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因材施教实施策略探究
2023-08-23黄钟明
摘 要:初中学生在信息科技课程学习中存在着差异化的需求和潜能,这要求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特点,明确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以学定教、分层教学、反馈补偿及多元评价实施策略,以期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信息科技;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9-0011-04
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形成学生的信息意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达到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目标。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是信息科技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新课程的五条基本原则中的第二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开展差异化教学,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如何贯彻这一原则,这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特点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具有真实性。随着信息科技早已深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信息科技课程选取真实的问题和情境作为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载体,让学生感受信息科技在现实中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具有实践性。通过动手操作、项目制作、合作交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科技的应用与创造,在探究式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具有创新性。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计算思维、编程设计等方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未知领域。第四,具有综合性。新课标强调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关联和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运用信息科技进行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从而体现信息科技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的本质和价值。第五,具有时代性。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新动态,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科技的动态发展,提前准备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因材施教必须正视学生的学习差异
正视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又要求学生培养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素養。在这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不可避免,因为其在学习兴趣、成长背景、认知能力、动机水平等方面各有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对计算机感兴趣并操作熟练,有些学生可能对计算机陌生或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主题或领域感兴趣或擅长,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主题或领域掌握困难。以上差异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如果忽视这些差异,仅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进度教学,导致部分学生无聊或挫败,甚至失去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正视差异,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针对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策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
(二)因材施教要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关注学生进步与发展,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不应只看是否达到知识点或技能目标,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进步与发展是相对个体而言的,并不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样的水平,而是要求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观察、记录、评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使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三)因材施教必须创设人文关爱的课堂
创设人文关爱的课堂,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人文关爱是指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人性化的理念。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潜能,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方法和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人格发展,通过关爱和理解,创设温馨、和谐、民主、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鼓励和被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人文关爱的课堂教学,可以促进信息科技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
三、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一)以学定教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论著中提到:“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能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换句话说,要实现因材施教,就要处理好“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并以学生成长的需求为中心来进行教学。因此,“以学定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以学定教”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
1. “教”服务“学”
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并达成教学目标。在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成为“教”服务“学”的首要任务。例如,在学习《表格数据处理》这一单元时,七年级的学生可能觉得内容枯燥,对表格公式的熟练应用也存在难度,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结合学校即将开展的活动“校园达人秀”设计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报名到评分的全过程,自己设计达人秀的报名表格、评分表格,并利用表格来分析数据计算总分,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学习并运用数据公式、函数公式等相关知识技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基于“学”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针对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策略,安排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难度,给予学生切合需求的指导。例如,在教学《善用互联网信息》这一单元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前置知识水平。不同学生掌握的内容和范围可能不同,有的熟练应用互联网查找、保存和交流信息,有的对某些网络知识一知半解,知识技能碎片化。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可以初步掌握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现状,并根据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融入“学”
教师的“教”应该融入学生的“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因材施教需要建立在师生相互交流和促进的交互活动之上。师生互动可以增强情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对话交流方式作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学生身上获取新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具体而言,在信息科技课上,教师应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注重正面激励,辅以侧面教育,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困难,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和实用,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差异;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铺设阶梯,为学生定制阶段性目标或设计不同难度和主题的项目任务,使其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成就感。
(二)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而采用的教学策略,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挑战中,提升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信息技能、学习方法、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将他们划分为基础型、进阶型和深化型三个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
1. 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在信息科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以上三种层次制订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针对基础型学生而言,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因此目标是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的基本能力,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例如,学生应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功能,能够使用常用的电脑软件和网络工具完成基本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展示的任务,能根据教材要求完成简单的编程任务等。
针对进阶型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因此目标是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应该能够开展针对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挑战。
针对深化型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超越了同年龄的一般水平,并具有高度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展开探究,因此目标是挖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开展复杂和高级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一些前沿的信息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开展独立或小组的项目式学习。
2. 任务分层
任务分层是将同一教学任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难度分成多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任务分层可以调节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善用互联网信息服务》这章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一个带姊妹学校的同学游览自己城市的教学背景,并为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如下任务:基础型学生要求掌握互联网的基础使用方法,搜索从自己学校到各个景点的路线和信息。进阶型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作具体的安排,选择两到三个景点作为游览目标,比较不同路线和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制订一份游览计划,并写出计划的内容和理由。深化型学生需要利用互联网上的其他资源,为游览计划增加更多有趣和实用的内容,插入景点、饭店等照片,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精美而有个性的打卡攻略,并分享到社交平台。
通过这样分层设计任务,教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补偿策略
在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和补偿对实施因材施教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补偿。尤其是对学习进步较慢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地提供辅导和补偿,以协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反馈补偿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实时反馈
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反馈,肯定学生做得好的方面或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在使用Excel制作圖表时出现无法正确选择数据源和图表类型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及时反馈中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其理解数据源和图表类型之间的关系,并让其重新尝试制作图表。
2. 差异补偿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教师可以给出不同的补偿措施。对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予高层次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应该给予具体和细致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纠正。例如,学生在使用Word编辑文档时不太熟悉各种功能键和快捷键的用法,教师可以指定一名能力强的学生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给予详细的演示和讲解,并帮助他多加练习。
3. 跟踪记录
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用诺宝编程时常出错,教师检查后发现他不会正确设置“条件判断”的表达式。教师应该意识到该生对“条件判断”的设置理解有误,并根据他的错误原因,为他定制学习计划和方法,并定期检查和评估他的学习效果,给予反馈和指导。
4. 强化激励
在给予反馈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例如,学生在掌握python的输出函数后,不仅按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基本任务,还自主地利用输出函数设计出学校校徽等个性化的字符画,此时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可以增强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多元评价策略
评价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区分学生的优劣,而是提供教学活动的诊断性反馈,帮助师生双方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内容要多元。评价内容不仅考查学生对信息知识和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还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参与度和口头表达能力等,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评价标准要多元。评价标准既要有共性的要求,又要有个性化评价内容或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制订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如作品的质量、创新程度、表达方式等,并针对学生之间具备的不同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融合因素,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点来选择不同的作品形式、展示方式、合作伙伴等,并根据学生的选择和表现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主体既应包括教师评价,又应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汇集来自不同角度的观察意见,最后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结果。例如,在以“校运动会风采”为主题的视频制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学生的视频作品从视频质量、音乐音效和内容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合,形成全面综合的评价结果。
四、 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信息科技教师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群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蔡万宏.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2(14):23-25.
[2]程莉.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 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力[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2):70-71.
[3]王文芳.因材施教是落实减负的核心思想和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2021(45):76-77.
[4]徐艳.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以学定教[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1):63-64.
[5]张宇红.浅谈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35):58-59.
作者简介:黄钟明(1985~),女,汉族,上海人,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大附中创新中学,研究方向: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