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法律问题研究

2023-08-22凌一凡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127

物流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冷链区块主体

凌一凡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127)

0 引 言

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物流的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冷链物流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领域。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大量的冷链物流信息表现出冗杂、难整合、利用率低的特点。与此同时,多次出现物流信息泄露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建立安全可信的物流信息沟通、溯源、监管体系发挥着重大作用,更进一步来说,发展区块链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界对冷链物流的探索与讨论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而关于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中应用的研究却较少。对此,本文将结合冷链物流的现状、区块链的应用以及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1 食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中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1]。在发达国家,食品冷链运输技术于1908年就初步形成。随着电商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各类新鲜食品的物流需求激增[2]。冷链物流不仅与消费紧密相关,更涉及社会民生、消费安全等问题。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以现有食品冷链物流为出发点,找出其发展薄弱及隐患之处。

1.2 食品冷链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缺陷也逐渐突显,即难以形成“链”,也无法确保“冷”。从冷链物流的角度来讲,“链”强调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提高效率。我国冷链物流一直以来主要通过中心化、集中化管理,但信息不对称、涉及利益主体多等问题是导致其无法形成“链”的最主要原因。无法确保“冷”的问题是因为不同主体的水平、诚信和标准不同,同时食品在冷链物流中的装卸环境也无法保证。从冷链物流的监管角度看,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立法模糊、执法混乱等问题的存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消费者难以获得事后补偿。

1.2.1 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高

冷链物流区别于普通物流,其从生产到消费需要经历更多、更复杂的环节,包括预冷、冷库、冷藏、批发站点冷库、零售商场冷柜等中间环节。物流环节多引发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各主体之间信息交换不及时。即使社会经济与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仍较多采用中心化管理的方式,尤其是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为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故意切割信息流,导致我国冷链物流信息生态实质上成为不同企业引领的以物流链为中心的“信息孤岛”。物流信息无法随着环节的对接而及时更新与共享,使其不能形成真正的冷“链”[3]。其二是物流成本难以降低。在信息时代,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是降低成本的重要前提。运输地点、环节之间的对接时间、运输交通工具的确定与路线选择必须以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基础。而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完善大大增加了环节中错误发生的几率,如运输中的车辆存在实载率低或空载的现象。物流是供应链的目的,信息则是供应链的重要手段[4],信息不对称导致配置不合理,成本也无法降低。

1.2.2 信息中心化管理导致缺乏合理有效的溯源机制

信息中心化管理具有封闭性特征,数据都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引发延迟高、透明度低、易被篡改等问题。首先,冷链物流包括生产、加工、仓储、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牵扯众多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对冷链运输中的食品重视程度不同,中心化管理在逐渐庞大的物流体系中愈显乏力。另外,物流环节中的某一主体即使上传篡改过的信息,也难以进行验证,还将影响物流的其余环节,最重要的是无法进行后续归责。同时,若中央服务器受到不法攻击或服务器本身出错,就意味着其存储的信息将面临难以恢复、可信度差的局面。

1.2.3 食品在物流过程中无法确保全程低温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食品生鲜类运输在冷链物流中约占90%,其具有易腐的特征。冷链物流最重要的是要在物流全程中控制温度、湿度以确保产品的品质,物流过程中的每一方都应当为食品安全负责。食品冷链物流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往年《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可知,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与冷藏车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地区。企业的独立与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物流过程漏洞百出。除此之外,食品冷链运输还存在食品装卸时的环境温度常被忽略、运输司机为节省成本擅自调整温度等情况,这些将导致质量有问题的食品流入餐桌的可能性增大,严重则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4 监管困难,无系统的法律规范,执法混乱

各物流企业的技术水平、诚信各不相同,存在门槛低的问题,因此对冷链物流进行严格监管是食品安全的重大保障。目前,我国对冷链物流的监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然而由于冷链物流过程复杂、涉及领域众多,导致监管的政府部门繁杂且监管混乱,极易出现监管上的重复或没有部门监管的问题。该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第一,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虽然发展快速,但配套的法律规范并未及时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下文简称《食品安全法》)存在许多规定仅停留于纸面的现象,其中第二章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测评和评估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因为现实中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完善而无法实施。另外,关于食品安全标准,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冲突、相关规范性文件多为倡导性规定、文件效力低、标准制定区域间不平衡等问题。第二,监管主体单一。食品冷链物流多依托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根据《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加强国家食品控制体系导则》,我国同大多数国家一样,由不同部门和机构负责监管食品安全,但各部门、各机构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重复监管、监管缺位、监管脱节等现象时有发生。而《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组织和个人等主体在食品冷链物流中被边缘化。

2 区块链的特点及其运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

区块链技术是分布式的网络管理技术,并以密码学技术和分布式公式协议为基础保障数据的网络传输与安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这其中就包括建设“智慧物流”重点示范,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可见,区块链技术和食品冷链物流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点,并且区块链技术这一新兴技术能够重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使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智慧链”。

2.1 去中心化特征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特征,能够实现信息实时上传共享,确保由多方主体存储数据且数据一致,不会因为某一节点的关闭而失效。区块链去中心化系统具有计算能力强、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同时系统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提供信息、使用信息。也就是说,当物流中的某一主体上传信息时,其他节点能够及时获取并存储信息,这有利于提升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整合能力,避免出现对接错误、交通路线选择不恰当等问题。因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食品冷链物流中,能够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的质量与运输效率。

2.2 链式数据存储结构

区块链技术运用时间戳将数据按照顺序存储,并且采用哈希算法和哈希引用连接区块,因此具有极高的完备性。在食品流通中,食品的所有信息,包括供需、管理信息的流动等,被称为信息流。信息流是分析、引导和管理物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当确保信息的流畅、透明、安全。区块链技术存储的信息具有不可更改性,由于其链式的数据结构,如果想要篡改区块链中的某一数据,则需要将特定数据及其后面的所有区块全部改动,这需要极大的计算成本。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冷链物流溯源机制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获取,既能提升物流效率,又可以避免由于没有信息或信息错误而导致无法归责的现象发生。

2.3 高透明度

透明度是保障监管的抓手。物流中的各个节点都可以在区块链上添加信息,并且区块链的高透明度能够保障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消费者等不同主体有效监管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同时,可以采取电子签名、非对称加密等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防止物流信息泄露。

3 “区块链技术+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路径

3.1 基于区块链建立食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溯源机制

无论是信息共享还是溯源机制,都需要以高透明度、信息安全与信息流通为基础。区块链信息平台是智慧物流生态体系的核心,是连接客户与智慧物流市场的中间平台[5]。因此,应打破信息壁垒,建立“点到点”的信息共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确保物流过程中的信息监测与查询。信息共享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食品冷链物流的效率,同时合法合理的数据收集也能为企业决策、食品安全标准提供支撑。溯源机制是食品冷链物流的一大热点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也与法律有关。一方面,溯源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在物流过程中及时剔除出现安全问题的食品,消费者也能更放心地购买冷链物流运输的食品;另一方面,若消费者购买到不安全食品,则能够通过溯源机制查询食品运输的各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

3.2 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冷链物流标准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规定较为松散,除《食品安全法》外,还存在大量管理条例、管理办法、地方立法、规章、文件等,相关规定冗杂且矛盾。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当细化《食品安全法》,对各环节和主体做出纲领性规定,并以此为中心,逐步对各类食品做出标准规定,从而形成完备、协调的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应当改变目前以倡导性为主的规定,对食品安全提出刚性的要求。

3.3 形成多元主体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法》第三条强调,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制度应当是科学、严格并且由社会共治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主要依靠行政部门监管,这是导致监管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监管体系迫在眉睫。建立多元主体监管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即企业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管。

企业内部约束强调实现实时信息监控,如在冷链运输车上加装GPS定位和温度湿度监控设备,以及时确定冷链食品的位置和环境,从而避免冷链运输车司机中途关闭制冷设备的情况发生。同时,冷链物流信息还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实时上传,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数据溯源。

从外部监管看,政府几乎是监管食品冷链物流的唯一主体,这也是监管困难的一大原因。尤其当下食品冷链物流高速发展、涉及环节与主体众多,加之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措施尚未明晰,行政主导监管的模式并不合理。部分发达国家较早时期就开始建立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到目前为止在该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值得我国物流行业借鉴,如美国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交由行业协会和第三方负责,日本则通过复杂的检测流程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本身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征,建立以行政部门为主导,以行业协会、第三方监测、消费者监督为辅的多元监管机制尤为重要。区块链作为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基于分布式数据库建立底层平台,能够使冷链物流的所有参与方都通过数据库底层平台建立信任关系,并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6]。

4 结 语

随着市场对冷链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冷链运输得以高速发展,其通过低温运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新鲜的食品。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较为粗放,如今已到需要重构的关键节点,该行业肆意生长带来的不合理现象,如信息不对称、溯源困难、监管混乱等问题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在区块链技术渗透各个领域的现在,“区块链+”也能为食品冷链物流带来机遇。借鉴域外经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法律的规范作用,保障物流的效率与食品的安全是食品冷链物流的宗旨。

猜你喜欢

冷链区块主体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