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08-22谢鹏
谢鹏
田地丰则仓廪实,仓廪实则天下安。7月28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指出,聚焦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淮安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吨粮田”建设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强基础、提产能、促增收为目标,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有效提升建设管理运行效益。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565.2万亩,占国土三调716.25万亩耕地面积的78.9%;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91.97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2.5%,为全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8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引领,着力加强重点区域项目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与建成质量并重原则,着力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编制形成《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全市“十四五”“十五五”期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57万亩,其中新建131万亩、改造提升226万亩,任务逐一分解到县区,落实到各年度,为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在规划基础上,积极引导各地在年度选项工作中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向永久基本农田和“两区”布局,优先向大中型灌区布局,优先向干线道路沿线布局,优先向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区”布局,并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水利设施和灌区规划的衔接,加强跨区域统筹,实现配套设施共用共享。
规模连片,探索实施零散田块集中整治。按照“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建设机制,鼓励县区成立或依托现有农业公司,联合项目镇街先行组织推动项目区土地流转,由村集体、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完成后,结合村庄撤并、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腾退出来的土地适时组织平整,打破原有田埂、废弃道路,实施“小田并大田”,既为项目整体规划建设创造条件,又将流转、平整溢出土地转化成村集体收益。据统计,各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土地流转率普遍提升至80%以上,洪泽區、淮阴区、清江浦区部分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超90%,治理后的田块平整开阔,沟渠路纵横交错,为实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提供了便利。
综合施策,全面提升田间工程设计标准。工程规划设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的总遵循,设计成果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发挥。高度重视项目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在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后,立即组织勘测设计单位进场,按照亩产1000公斤粮食产能的核心标准,统一技术参数,科学布局设计工程措施。一是突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85%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和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一日排出积水为目标,加大渠、涵、闸、站等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作物稳产高产。二是突出宜机化建设,优化田间道路和农桥设计,机耕路宽度不低于3米,桥面净宽不低于4.5米,科学设置会车道和转角,将田间道路通达度提升至90%以上,满足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进出作业。三是突出绿色农田建设,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沿道路、沟渠两侧栽植榉树、栾树、刺槐、红叶石兰等高低搭配、乔灌相间的乡土树种,年均植树总量10万株以上,大力推广生态砖、连锁块等预制构件,努力打造水清岸绿的农田生态景观。
试点示范,积极引领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探索开展三类建设试点,不断拓宽项目功能和效益。一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试点15个,投入资金317万元,增施有机肥1.05万亩,建设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点5个,逐步提升示范区耕地地力和监测水平;二是探索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16个,投入资金2800万元,利用项目区现有沟塘科学构建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循环系统,实现2.2万亩试点区域农田灌溉退水净化;三是开展促进村集体增收试点9个,投入资金462万元,通过项目区平田整地增加有效耕地580亩,交由村集体统筹经营,提高集体土地经营收益,促进试点村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协同联动,聚力提升农田建设管理水平。把高标准农田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细化全年及阶段性目标任务,整合要素,聚力突破。一是加强部门配合,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全要素治理,以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区域为平台,引导各类项目有效整合,稳妥有序推进重点区域村庄撤并、土地流转、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加大农村路网、生态河道、林网绿化、输配电线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二是强化条线协同,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细化为若干连片地块,形成图斑信息共享,局系统相关业务条线,立足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耕地质量提升、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等关键环节,分工配合,协同推进项目建设和田间管理,以县区为单位,每年打造不少于两个万亩连片优质示范片区。三是坚持上下联动,县级按有关程序组织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县级验收和审计,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规范开展合同管理和项目建设公示;市级对各地上报项目组织专家集中评审,做好立项审批和计划上报,定期开展项目调度、巡查和验收评价,确保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高效管护,切实保障项目功能持久发挥。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高度重视管护工作,着力构建“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机制,多措并举提高管护成效。一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市级印发了《淮安市农田基础设施工程管护实施方案(试行)》(淮农发〔2021〕176号),明确工程管护工作总体要求、管护范围和目标、管护主体与职责;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为落实主体责任,指导乡镇科学组织工程管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二是多渠道保障管护经费,去年起,对县区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实行资金奖补,县区按要求将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结余用于工程维修及管护;此外洪泽区、金湖县将农田基础设施纳入农村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管护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范围,统筹保障管护经费、落实管护责任。三是探索工程管护创新试点,清江浦区、金湖县通过与人保财险签订合同,对部分已建成项目购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由专业队伍负责日常巡查和工程管护维修,探索高标准农田市场化管护新模式。
保护利用,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明确要求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一方面组织编制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行动方案,统筹谋划到2035年的建设任务,将全市未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新建范围,推进高标准农田保有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持续加强保护利用,出台《关于做好全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等占用高标准农田补建工作的通知》,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上图入库管理,及时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防止非农化,严格耕地占用审批,依法占用高标准农田的按照“占一补一”的政策,由县区政府组织编制实施方案限期完成补建,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同时,坚持以粮食为主导,优化调整项目区种植业结构,以建成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培育,做大做强“淮安大米”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