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研究*
——基于大学生心理契约的质性

2023-08-23石若坤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亲和力魅力思政

石若坤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 年12 月7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是党中央从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开展高校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研究,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引导高校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担当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过程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沟通与互动,两者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供给方与需求方。思政教育实效性不佳,一定程度上源自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客观地说,教育的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矛盾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供给方的持续改善。着力开展思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搞清楚学生的需要和期待,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与期待,才可能极大地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因),故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与期待,思政教育才能更具有亲和力、针对性,获得良好教育实效。

学界对教育亲和力概念的界定尽管暂时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普遍认同思政教育亲和力发生在教育与被教育主体间,且“亲和”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既然教师的亲和力是由学生去感知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师具有亲和力?什么样的教师缺乏亲和力?——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最具评价意义的看法也必须是由学生提出。因此,聚焦学生的理解、期待与感知,是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研究的有效路径。

二、文献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本特性的相互性、作为信息基本特性的相互性和作为基本实践活动的相互性之间的有机叠加形成的一种合力育人力量”。[2]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辩证互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情感力、吸引力、人文力、感染力的综合”。[3]也有学者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看作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一系列过程产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与悦纳感”。[4]

从已有研究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研究基本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描述或阐释。尽管学者有从交互维度、要素维度、过程维度、价值维度等分析研究教育亲和力的内涵,但他们主要探讨的始终还是学者视角下的教师教育亲和力是什么的问题,鲜有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去探究学生视角下教师教育亲和力究竟是什么。而课题组认为对教师教育亲和力最直接、最真实的感知主体是学生,离开学生的期待和感受去谈教育亲和力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注定少了些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二)心理契约及德育心理契约的内涵

组织行为学家Schein 在其《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每一组织成员与其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5]人们可以把心理契约“移植”到多种学科,包括德育领域。首次提出“德育心理契约”概念的是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申来津副教授,他认为德育心理契约是指德育关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是德育关系双方相互期望的集合。[6]

事实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对教师的教育亲和力进行评价。但是访谈和问卷调查等资料显示,学生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是有内心期待的,并且绝大多数学生会依据自己内心的这种期待去评价和判定思政教师是否具备亲和力。现实中,学生对教师亲和力的理解更多地是内隐为一种心理的契约,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看,亲和力可以被理解为存在于学生内心的有关教师教育亲和力的主观信念、心理期待。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和内隐性特点,因此学生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理解、期待需要研究者积极主动去探寻,并且也只有弄清楚了学生期待的教师亲和力“因”,之后才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提高教师教育亲和力的“果”。

课题组以大学生心理契约中的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为研究视角,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历时两年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大学生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理解与认知,基本弄清楚了大学生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真正期待和需求。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课题组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目前,国外学术界一般认可的“质的研究”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7]归纳法是其主要的分析方式。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从当事人的视角去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对相关事物的看法。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录、记载。质的研究特别重视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倡导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情。研究者必须参与到过程当中,通过“深描”细节与事实,在反复分析重组研究片段的过程中,让事物的质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解释而逐步地呈现。

本次研究搜集的第一手资料,由半结构化访谈资料、非干扰性资料(学生作业)和调查问卷三部分组成。2018 年 3 月—5 月,笔者以《我期待的有教育亲和力的思政教师》为题向广州大学两个大班学生布置作业,并收回八个专业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共180 份(非干扰性资料)。在对该作业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定访谈提纲,其内容包括以下五点:1.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校、学院、专业、年级等。2.你如何理解思政教师的教育亲和力?3.你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是否有期待?期待程度如何?如果有期待,那么你期望思政教师具备怎样的亲和力,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4.在你看来什么样的思政教师最缺乏亲和力?5.你认为对思政教师而言具备教育亲和力对其教育教学重要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018 年5 月—7 月,课题组通过校园拦访的方式对30 位广州大学本科生进行有关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期望问题的深入访谈,访谈对象涉及文、理、工等专业一到四年级的男女学生,访谈内容均以录音和笔记方式记录。2018 年9 月—2021 年1 月的每个学期中(期间经历三个学期),课题组成员在其任课班级中随机选择5 位同学进行有关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期望问题的个别深入访谈,共成功访谈了60 位本科生。每个学期末,笔者都将访谈提纲转化为调查问卷的形式派发给授课班级学生作答,共收回有效问卷663 份。

对搜集到的三大类资料,课题组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进行内容分析。该研究的总体设计是从大学生的视角理解他们对于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看法与期待,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具体方法上,首先对该资料进行筛选、分析,进而对资料进行三个级别的编码:即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主轴编码(关联式登录)、选择编码(核心式登录)。最后,根据扎根理论的判断标准,以选择编码线索为依据再进行历程分析,进行纠偏、完善,完成研究的反思。

四、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期待的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

目前,基于扎根理论研究的结果表述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化格式。我们尝试采用归纳表格法来呈现访谈数据的意义关系。表1 即为数据整理结果。

表1 大学生期待的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

(二)基于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维度探讨

基于对上述概念、范畴层次关系表和文本数据分析过程的反复研讨和思考,笔者发现大学生心里期望的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维度由四个方面共同构成,即情感魅力、传授魅力、理论魅力、人格魅力。

1.对主轴编码中的“尊重”“关注、关心”“交流互动”的选择性登录得出“情感魅力”维度。访谈资料显示,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期待和渴望教师能够倾注真实的情感,真正关心、关注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能切实关心学生但要求严格的老师,在学生眼里并非绝对地没有亲和力。相反,对学生一味放任且缺乏真诚关爱的教师恰恰会被学生识别为没有真正的亲和力。“交流互动”也是学生期待的教师有亲和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学生极其反感教学全程无互动,这类教师不是被学生认定为高高在上就是被学生判定为太过冷漠,总之会被绝大多数学生判定为没有亲和力。课题组认为,尊重、关注、关心、交流互动其实都是学生对教师教育情感投入的主要感知和评价。访谈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思政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会用心去感知教师的教育情感的,也会对老师的情感付出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就此维度而言,教师教育亲和力聚焦在教师的情感魅力层面。相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1.7%的学生把不具备情感魅力的教师直接认定为最不具亲和力的教师,这个数据应当引起思政教师的重视。

2.对主轴编码中的“教学艺术”“教学技能”的选择性登录得出“传授魅力”维度。教学艺术可以被理解为“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的独特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8]访谈资料显示大学生期待的具有亲和力的教师通常具备以下教学特质:语言艺术上要有温和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幽默的表达;在教学仪表仪态上以“微笑”为最大特征。教学技能方面,大学生期待的具有亲和力的教师通常能做到PPT 设计灵动活泼,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学生对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手段的渴望尤为突出。换言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亲和力的思政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灵活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在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展现教学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与微笑艺术。因此教师教育亲和力的又一维度可以定格在教师的传授魅力上。

3.对主轴编码中的“理论阐释”的选择性登录得出“理论魅力”维度。访谈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能将理论予以生活化阐释的教师很接地气,很有亲和力。大学生尤其渴望教师能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历与经验与其分享,这种分享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教师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亲和力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有吸引力,所以不少学生也渴望思政教师在理论阐释方面能与时俱进,积极关注社会热点以及国际热点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理论是否彻底、能否说服人的关键,除了教师必须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渴望和期盼的理论阐释方式,如此才能切实发挥理论对学生思想的指导或影响作用。所以对思政教师而言,具有亲和力离不开理论魅力的生动展示。

4.对主轴编码中的“职业道德”“个人美德”的选择性登录得出“人格魅力”维度。访谈资料显示,思政教师亲和力离不开其人格魅力展示。在大学生眼里思政教师的本职工作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其教育最具教书育人的特性。换言之,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思政教师这个特定身份寄托着学生对完美师德师风的想象,道德素养方面能言传身教并身体力行的教师最能让学生产生悦纳感和认同感。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0]因而思政教师要真心热爱教育事业,而不是仅仅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11]人格魅力不仅是教师教育亲和力的重要维度,更是教师教育亲和力的一种升华。

五、分析与讨论

基于上述主轴和选择编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参照选择编码原则与课题组在编码过程中的理论体悟,课题组形成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思政教师亲和力的进一步认知。

(一)大学生期待的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及其结构

课题组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的内涵的总结归纳是基于学生的视角,而该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对课题组的研究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综合课题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认为:就大学生主体的期望而言,思政教师的教育亲和力可以理解为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且为学生所感知到的,能让其产生亲近感、悦纳感、认同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其内容主要由思政教师的情感魅力、传授魅力、理论魅力、人格魅力四部分组成。

学者路遥认为:亲和力可分为感性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感性亲和力是教育过程中被人直接感受到的、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态,是对受教育者感觉和知觉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理性亲和力是在感性亲和力的基础上,受教育者经过综合的判断和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价值和理论意蕴产生的发自内心的趋近感。[12]借鉴其观点,认为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中的情感魅力与传授魅力主要基于学生的感觉、直觉而产生,故可以归属为感性亲和力;理论魅力、人格魅力基于理智、理性价值判断而产生,故可以归属为理性亲和力。感性亲和力具有短暂性和表浅性,影响力短暂;理性亲和力具有长期性和深刻性,影响力长久。[13]访谈资料显示,大学生最快、最直接判定思政教师具有亲和力的依据,多数源自其对思政教师的情感魅力和传授魅力的直接感知、感受。因此,思政教师应在授课前期积极充分地展示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关注,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应积极呈现语言艺术与微笑艺术,由此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当然,学生初步感知到了教师的感性亲和力后,教师并非可以一劳永逸。要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悦纳感、认同感,教师需要进一步展示其理论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换言之,学生在最初的亲和力感知中总是感性多于理性,但随着教学时长的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因为时间的积累,一方面不断深入了解理论知识的本质获得真知,另一方面随着对教师认知程度(尤其对教师道德素养和个体美德的认识)的不断加深,愈觉得其有魅力,必然会增强对教师本人及其传授知识的喜欢和认可度。

马克思曾经说:“如果你先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4]同理,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积极地展现其情感魅力、传授魅力、理论魅力、人格魅力,则其具备的亲和力水平必定能被学生所感知,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甚至是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二)大学生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充满期待的原因及其反思

调查数据显示。96.8%的大学生对思政教师教育亲和力充满期待,其主要原因基本集中在以下四种认知:一是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引导,注定离不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而教师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对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学生通常不会重视这类课程,所以思政教师具备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三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存在刻板印象,有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无聊、教学内容也相对枯燥,所以思政教师具备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四是部分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教育作用,但他们同时又感觉其作用比较隐性,不具备专业课的显性作用,因此需要思政教师具备较高的亲和力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悦纳感和认同度。

不难发现,大学生对思政教师具有较高亲和力期待的主要原因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这恰恰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反思并积极帮助大学生予以纠偏。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之所有存有上述刻板印象,主要源于初、高中政治课程聚焦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谈到了在中学政治课程学习中,通常会为了有效命中答案中的各个知识点(得分点)以获取考试高分,于是死记硬背答题套路和答题模板的学习经历。中学政治教学和考核过分强调知识点以及学生为了分数而机械地套用知识点,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使得学生日积月累形成了“政治课学习非常无聊、枯燥”的错误认知和刻板印象。此外,访谈过程中有过半数的学生主动提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课。事实上,同样的认知不仅存在于学生当中,也存在于不少专业课教师的认知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5]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16]思政课受到大多数大学生和部分专业教师冷落,少数思政老师自身的不自信,这些事实说明思政教育在目标设计与实现手段、实施效果之间均存在很大程度的落差。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提醒我们,在短期不能彻底改变学生错误认知的前提下,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先改变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以最大的热情和激情展现情感魅力、传授魅力、理论魅力、人格魅力,不断提高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悦纳感、认同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把培养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自身的使命担当和行动自觉。

猜你喜欢

亲和力魅力思政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东方欲晓》的魅力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