、自然、环境等。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枯燥性,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地理与人类的发展,都有较强的逻辑性。区别于其他的学科,地理学习中欠缺故事性或者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畏难心理。案例教学方式弥补了地理学科中故事的缺乏,以真实的内容将地理知识点落实到一个个现象中,引导学生从中进行分析和观察,能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交流和谈论,既巩固了地理基本知识,又提升了地理学科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魅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及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既定
教学案例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且经典有推广经验的内容形成案例,便于其他教师学习和应用。而案例教学是指用特定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反复的互动、辨析、讨论中落实学科知识点。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一是体现主体,教学案例是以教师和教学课堂内容为主体,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二是教学案例是教师对课堂构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经验进行整理作为分享内容。而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科目进行寻找和筛选提供有交流意义和学习意义的案例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落实学科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方式融入地理教学,旨在启发学生根据地理的真实案例内容研究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需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构建不同地理领域的整体联系性。案例教学于学科教学中应用是一种更加开放和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初中地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地理意识的重要学科和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然而,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性、学生学习动力不高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師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案例教学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解决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二、地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教”与“学”
(一)地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教”
“教”指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和选择的案例,教授学生根据案例内容找到分析现象、找到问题、根据问题联系地理知识点、应用知识点解释地理现象的方法。案例教学在地理学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还涉及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难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而案例教学则能够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真实或虚拟情境中的具体案例,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学习的可感知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地理问题,感受到地理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案例教学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机制,也能认识到地理学科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联,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地理教学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依然以基于地理基础知识题型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学科学习的内容和现实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联系。比如学生在学习地震知识点后,对某个地方是否属于地震高发区域的判断依然会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一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二是对地理知识与真实生活中的地形和地貌没有进行直接的构建,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去判定。案例教学是以真实的案例为主,教师教授学生的不仅只是地理知识点,更是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用方法,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和应用。并且案例教学以丰富的思考和感知为前提,学生在交流中,辨析思维、判定思维都可以得到提升。
(二)地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将不易于理解的地理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化,比如在学习“气候”的时候,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生成特点,直观地进行气候变化演示,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容变得趣味化和直观化,目的是便于学生理解。但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仍然处于“两张皮”,即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但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依然会错误百出,难以对题型中所提到的地理现象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注重提升学生知识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案例教学为此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学生在地理案例学习的过程中一是有真实感,比如在学习“地震”内容时,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的影像资料、影视资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分析地壳运动,感知地震的不可预知性灾难的严重性;二是有整合性,地理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地貌和地形的了解,还需要对大气、气候等进行学习和判定,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单一的知识点内容学习可以快速掌握,但对整体内容的知识体系构建稍微欠缺;三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直接体现,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在提升,但地理知识的应用却停滞不前。利用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与地理学科的应用过程
(一)构建开放性课堂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课堂,利用情境教学可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基于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内容较多这一特点,课堂过程中依然以教师主导教学为主。案例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影像、动画、图标在线制作等特点,将真实的案例直观呈现,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次,针对真实的案例进行交流和讨论,串联课堂知识点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构建开放性教学课堂,提高地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地图”相关内容教学时,将本土的地图打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到学校、家庭、公园等地方,还可安排出游线路,找到方位,通过不同的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让课堂互动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味,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激发。
(二)推动形式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通过教师指导调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案例知识的真实性,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进行串联,直观感受,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提炼自己的想法,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例如,在“海陆变迁”相关内容教学时,教材中有较多的插图将板块运动、大陆漂移等内容进行呈现。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进行图形学习没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运动感。借助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让图形变成动画,使学生真实感受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过程中的碰撞和挤压,同时搭配丰富的航拍地形资源以及各类游记的直观辅助,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板块运动知识直观理解,帮助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提升小组合学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平等和开放的环境,引导其進行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不断的辨析和整合。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分析,通过思维碰撞的形式补充所构建知识体系的不足。小组合学的过程既是对案例的探究,更是对地理知识应用的探究,学生的观点在融合中不断提升,实现自主学习推动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水资源”相关内容教学时,基于我国水资源匮乏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引导学生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在经济发展背景下水资源的推动性。促使学生根据现实世界中本土资源中的自然水资源开展讨论,融入地形、地貌、水源、水循环等知识点,在合学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从而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践行节约行为、养成节约习惯。
(四)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特定知识点的内容进行重点整合,将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原理和思想充分体现于案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究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让地图上的板块、气候中的图标都变成了案例中的作物、风雨、地形和风土人情,让地理变得更加温情,让地理学习融入情感的主线。
例如,在“人口”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学过程中通过春运,尤其是18年杭州春运的特殊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世界中对人口分布不均、南下打工、回家难等多种现实因素,探究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可行性。学生在通过直观感受春运中人口迁移以及各城市经济实力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之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同的想法不断融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对建造家乡和提升经济实力的责任意识。
(五)有助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个体学习和小组合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对案例现象、内容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在地理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需根据典型的案例内容融入多学科活动或者校园活动,开展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以案例学习方式形成示范引导,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自主研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山体的地貌、地形、水源等进行分析,以地理的角度看待周边的建筑物厂房建造得是否合理,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将具体的问题提升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应用中,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分析,探究地理学科应用于多领域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生成学习动机,主动投入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感知能力。
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支持
(一)针对性对于案例内容的选择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当精心选择案例,确保其与学科教学目标紧密契合。案例教学并非只是简单地引入真实或虚拟情境,而是应当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大纲,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涉及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案例。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科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至关重要,中学生对社会现象以及新闻内容往往能够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教师可借助信息化传播快的特点,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真实案例的构建,能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广泛性。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查找和筛选已有的地理案例教学内容,汲取成功教学的经验,在贴合学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整改和应用。总而言之,地理案例的筛选既要有时代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要有可行性,能够将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应用,切忌为了进行案例教学而构建案例,缺乏真实性,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因过于简单或者知识点无法进行有效融合等影响课堂实施。
(二)注重学生交流的方向和知识的有效应用
案例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交流内容和方向,能够给予学生方法指导,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地理知识的分析意识和应用意识,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构建,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融入创新意识,推动案例交流和分析活动的形成,构建平等和尊重的学习环境,肯定学生的每一份奇思妙想。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理解现代教学理论,将其作为行为教学的基础。学生交流的方向和知识的有效应用是促进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和引导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启示与收获。重视知识的有效应用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拓展知识,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将案例教学的方法融入地理学科,可以构建互动式、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有效应用,培养学生地理原理的分析能力;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内容不断整合,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合学的积极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地理课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推动学科育人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