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2023-08-22王玉平侯保龙
王玉平,侯保龙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培育文明乡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文明乡风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软件工程”,又是乡村治理的“难点工程”,在培育过程中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特色,也是我国乡村治理的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基础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文明乡风培育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正如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的内在逻辑
党的领导是推动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显著特征与最大优势。乡村文化振兴、文明乡风培育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需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明乡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培育文明乡风中的领导作用,有利于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培育文明乡风的实践中也会进一步提升能力、完善自身职能,彰显党在农村的组织与动员能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培育文明乡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代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文明乡风培育是它的重要任务。
从历史维度看,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各个不同时期,农村文化教育和乡风建设一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从早期革命战争年代农村风气风俗、农民思想的改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乡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长期领导农村文化和乡风建设的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执行和贯彻党在农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针对农村地区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实际,制定和施行了各项加快农村文化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使得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乡村风气、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
从现实维度看,关照农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目前党要解决的最迫切的现实难题之一。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乡村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明乡风培育的短板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在培育文明乡风道路上,亟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一是思想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农村居民,保证文明乡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富口袋”的同时解决好“富脑袋”的问题。二是文化引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注重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增强乡村社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组织引领;不断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为文明乡风培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四是服务引领;把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平台,将文明乡风培育与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建设有机结合,净化农村人文环境,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文明乡风培育能有效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培育文明乡风的同时,其自身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抓文明乡风培育的过程,也是检验和完善自身治理能力的过程,可以有效推动自身建设。
首先,文明乡风培育有助于提升政治领导力。在培育文明乡风中需要基层党组织把牢政治方向,及时将党的政策和文件精神向农村有效传递,引导农民深刻领会“为什么培育文明乡风、谁来培育文明乡风、培育文明乡风为了谁”等问题,自觉贯彻移风易俗的各项举措,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文明乡风各项工作。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提升政治领导力,强化领导核心地位,才能确保文明乡风培育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其次,文明乡风培育有助于提升思想引领力。文明乡风培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引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到达农村、走进农民,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基层党组织只有结合农村各地实际,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方法,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增进农民群众对文明乡风培育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把党中央的各项政策举措化为具体行动,这既是对基层党组织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再次,文明乡风培育有助于提升群众组织力。农民是文明乡风建设的基本主体,文明乡风培育需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在文明乡风培育过程中,只有激发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主能力,调动其生产生活积极性,方能实现文明乡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如何引导他们摒弃陈规陋习,自觉移风易俗,养成科学健康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既需要基层党组织作出积极回应,又考验基层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创新动员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民的内源动力,在乡风建设中充分展现主人翁精神,进而为文明乡风培育的有序推进贡献力量。
最后,文明乡风培育有助于提升社会号召力。文明乡风培育不仅需要农民积极参与,更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农村党员干部扎根在农民群众中,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其一言一行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还会引起农民群众的效仿与学习,对乡风培育有很强的示范性。实践证明,如果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群众就会有主心骨,各项工作就会富有成效。反之,将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农村党员干部要争做文明乡风“先行员”、“示范者”,带头践行文明新风,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信赖,获得更多认同,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号召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明乡风培育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由于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文明乡风培育缺乏应有的认识,自身文化引领作用不明显,导致有些乡村出现凝聚力减弱、乡土文化功能弱化、乡风建设力量薄弱等困境,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对文明乡风培育重视不够,乡村凝聚力减弱
乡村凝聚力强弱是文明乡风评判的重要维度之一。和谐有序的乡村氛围、居民对乡村的高度认同是构建文明乡风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乡村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交往的主要活动场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拓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少村民涌向城市谋生,乡村与城市的联系日益增多,改变了一些村民的淳朴观念。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只重视经济工作而忽视文明乡风建设,这就导致部分村民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基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逐渐在农村蔓延。乡村中原有的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淳朴风气逐渐淡化,互助合作的生活习惯在个人主义的破坏下不断被瓦解。传统乡村社会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的乡村伦理道德逐渐消融,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维系中国传统乡村那股浓浓的人情味被磨灭了,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降低,乡村共同体所承载的价值功能正在迷失,农民更加关注个人的经济利益得失,熟人社会逐渐变得越来越陌生。如何增强乡村凝聚力,把分散的村民重新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重燃村民对乡村公共生活的向往、提升村民身份认同,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对乡土文化创新不足,乡土文化功能弱化
乡土文化是文明乡风的内核,是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乡土社会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等,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底蕴深刻影响农民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思想资源。
202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4]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乡土文化在传承创新过程中,存在创新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问题,导致乡土文化本应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乡土文化的制度建设上创新乏力。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认识到乡土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导致乡土文化建设缺乏政策支持,创新力度不够。二是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部分基层党组织倾向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对乡土文化创新重视不够,导致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乡土文化创新特色不明显。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千村一面,传统村落民居风貌和乡土特色逐渐消失;在乡土文化产品开发上,缺乏科学谋划,出现了产品雷同现象,体现民俗传统和地域特色的乡土元素日益缺失。
乡土文化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丢失了本应占领的阵地,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挤压,逐步丧失了生存以及传承的土壤。村民羡慕、追求城市文化,被城市文化的光环所吸引,导致乡土文化的底蕴弱化,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乡土文化是他们的心灵家园、精神寄托,它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直接动摇了他们生命存在根基的乡村记忆和乡愁支撑,使他们在精神文化上成了无根的存在。[5]这一切都带来了村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和文明乡风培育的难度。探究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对策,重塑村民精神家园,使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文明新气象,这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
(三)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不够,乡风建设力量薄弱
培育文明乡风说到底是要解决“谁来培育”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是乡风培育的领导主体,而农民是乡风建设的基本主体。培育文明乡风的内在动力源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如果离开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正确引领,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难以发挥。
农村党员干部在文明乡风培育中的倡导、组织和实践行为,直接影响着文明乡风建设的成效。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文明乡风培育中创新能力、示范能力存在不足,无法承担乡风建设“引路人”的职责。有的党员干部在文明乡风培育中有等靠依赖思想,主动作为不够;有的创新能力不足,墨守成规、按经验办事;有的面对新问题束手无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无法推进乡风建设创新发展。少数党员干部不严格执行纪律规定,不带头移风易俗,在婚丧嫁娶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给文明乡风培育造成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形象。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和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导致农民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由于党员干部在文明乡风培育中示范作用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明乡风培育是自身职责,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乡风培育功能发挥不够,农民群众的参与度不高,乡风建设力量薄弱。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教育他们勇担乡风培育职责,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农民参与乡风建设,这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
总之,以上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乡村的独特价值意蕴和一些优良传统会逐渐弱化, 不但影响到乡风民尚,而且会影响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局。要解决这些问题, 亟须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带领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政治优势,激发村民的乡土自信、提升乡村认同感,营造良好的乡间和谐氛围,净化乡村社会风气,唤醒年轻一代对乡土的喜爱,留住乡愁,整体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的实践路径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文明乡风的引领者、建设者,可从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打造乡土文化阵地、树立党员模范形象、激活农民的主体力量等方面提升其乡村治理水平,厚植文明乡风的文化底蕴,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营造现代文明风尚,确保乡村文明风气的形成。
(一)重建乡村共同体,培植文明乡风
凝聚力是一个集体或社会共同体赖以生存的重要力量,也是集体或社会共同体得以发展的内生动力。文明乡风是乡村凝聚力的外显,而乡村凝聚力的涵育离不开乡村共同体。增强乡村凝聚力、培植文明乡风的根本就是要重建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精神,将分散的、个体化的村民组织起来,增强其集体意识、互助合作意识,增进他们对乡村的认同和归属感。
对此,基层党组织应发挥“链条”的串联作用,[6]将农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办乡村大事。一是培育互助合作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互助合作社的建立,既可以改变农村那种分散独立、只讲利益的个人主义,又能把农民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共同富裕。培育互助合作社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有效形式,是从经济维度增强乡村凝聚力、形成乡村经济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制度,推动乡村“善治”。基层党组织做好动员指导,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乡村善治能够提升村民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培育村民的公共精神,这是从政治维度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构筑和谐乡村风气。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共同体得以延续的重要平台。[7]通过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交流、信息交换、公共事务参与等活动,可以密切村民之间的联系,这是从情感维度增强村民归属感、构建乡村精神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二)打造乡土文化阵地,滋养文明乡风
从空间因素来看,用一种共通共信的地域文化将村民联系起来,是增强村庄凝聚力、感召力和提升村民的家园意识、归属感的有效形式。乡土文化承载了村民独特的精神与情感,是农村原生态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现了村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涵养着村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乡土文化具有破解乡村社会道德矛盾、规范农民行为、凝聚价值共识和构建乡村精神家园的德治功能。[8]
由于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在实践中要有具体的依附基础,即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精神的或物质的)来体现。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过程中,一方面要打造乡土文化精神阵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保护传承本地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蕴含的宝贵价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做好乡土文化的现代转型,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土文化,就是将优秀乡土文化中积极、健康、合理的内容得到应有的运用和发挥,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相结合,强化乡土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并转化为情感认同、行为习惯。[9]如将传统的孝文化转化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的孝道精神,最终在全社会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的良好道德氛围,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安定,从而为文明乡风提供道德支撑和伦理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利用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活动阵地。如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连江镇岳庄新村党支部以打造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为契机,着力打造了岳庄新村文化乐园,其总体构架是“一场(文体广场)、两堂(大讲堂、礼堂)、三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四墙(政策墙、法治墙、廉政墙、四德墙)”,附加“两馆(民俗文化馆、家风美德馆)”,在美化村容村貌、共建美好家园、丰盈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文化熏陶,引导他们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树新风、践新风。
(三)树立党员模范形象,引领文明乡风
在文明乡风培育过程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党风正,则民风淳。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才能带领广大群众。[10]反之,如果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低,形象差,便不能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就难以号召农民群众践行文明乡风,培育文明乡风就失去了“主心骨”。因此,农村党员干部先行表率,做好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乡风建设,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提升文明素养,实现文明乡风的共建共治共享。
首先,要把文明乡风培育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全过程。大力宣传文明乡风培育的重要意义,破除“只要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就会文明”的错误想法,充分认识到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软件工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文明乡风培育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农村党员不仅要成为文明乡风的宣传者、组织者,更要成为文明实践的带头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而微”的事情上着手,以身作则,革除生活陋习,践行新风正气,带动群众参与乡风建设,积极主动地向文明靠拢。
其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建设文明乡风,离不开对先进典型的树立、学习和宣传。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定远县二龙回族乡红卫村党支部为发挥农村人居环境品牌效应,从党员户开始整治庭院,进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评选,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带头作用,进而在整个乡村开展全面有效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工程。党员典型模范带头,形成崇尚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为建设文明乡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积极开展文明志愿服务。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要求农村党员在主题党日开展“践行文明风尚、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综合素养,引领乡村风气持续向上向好,带动乡风文明的整体提升。
(四)激活农民的主体力量,建设文明乡风
农民是农村生命力的承载者和建设者,是文明乡风培育的动力和实践主体。[11]他们既是文明乡风的建设主体,也是文明乡风的直接受益者。文明乡风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村民。没有文明的村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
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构建文明乡风的内源动力,村民对文明规范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文明言行的自觉性及乡风的文明程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引导村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自觉参加到文明乡村创建活动中去。定远县炉桥镇党委牵头在全镇25个村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媳”、“好人榜”等评选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认清真善美,在参与中反省自己,真正从文明创建活动中获益,成为新时代农村打造乡风文明的主力军;宣传和倡导移风易俗,养成健康卫生习惯,调动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坚持参与者就是受益者的原则,把文明乡风种到农民群众心坎。另外,炉桥镇党委以重建新型“一约(《村规民约》)四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和村民议事会)”为抓手,引导村民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爱国卫生运动即是文明乡风培育的有效形式,促成农民群众强化健康意识,养成文明习惯,使农村文明乡风培育和公共卫生水平同步提升。
综上,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是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农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的实践回应,也是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明乡风培育要以党风引领乡风,以乡土文化聚合农民的主体力量,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助推乡村振兴,激励农民群众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