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队”在永和县桑壁镇避难始末
2023-08-23宋新亮李保成
宋新亮 李保成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与日军浴血奋战。无数抗日志士奔赴前线,英勇捐躯。党的领导干部因为领导边区建设、指挥军队作战,将孩子交给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抚养与教育。方志敏、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子女以及毛泽东的女儿李讷、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李鹏(国务院原总理)等都在这里学习、成长。当时,陕北除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还有个机构叫陕甘宁边区难童教养院,是时任绥德分区书记习仲勋成立的,专门收养陕甘宁边区的孤儿和难童。
1947年,由于胡宗南调集部队向陕甘宁边区进攻,陕北的形势非常紧张。为了安全起见,党中央决定将难童教养院转移到新解放区。1947年3月初,黄河刚刚解冻,还流淌着大量的冰凌,他们在教养院党委书记白施荣的帶领下,从陕西的佳县出发,向黄河东岸的山西省永和县桑壁镇集结。他们从碛口过了黄河,途经山西的临县、柳林县、石楼县、隰县来到吕梁山南麓的永和县桑壁镇。在转移途中,他们每天都要走30多里。第一批到达桑壁镇的是12名难童,之后每天都陆续有难童过来。到1947年秋天,桑壁镇难童教养院(当时永和人称“娃娃队”)已经有200多个孩子。当时,永和县四区的区委书记程如生负责接待“娃娃队”的学员,给他们安排好食宿。白施荣住在村民弓福胜家的窑洞里,其他人员分别住在会堂里和阳塄里的民房中。
桑壁镇当时有3个单位,分别是八路军兵站、区人民政府、陕甘宁边区难童教养院(“娃娃队”)。教养院是一个独立的机构,由班、排、连组成,配有老师、炊事员、医生、理发师,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发放衣服,每天早上出操训练。桑壁镇三官桥的戏台和会堂是“娃娃队”的体育活动场地。白天或上课,或劳动,晚上院长上政治课。“娃娃队”给每个男学员都发了一把砍柴用的刀,让他们去砍柴,每人每天45斤的任务。桑壁河水量较大,河里有黄鳝、甲鱼,老师经常下河捕捞,给孩子们改善伙食。
1947年秋冬之际,胡宗南的部队进犯临汾至大宁一带,陈赓、王震命令在桑壁镇休整的伤员紧急转移到延安。“娃娃队”的成员分散到桑壁镇附近的村庄躲避了一段时间,危机解除后,他们又回到桑壁镇生活。
其间,桑壁镇流行一种传染病,死了不少孩子。为了确保“娃娃队”的孩子们的身体健康,1948年,党组织从陕西紧急调运过来一批药品。当时桑壁镇的狼很多,有一次,孩子们在砍柴的路上被狼群围住了,幸亏老师们带着枪及时赶到,才把狼群驱散。
后来随着局势的变化,“娃娃队”的学员们陆续返回了延安。他们中有的人继续学习,有的人投身革命,有的人参加了工作,少部分因身体疾病无法返回延安的则留在了桑壁镇,经政府批准由当地农户收养。曾在“娃娃队”生活、学习过的曹志文回忆说,当时“娃娃队”出发去山西的有400多人,到达永和县桑壁镇的有200多人,从桑壁镇回到延安的只有100多人。有的孩子在途中不幸夭折,有的孩子被老乡收养。
“娃娃队”的大部队从桑壁镇动身,途经永和关渡河,经延川县回到延安。曹志文被分配到陕西红光无线电厂(兵工厂)工作,马金朝、李存定、马恩、张贵总、姬存贵等被安排在延安丰足火柴厂、铜川县新华书店、西安铁道部铁业局文工团等单位工作。苏兰双(陕西佳县人,原姓卢,被桑壁镇一户苏姓人家收养)留在了永和县长索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