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与科技耦合机制的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路径

2023-08-22林盟初王华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科艺术设计耦合

林盟初,王华琳

(广西艺术学院a.人事处;b.设计学院,南宁 530022)

0 引 言

自2019 年4 月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委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到2020 年11 月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新文科”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新文科”之“新”,重点是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发展[1]。文科实验室是科技与文科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自2020 年起,教育部连续3 年将高校文科实验室建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并于2021 年底,确定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始启动试点建设工作。广东、辽宁、安徽等省也陆续开展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在教育部和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全国高校积极开展新文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论证工作,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创新文科教育和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在建设艺术学科实验室过程中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现象在艺术设计学科领域日益明显,构建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艺术设计实验室将有利于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1 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从“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改革”[2]等方面对“文科实验室”建设开展了多元探讨,指出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3],文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增强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实践性,是人文社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4]的需要。具体在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学者们结合各校的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①立足本校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加强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策略[5-8];②对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开放进行研讨[9-11],

③实验室管理机制及其优化路径进行探究[12-14];④探讨艺术设计实验室技术创新研究[15-16]等。

1.2 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对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但由于文科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建设和运行经验不足,研究探索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在建设中还面临一系列问题。

(1)实验室建设理念落后。文科人才培养的旧模式导致了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理念探讨。传统文科人才培养重视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而普遍忽视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这一定程度上致使培养人才与社会需要脱节。新文科建设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与社会需求、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就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提升文科学生实践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意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设计学科,在学科领域中艺术与科技日趋高度融合,数字影像、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作品,印证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价值,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实践创作环节。

(2)实验室教学体系建设滞后。一般在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普遍较低,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教学与实践之间缺乏关联度,从学生学的维度无法体会实践创新和学科研究的乐趣[17]。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专业,而大多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以专业为主,课程设置单一,跨专业建设滞后,没有把新技术融入文科实验课程,仅从本专业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实验室的设计思路[18],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学科交叉融通能力不足。

(3)实验室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科技与文科相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并重。需要实验室教师队伍既要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校教师,还要有掌握行业新技术的企业一线研发骨干。因此,实验室教师队伍在教职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方面,高校的教师侧重于的理论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考量,企业的兼职教师人员则偏向于技术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企业技术骨干。

另外,还有保障不足的问题,如经费投入不够、实验室用房面积紧张、缺乏艺术文化氛围等。

2 艺术与科技耦合机制下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呈现的主要特征

高校的设计教育,①使学生掌握进入行业必备的扎实基础,②要更侧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思维以及未来趋势的把握能力[19]。因此,需要结合新的科技发展趋势,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实验室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提升和创新,以培养融合艺术家与科学家的思辨力和想象力的创新人才。

2.1 艺术与科技的耦合

“耦合”概念最早出现在物理学中,后应用于物理学、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和软件工程领域。存在耦合关系的个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个体具独立性,即事物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艺术与科技均具独立性,从起源上讲,艺术的起源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心理映射说等,无论是哪种理论学说,均达成艺术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共识,自产生的之始,它就与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形态、人民的情感表达联系在一起;科技则是从人类制造劳动工具开始逐渐兴起。所以从起源上讲,他们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依附关系。从内容上看,艺术以提升人类的审美创造能力及精神文明层次为其价值体现;科技强则旨在改进与提升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21]。②个体之间具有关联性,艺术与科技两个独立的事物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则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思维上。艺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科技以逻辑思维为主,同时借助形象思维,它们在思维上的异同和关联,就像艺术中设计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双重属性交织共现、相辅相成,构成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完美场景。③单元体之间有共性要素,根据单元体间的特性和内在关联,耦合的形态有内在型、外在型、松散型与紧密型等[22]。两个单元体之间的共同要素决定了他们的耦合形态。找准事物间的共性关联要素这个关键,把握关联要素在事物间的联动机制,就能处理好事物间的耦合关系。艺术与科技的共性要素均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不断认知与探索,它们都充分通过人的创造性思维,以知识创新的方式改造自然,也就是通过知识创新,加上高校人才培养的要素,艺术与科技构成最佳的耦合关系。

2.2 艺术与科技耦合机制下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呈现的特征

“新文科”建设框架下,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通过艺术与科技耦合关系,形成了一个新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呈现出新的特征。

(1)复杂性。实验室中具耦合关系的事物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①艺术和科技分别具有独自的子系统,在实验室中承担着各自的任务;②艺术与科技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桥梁联结,经过耦合作用后呈现了综合性和复杂性,产生1+1 >2 的作用,从而也体现了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

(2)整体性。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注重学科重组、文理交叉[23],将新科技融入实验课程。在新文科建设框架下,艺术和科技交织在一起,通过和谐的耦合关系,构成了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即实验室中除了知识创新这个基本要素外,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师、学生、课堂、创作、实验实践等多种要素都是艺术与科技的联结要素。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决定了,几乎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在开展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时,应注重整体性,从纵向看,正确全面评价实验室,扬长除弊,少走弯路,探索本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横向看,实验室建设要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律,促进社会进步,同时全面评估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影响。

(3)系统性。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是个完整的组织系统,艺术和科技在实验室中具有各自的子系统,分别承担着各自的组织职能,这些职能看似平行的、独立的,其实它们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以不同耦合形态,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组织系统。在实验室系统中,艺术与科技各个子系统以不同的耦合形式联系在一起,通过子系统间的互动、协调、反馈机制,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功能最佳状态。

(4)一致性。实验室各职能间的关联要素很多,但共同的核心关联要素并不多。以往文科实验室建设,文科与理科、文科与工科交叉很少,存在学科藩篱,缺乏思考共同关联的问题,各子系统大多都是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因此,各分系统很难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关联要素有2 个,①人才培养,②知识创新,复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文理工融合下的科技创新。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质是艺术与科技融合下的知识创新支撑的教育教学创新。

3 艺术与科技耦合机制下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路径

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不是理工科实验室建设模式复制照搬,而是要在数字自身环境下开辟出新的人/技术/物的数字交往对话新模式[24]。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须树立艺术与科技融合理念,培养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成为育人育才的高地。

3.1 树立“一核心·双循环·三塑造”三位一体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引领区域设计未来,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以设计智慧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民生福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实验室以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依托,确立“一核心·双循环·三塑造”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元化能力需求的问题。“一核心”,即面向社会转型、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设计创新人才为核心;“双循环”,即打造“艺术+科技”艺科融合,“高校+行业”优势互补、相互嵌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三塑造”,即以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创新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术创意思维”,以面向社会的“设计服务能力”三位一体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入研究“地方制造行业”与“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互通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内涵,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满足智能制造、“互联网+”科技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如图1 所示。

图1 “一核心双循环三塑造”人才培养理念结构图

3.2 从“理论指导、科技引导及实践创导”3 个维度重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设计与科技耦合,碰撞出创新性的设计思维、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通过设计思维、科学思维、技术思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根据产业与社会需求,结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通过理论指导、科技引导及实践创导3 个维度,重构“设计素养-设计方法-设计表达-设计实践”四大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推动文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核心能力。四大课程模块如图2 所示。

图2 课程体系结构图

(1)设计素养知识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本领域中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中包括设计史、设计美学、艺术品市场营销、设计研究方法等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厚基础的高设计素养的青年人才。

(2)设计方法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打破封闭孤立的学科藩篱,在设计课程基础上,增加科技知识课程,如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技术、软件应用、交互设计等,发展出基于数字媒体与叙事、信息结构与交互、社会网络和体验的“信息设计”技术类课程。课程模块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耦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技的思维方式,包括一些技术的实现手段,及面向未来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设计创新和艺术表达,从而培养出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

(3)设计表达课程模块。课程模块旨在是培养学生科研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在导师率领下,围绕着本领域、行业或产业的热点和需求,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艺术设计实验室的该课程模块面向区域社会服务热点,开展非遗活化背景下的民族装饰艺术设计研究、图形艺术研究、数字化创新与设计、民族服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实践、数字媒体艺术与研究等课程,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完成了2022 年“中国-东盟电影节”“中国-老挝两国建交60 周年”国礼设计、“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庆祝活动”徽标设计等设计任务,获国家广电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

(4)设计实践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设计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专业实践、创作实践和民族设计艺术专题实践等课程中。在课程中,让学生体验由想法到产品生成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做中学”和“体验式学习”原则[25]。主要为:①课程与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将国内、外的设计类赛事作为专业课程实践项目;②与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实践项目,深化学生创业模拟训练,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造思维,掌握创业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技能。艺术设计实验室实践课程聚焦汽车智能制造、绿色生态乡村建设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与东风柳汽、华为UCD中心等地方龙头汽车制造国企、国家重点高新企业建成多个实践项目,取得知识产权专利47 项。其中,设计的风行T5 EVO 汽车从2020 年11 月试销至2022 年1 月共销售55 088 辆,销售额60.31 亿元。合作企业代表东风柳汽评价:“此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精准对接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紧跟中国汽车行业和市场的新发展与新动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创新设计人才。”

3.3 打造“艺术+科技”的一流实验室师资队伍

艺术与科技耦合下的艺术设计实验室培养即有艺术素养又有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打造一支既具有理工科背景,又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文科实验教师队伍。艺术设计实验室坚持名师培育,一流科技创新团队、一流教学团队,以及企业高端外聘学者参与实验室教学活动,创建在岗专职教师为主导师、外聘行业设计总监、企业高级工程师为技术导师的混合型“艺术+科技”创新设计师资团队。要求师资团队带领学生走出大学“象牙塔”,走出“舒适区”,走进行业、深入产业、对接企业,在不断夯实基础学科知识同时,储备1 门以上相关学科知识。实验室团队于2020 年成功入选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入选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其中:1 位成员担任教育部本科高校设计学类教指委委员,1 位在中国美协艺委会担任要职,1 位广西高校设计学教指委主任,1 位广西卓越学者和1 位广西优秀教师。

3.4 搭建“艺科融合、协同育人”的跨学科实验室协同育人平台

艺术设计实验室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为宗旨,以设计智慧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从过去的浅层次合作,向联合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深层次合作的转变,协同建立了“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面向东盟,引领西南区域文化产业创新,驱动智能化技术发展”实践与研究的重要基地,积极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持续6次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自治区级研究生创新创业暨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协同打造“艺术+

科技”“高校+行业”艺科融合协同育人平台(见图3),总投入建设经费达2 120 多万元,有软硬件设备4 500多台/套,新增校企实习实践教学面积5 017 m2。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创新设计中心”“东风智慧出行”“华为UCD”等校企联合重点实验室,持续建设东盟文化数字资源库。基于优质的平台资源,学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创作成果,荣获全国美展、“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等国家级专业奖项64 项,红点奖、亚洲工业设计金奖等国际专业奖项31 项,省部级156项,市厅级238 项,创新创业项目73 项。

图3 实验室协同育人平台架构

4 结 语

创新高校艺术实验室的建设模式,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设计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效果初显,但实验室建设的各个环节仍需进行新的改革与探索。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需要,结合行业应用前沿与人才培养实践,将艺术设计实验室作为学科建设的引擎,不断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新路径。

猜你喜欢

文科艺术设计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星.云.海》
《花月夜》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