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州与阳泉市
2023-08-23李忠红
李忠红
2021年《文史专辑》中刊登了王伟老师撰写的《“城关市”——中共历史上最小的一座“城市”》一文,笔者读后深受启发。该文中,王伟老师通过论证“盂县城关市是中共城市建设历史上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低一级的城镇市的第一例证”,再次阐述了“阳泉市是中共历史上成功创建的具有标准城市意义的第一座城市”的观点。沿着王伟老师的思路,笔者从平定州与阳泉市的建制历史沿革出发,也谈一些自己对平定州与阳泉市的理解与看法。
古州平定
平定最早被称为州是在金代。在此之前,西汉曾在今平定县境内设立石艾县,后石艾县改为上艾县。北魏时,改上艾县为石艾县,后又恢复上艾县之名。唐代更名为广阳县,并将县治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并迁县治于榆关(今平定县上城)。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县升为平定州,领平定、乐平(今昔阳县境内)二县。
据元脱脱主持编修的《金史》记载:“平定州,中,刺史。本宋平定军,大定二年(1162年)升为州。兴定二年(1218年)为防御,十一月复降为刺郡。户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县二(平定、乐平),镇三(承天、东百井、净阳)。”金代在汉人居住区实行路、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州与府为平级机构,分为节度州、防御州和刺史州。其长官为节度使(从三品)、防御使(从四品)和刺史(正五品),负责主管地方军事,也兼管民政。又依据该州的政治、地理、军事以及人口数量等情况,将各州分为上、中、下三级。平定州初为中级刺史州,领平定、乐平二县,辖承天、东百井、净阳三镇。后又升级为防御州,又复降为刺史州。同一时期的盂州,为下级刺史州,一度也升为防御州。
正大七年(1230年),蒙古军在拖雷、蒙哥的率领下再次进攻山西。自此,平定州、盂州正式归属蒙古国。
元代时,山西直属中书省,行政区划为路、州、县三级,以路领州、县,也有以州领县者。据《元史》记载,元代山西设置有大同路、冀宁路、晋宁路三路。“冀宁路,上,唐并州,又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其中,冀宁路(太原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一司;领阳曲、文水、平晋、祁县、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十县;领汾州(领西河、孝义、平遥、介休四县)、石州(领离石、宁乡二县)、忻州(领秀容、定襄二县)、平定州(领乐平一县)、临州、保德州、崞州、管州、代州、台州、兴州、坚州、岚州、盂州十四州。可见,冀宁路(太原路总管府)所领一司、十县、十四州为平级机构,州领九县则为下一级机构。据《明史》记载:
“元冀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改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盂、静乐、河曲、平定州(领县一:乐平)、忻州(领县一:定襄)、代州(领县三:五台、繁峙、崞)、岢岚州(领县二:岚、兴)、保德州。”
明代,府与直隶州是平级机构,府下所设属州与县是平级,属州之下的属县为下一级行政机构。可见,太原府的平定州等五个属州与阳曲等二十个县为平级机构。乐平、定襄、五台、繁峙、崞、岚、兴等七县为更下一级的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清初,山西沿明制为省,太原领州五、县二十,平定州仍属太原府。据《清史稿》记载:“雍正中,平定、忻、代、保德直隶,割十县分入之。”《清史稿》中还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升,仍领,并割盂、壽阳来隶。嘉庆元年(1796年),省乐平入。”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州由太原府属州升为山西直隶州,并将太原府所辖盂县、寿阳县划归为其下属县。嘉庆元年(1796年),原来的乐平县撤销,降为乐平乡。清代中期之后,与平定州平级的有太原府、汾州府、潞安府、泽州府、辽州、沁州、平阳府、蒲州府、解州、绛州、隰州、霍州、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忻州、代州、保德州、归化城厅、萨拉齐厅、清水河厅、丰镇厅、托克托厅、宁远厅、和林格尔厅、兴和厅、陶林厅、武川厅、五原厅、东胜厅等31个府州厅级机构。
民国3年(1914年)5月(1992年版《平定县志》记载为“民国元年5月”),民国政府设置山西省冀宁道,撤销了原来的府州级行政机构,由道直辖县。平定直隶州也改为了平定县。
平定州的称谓自金大定二年(1162年)至民国3年(1914年),共存在了752年。平定州的古州之名,可谓实至名归。其作为州一级的行政机构,在大部分时期内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在金代、清代的部分时期则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新市阳泉
在1947年5月4日阳泉市正式成立之前,其所属大部分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平定县(平定州)的辖区。也就是说,阳泉市的主体部分就是从平定县划分出来的。
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的《平定州志》中记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夏秋皆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甃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平定州志》的“州境八景”中也有“阳泉春色”的记载。这里讲,阳泉得名于“漾泉”。从字面上看,阳泉可能说的是泉水的方位,漾泉则指的是泉水的状态,这是不同的命名方式,各有千秋。还有一种猜测,阳泉之名可能来自于广阳县之阳。
从现有的资料看,漾泉之称仅见于清代县志,而阳泉之称至少在金代就已经出现了。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留宿阳泉时作有《宿阳泉栖云道院》一诗:“方外复方外,翛然心迹清。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川路远谁到,石田平可耕。霜林不嫌客,留看锦峥嵘。”这是最早和阳泉之称相关的史料记载。他还有一首七律诗《过阳泉冯使君墓》。大阳泉村冯家祠堂的冯公建墓志碑记载了衢州路总管府同知王构留宿阳泉,寻访元好问挽诗《过阳泉冯使君墓》一事。其中也有“至元甲午,余过阳泉”的记载。这也是有关阳泉之称最早的实物史料。
在清代的《平定州志》中分别有“义丰都,大阳泉村”和“赛兴都,小阳泉村”的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牛葆田所写的《重修玄天阁观音阁碑》一文,第一次对阳泉村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文中写道:“平定为古上艾地,州之西有村曰阳泉,山势嵯峨,水流澹逸,秋月交辉于岩廊,春风激宕于池塘,选胜者谓灵秀所钟,敦实行能文章之士相继而出其间,诚哉为一邦之名薮也。”
据民国23年(1934年)大阳泉村《冯氏续修家谱记》记载:“我冯姓者,原籍上党,于元朝时由先祖冯秀迁居于平定城西十五里区区之域,遂则辟之成乡,名曰大阳泉。”据推测,元代之前阳泉之称主要指小阳泉村,元代时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旧阳泉村,才有了大阳泉村。
平定州自古就是东出山西的门户,正太铁路通车更促进了阳泉工业区的兴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太铁路修至小阳泉村附近。第二年,白羊墅火车站建成。第三年,正太铁路全线通车。此后,保晋公司在阳泉村周边开设了6个厂矿。由于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阳泉村周边的工业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平定州最重要的工业集聚区。盂县的煤炭开采业、铁业、陶瓷业也开始向阳泉工业区靠拢、聚集。
进入民国,平定州改为平定县,全县分为5个区。大阳泉村属第一区义丰都,有属村神峪。小阳泉村属第一区赛兴都,有属村阳泉站。阳泉工业区,主要是围绕阳泉站这个交通枢纽建立起来的。民国6年(1917年)建成的保晋铁厂(山西阳泉钢铁集团公司前身)也紧邻阳泉站。随着煤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商贾云集于此,店铺林立,阳泉站区逐渐成为晋东重要的工业商品集散地。
可以看到,阳泉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里是作为广阳县、平定州、平定县的行政村以及市场集镇存在的,并没有体现出城的功能。按几版明代和清代的《平定州志》記载,平定州的古城主要有上城(史载汉代韩信击赵时曾驻军于此)、下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增筑)、柏井城(相传为汉代韩信所筑)、承天军城(在平定州东北的承天山上)、苇泽城(即娘子关)、广阳城(今名广阳村)、赛鱼城、平潭城、新兴故城、猎闾村亢仇城等,几份史料均未有阳泉古城之说。
1992年的《平定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永茂煤油专营商店在阳泉镇开业。”记载中出现了“阳泉镇”的称谓。但是在民国的《平定县志》以及清代、民国时期的碑碣史料中,没有出现阳泉镇一说。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阳泉市组织史资料》中记载:“据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常委汪铭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27年曾组建了中共阳泉县委。”说明此时中国共产党内部有了阳泉县的称谓。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阳泉市组织史资料》中记载:“1928年2月,中共山西临时省委扩大会议在霍州召开,会议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认为山西革命形势仍在不断高涨,决定将全省划为7个暴动区,阳泉为其中之一,并组建中共阳泉市委。”但这个组织很快就遭到了破坏。这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已经有了阳泉市这一称谓。阳泉市之称第一次出现在了史料中。
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中共冀晋区党委、行署决定将阳泉镇及附近3个村由平定县划出,设立阳泉市。5月4日,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共阳泉市委先后受中共冀晋二地委、北岳二地委、华北局、石门市(今石家庄市)党委管理。1949年9月1日,正式设立山西省,下辖太原市和兴县、忻县、阳泉、汾阳、长治、临汾、运城7个专区。1949年9月30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阳泉市,设立阳泉工矿区,由榆次地委领导。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阳泉市是县级市,属于县级行政区划范畴。
1951年12月1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撤销阳泉工矿区,设立阳泉市(地级)。1952年3月2日,阳泉工矿区正式改设阳泉市,成为山西省3个省辖市之一。1958年6月4日,省辖阳泉市由榆次专署领导,降为县级市。1961年11月22日,阳泉市归省直辖,成为地级市,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