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统一、双协同、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视角

2023-08-23黄兆军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装备技能院校

■黄兆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至关重要。 2015 年5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标志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进行了统一规划和部署,其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走智能制造的路子。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技术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而其中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作为我国中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核心,集成和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正好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因此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速,一大批学科交叉、技术复合、技能融通的智能装备制造相关的新兴岗位应运而生,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加快培养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所需的新型技能人才,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当务之急的任务。

一、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专业群的概念是产业集群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群建院”的理念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专业群是由不同专业组成的集合,这些不同的专业往往面向同一类产业,其基础课程相近,而专业课程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专业群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共建共享,形成合力,为区域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基于群内各专业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群”的理念出发,融合多种特性的有关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和操作范式,可以为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统一的指导。

(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已有的参考文献和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尚未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有系统的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关于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领域还几乎是空白。但是国外对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和探索是一直都在进行的,其中也或多或少涉及了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比如德国,早在19 世纪20 年代就提出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新加坡与日本分别提出了“教学工厂”与“产学合作”模式,英国实施了专业群认证模式,美国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提出了面向当下急需和未来发展的“大工程”职业教育理念[1]。

总的来说,由于国外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通过实践和总结,不少国家已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具有类似专业群属性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以学科建设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为方向以及以学生个性化培养为方向的培养模式等。其中或多或少也涉及了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但是明确从“专业群”的角度对智能制造装备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公开研究其成果还是非常少的,而在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基于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可以参考的融合多种特性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更加匮乏。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差距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6 号)首次提出了“专业群”这一概念,并且在后续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推动高职院校以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完美对接,以促进经济向更高层次水平发展。直至今日,专业群建设在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说是如火如荼。而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专业群,对于其人才培养问题,国内的部分高职院校也一直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遵循技术知识生产规律,探索构建了“产教谱系指引、能力素养贯通、全流程项目支撑、岗学教评一致”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保体系、师资团队和支撑平台等六个要素,探索建立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一些研究人员相继提出了“工信耦合,理实结合,产教融合”的模式[2]、“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创新模式[3]、“基于‘1+X’证书”的创新模式[4]、“一核二类三段四线”模式[5]等人才培养模式。

总的来说,国内对于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国外而言要多一些,但是存在着“研究不系统不深入、没有考虑专业群全要素”的问题,导致仍然无法形成可以供其他高职院校直接借用和参考的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融合多种特性的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与操作范式,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领域需要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其实这也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最后的落脚点。

二、“两统一、双协同、三融合”以群育人模式的建构

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双高”建设,实施“以群建院”专业集群发展背景下,面对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和创新智能装备制造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岗位的新型技能人才,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时代使命。接下来笔者以所在院校的智能制造装备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例,具体阐述“两统一、双协同、三融合”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一)第一要务:坚持“产业第一”发展需求

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要以满足产业需求为第一要务,密切跟踪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和新需求,基于区域和行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有效衔接。当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速,高素质新型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对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对于正在进行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而言,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无形中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要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把企业拉入到校企合作的轨道上,打破以往高职院校唱独角戏的困境,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从而尽快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培养大量急需的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工科技能型人才[6],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力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这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落脚点。

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就紧紧抓住了国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及省市“十四五”规划中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有利机遇[7],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及毗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强大区位优势,深入企业调研,精准对接本市装备制造产业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以培养铣工(三轴、多轴加工中心等)、机器人系统设计、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机器人系统维保、自动化生产线运维、工业自动化技术(DCS、SCADA)等职业工种为导向,由省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牵头,联合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组群,立足本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瞄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高端装备应用,专业群的各专业协同培养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所急需的新型技能人才。

(二)先决条件:构建“两统一”双元育人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以落实“三全育人”为主线,对接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产业定向与技术定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两统一”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1.产业定向与技术定位相统一

专业群内各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各专业所面向的都属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站在专业群的角度来看都是共同服务于智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共同聚焦于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各专业按技术链分工各有主攻方向。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群内各不同专业都聚焦于智能装备制造技术链上车间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如图2 所示),分工有异但协同发展。 数控技术专业侧重于产品数字化设计、工艺规划、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侧重于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侧重于智能车间装备系统集成与维护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侧重于智能车间控制系统集成技术。

图2 专业群内各专业对应技术链

2.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统一

充分利用当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大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继续学习的有利契机,加强与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把企业培训提升到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企业培训主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的企业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而学校教育则是根据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展开,促进人才链和产业链衔接的紧密度和有效性,保证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适应、适应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操作、操作即规范。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将企业引入“1+X”证书制度考核体系中,让企业根据真实岗位需求建立评价考核标准;此外,还与本区域的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开发与之配套的课程包,以课程包为基本课程教学单位,供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学习,建立学校课程教育、企业专题研修、企业项目成果、创新创业成果之间的学分互认、学习经历置换体系,建立“学分银行”机制,以灵活的教学评价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企业参与的热情。

(三)有效途径:实施“双协同”内外联动策略

“双协同”指的是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群内协同”,以及专业群与外部企业和行业之间的“群外协同”,通过“双协同”的途径来实现培养符合新时代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1.群内协调育人: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

一直以来,在高等职业院校,二级学院之下每个专业都是独立的教学单位,各专业之间的互动比较少,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程体系、自己的实训室、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之间缺少交流和合作,每个专业都像一个信息孤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课程重叠、实训室重复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还由于闭门造车阻碍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则打破了这种专业壁垒,把各个专业之间共性的资源和师资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基础相通、专业互补、资源共享,各专业之间融合协调、协同发展,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首先对各个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梳理,把各个专业类似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定为专业群平台课,由统一的教师给所有专业共同授课;其次是把各个专业的实训资源进行整合,把各个专业都有的PLC、电工、电子等重复建设的实训室统一升级和调配,由学院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不再属于某一个专业,而是由二级学院依据专业群的发展需要统一谋划;同时,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重整,从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目标设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各专业的总目标和侧重点,打造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规范了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和效果,让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更加明确、实施上更有依据。

2.群外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和行校企协调

以往的校企合作,虽然名义上有校企双方的参与,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多数时候是学校唱独角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越来越严重[8]。 而当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发展迅速,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这就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行、校、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产业学院这样的合作平台日益增多,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校企协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效果大大增强。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面对当前的有利契机,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紧紧依托本地的智能家电和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组建由25 家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参与的智造产业学院,积极与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在专业群内专业共建、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平台搭建、智能装备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师资聘用、技术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聚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找准合作共建“着力点”和“对接口”,画出合作共建“同心圆”。 政校企通力协作,在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构建产业学院宣传载体,推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落地实施,开展技能培训,共建实训基地,积极引导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将本校智能装备制造专业群的技术技能培养与装备制造企业的项目实践、职业培训对接,实现育训合一、学做一体,通过群外协同把校企双元育人落到实处。

(四)具体实施:实现“三融合”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需要的是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高职业素养的新型技能人才。 因此,以群育人的具体实施要找准突破口,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立德树人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

坚持“三全育人”,加强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将立德树人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将对学生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新时代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摸准时代脉搏,明晰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注重从专业历史、社会时事、模范榜样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把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行为”和“理念”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注重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自觉意识,锻炼其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提升新时代智能装备制造技能人才技术与综合素养这条主线,从“价值引导”和“理念规范”两个方面深挖课程思政素材并进行融合教学,探索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一方面从爱国奉献、科技报国、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价值引导,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解决“为谁干”的问题);另一方面从岗位工作理念层面,即从创新精神、精益求精、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理念规范,夯实职业根基,增强创新意识(解决“如何干”的问题)。 从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组织教师对所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将岗位职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恰当的切入点和具体的案例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专业群负责人每学期上好思政第一课,专业教师上好思政每一课。 通过实施科技惠民下乡等活动,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2.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相融合

为了激发学生提升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生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了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相融合的考核机制。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之外,还要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各个不同专业都有相应的推荐技能证书,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更多的技能证书,从而为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提前做好准备。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与本地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共同构建技能证书与企业薪酬融通的机制;根据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差异化要求,构建了“1+X”证书、德国AHK 证书和企业证书相融合的培训与考核机制,最终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X”证书体系,促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岗能力。

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提法由来已久,本不是什么新想法,但是实际情况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两条腿走路[9],两者之间的融合度差,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快速适应当前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新岗位所需要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所遇到的技能型人才瓶颈,反过来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实质性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充分依托专业群所在学院内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平台,整合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集聚校企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在智能装备制造关键技术领域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第二课堂体系,助力学生就业创业。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工业水平的提高,因此针对当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所面临的新型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加强对智能装备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效缓解日益凸显的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是十分必要的,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时代任务。本文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智能制造装备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例,具体阐述了“两统一、双协同、三融合”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产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实施方法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从实际效果来看,成效显著,希望能为其他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装备高水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其实专业群内部各个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和专业群与外部行业企业的融合,都涉及很多因素,怎么才能更加有效地融合,从而在人才培养上产生最大的合力,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也是笔者后续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装备技能院校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