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舞如何表达文学作品的精神意蕴
2023-08-22刘倩
刘倩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传承下的中国古典舞审美价值,投射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根基,铸成了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气韵风采,还原了中国古典美学所呈现出的艺术风韵与精神层次。身体是舞蹈表达的载体,舞蹈作为表情艺术,其缘起便是“情”,情”生发自“心”。本文将初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舞者表演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并以中国古典舞传统作品《爱莲说》为例进行分析,追寻中国文化精神底蕴在中国古典舞剧目中的诠释,探求文学作品的文化核心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形象创造;作品表演;文学作品
一、舞者心中人物形象创造的意义
(一)角色形象的创造是舞者必备的基础
生动的舞蹈人物形象是观众获得审美体验的基础,是中国古典舞抒情达意的内容载体,也是作为动态形象“塑造者”和文化意蕴“传达者”的舞者要竭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不会是真实存在的某一个人,也许是现实社会中某一群体精神的浓缩,或是某一社会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甚至在某一时代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下,也可能是一种精神面貌的显现。因此,作为舞蹈人物的塑造者、舞蹈形象的呈现者以及表达角色情感思想和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舞者首先需要有一个足以完成各种舞蹈技巧、可塑性强的身体。在此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文化修养,掌握舞蹈历史发展的常识和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文学和艺术素养,这样舞蹈演员才能驾驭和把握舞蹈形象,在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表达人物内心的性格特质和情感,诠释舞蹈艺术中的核心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达到舞蹈艺术发展的目的。[1]
(二)创造心中角色形象在舞蹈表演中的意义
在演绎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过程中,舞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宏观调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犹如一双“看不见的手”。准确地塑造内心的人物形象,对动作的表现方向和“度”的准确控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整部作品在整体基调和细节情感把握上的重点。
从心理学层面分析舞者的内心人物形象,是人脑通过记忆表象出现的形象——想象表象,也是艺术学、美学、艺术心理学所说的形象,是舞者在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基础。[2]演员在脑海中对人物的现实表象进行间接或直接加工和改造而形成新的意象,是舞者心中人物形象创造的过程,而形成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的心理空间或头脑中,需要通过演员肢体的表现来呈现和外化。这也是舞蹈超越现实、自我、时空的限制和约束,表现为自由、创造和或然性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中国古典舞来说,塑造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不管是具象性的性格形象,還是抽象性的情绪形象,都需要舞者全身心深度思考体验,才能把握整部作品的灵魂核心,才能使观众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舞蹈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愫和艺术内涵。
二、文学作品里的文化精神意蕴
(一)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继承与表达
人类通过对自然社会进行感受和表现,创造了文学作品,文学是抽象的,而舞蹈艺术则是以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文学作品与舞蹈作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文学作品凝结和浓缩了文学艺术的精华,而中国古典舞对其进行传承和表达,以动态艺术的形式重组和解构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精神内核,这是中国古典舞必不可少的表现内容和创作动态。
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诞生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国古典舞因此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资源。中国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工具,创造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舞的人物形象往往取材于中国文学作品,在尽量贴合原著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凝练浓缩出最具代表性和概括性的人物形象,使之在演员和编导心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形象,在现实语境中以当代人的当代的阐释,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具象体验。
中国古典舞具有中国古典美学形神兼备、合二为一、物我交融的生动韵致。这种独特的艺术气质来源于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以及国人独特的艺术精神所具有的美感。如中国古典舞《垓下雄魂》《挂帅》《秦王点兵》等优秀剧目,在剧情安排和表现手法上抽离出文学作品中舍生取义的忠臣形象,既再现了古代君臣兵士征战沙场的磅礴气势,又传递了儒家“仁”的理念。因此,在编创中国古典舞作品时,要求编舞者从文学作品和文学思维中不断汲取养分,适时合理吸收转化,运用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思维方式,以及虚实结合、对比、想象、夸张等表现手法,对具有独特思维方式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进行探索研究和编排;在表演上,则要求演员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理论基础,进而正确理解舞蹈作品中的深刻寓意,更深入地进行二度创作。只有充分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情”为引,由心而动,才能将其准确、完美地加以呈现。
(二)如何创造舞者心中的角色形象
1.塑造角色的基础源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是文学人物或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这些人物与当今的现实生活有着相当巨大的时空距离,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在把握人物性格和传达人物情感方面,除了用心体会和真切感受编导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方法,更应该努力寻找人物二次创作中的基本规律。
舞蹈演员塑造角色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最基础的,对角色特质的把握是极为重要的。要塑造一个生动的舞台人物形象,舞者不仅要在外在形象上尽量贴合原著,还要脱离自身气质、外形、年龄和经历、思想情感等方面,对自身行为动机和肢体语汇进行支配,更好地理解角色、认识角色,使人物形象具体化、形象化。只有心中先刻画出角色的形象,演员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二度创作,也只有经历从内心构思到外在表现,再到内在情感关怀的过程,才能真正让角色演“活”起来。另一方面,对性格特质的把握,对准确塑造人物相当重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曾表示:“没有性格特点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舞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和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加深了对情感释放方式和人物性格倾向的理解,从而对塑造人物形象形成了初步的构思。[3]
舞者调动内心的体验和想象力,实现舞者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舞者的二度创作需要经历认识人物、剖析人物形象到演绎人物的过程,逐渐摆脱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演员与人物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时空距离的局限。舞者需要在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形象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把握更多不同的典型角色,从而提炼和总结更多的实践经验,逐渐积累能力,并在以后的角色演绎中进行最深的投入。[4]
2.“情感”是缘起之要素
“以情带舞,以舞传情”,作为表情艺术的舞蹈,擅长直接揭示和表达内心情愫,通过凝练人物形象间接地映射出社会生活。[5]
善于表达情感的舞蹈形象才是血肉丰满的,所以舞者在熟练演绎舞蹈编导所创作的舞蹈动作时,要将人物思想的内涵意蕴和丰富的情感注入其中,使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融,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具有性格特征的舞蹈形象,为舞蹈作品打造一个多维立体的物质载体。
三、以《爱莲说》为例分析中国古典舞经典剧目
中国古典舞作品《爱莲说》是以宋代周敦颐的文学作品《爱莲说》为蓝本而创作的,通过塑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荷花形象,表现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点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贵品格。
作品通过古典舞的小五花、捻、盘、云、旋来完成整个古典舞的动态,坐、盘、滚的地面空间运用比较频繁,与现实世界中莲花的生长形态及其所处的空间高度相等。作品开始,舞者在一片翠绿中活动,一袭紫衣飘渺空灵,接着一个小五花打在胸前缓缓旋转,静态造型点题鲜明,如一朵出水莲花在幽静的湖面上渐渐苏醒。舞者由心而悟,完成了对莲花的拟人化表达,平躺、站立、转身,这些动人的舞蹈方式,奇妙地展现了东方女性气质与美的互融。整支舞蹈张弛有度,跌宕起伏,舞者时而运动时而静止,婉转灵动,浑然天成。舞者以肢体动态的表达方式,逐渐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意象,动作行云流水,蕴涵着深厚的韵律感,犹如一幅淡彩水墨画,表现了高远恬淡的情致。
舞者在肢体动势上有许多起承转合,如舞者通过动与静,以身体画圆或双手环抱的方式,在水面上呈现出荷花的柔美灵动,生动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韵。在肢体动势上的起承转合,可以使作品在动作的编排上连贯纵横,在表达上一气呵成,如文学作品般荡气回肠。整件作品既有舞蹈语言本身的功能,塑造了荷花意蕴深远的形象,又以具象的形式,呈现出文学作品中婉约脱俗的美学韵味,承载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承与表达。
四、结 语
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依赖于文学作品。大多数古典舞蹈作品都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建立舞蹈的叙事线索。从舞蹈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来看,舞蹈运用肢体来诠释文学,使文学形象与舞蹈作品形式相辅相成,进而提高舞蹈作品的层次,使之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因此,中国古典舞作品对文学的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舞蹈作品是对文学进行艺术性的诠释,将中国璀璨的文学艺术用生动形象的舞蹈语言呈现出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參考文献
[1] 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杨嵩.在舞我合一中塑造角色: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教学中角色的二度创作[J].剧影月报,2011(4):32-34.
[4] 王莹.浅谈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J].民营科技,2008(9):107.
[5] 岳成瑶,保奕帆.内心人物形象塑造于舞蹈表演的意义[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25):60-61.
[6] 耿君.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分析与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