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下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3-08-21李雨霏
李雨霏
摘要:生态经济视阈下传统产业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其实践要求,以乡村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两山”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容创新、专业人才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文化产业融合路径展开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乡村文化内容,加快数字技术融合;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础支撑能力;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突出生态保护原则的策略,为新时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两山”理论;数字经济;乡村文化产业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3-0139-03中国图书分类号:G206;G249.2-F文章标识码:A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两山”理论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也是新时期乡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乡村资源的多样性、特殊性是其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根据“十四五”规划的具体要求,以虚拟现实、自媒体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将开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2]。
1“两山”理论概述
过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相对落后,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迫切需求,可能会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导致生态环境受损,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两山”理论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两山”理念是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生动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即经济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3]。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相比,“两山”理论下经济发展的生态属性较为明显,强调经济增长应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前提,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实现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且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中的生态环境要素占比增加,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两山”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两山”理论与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关系
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其区别于乡村传统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模式,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商业推广和运营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整个过程不会破坏乡村生态资源,且网络流量效应带来的线下业务也可以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控制,这与“两山”理论中关于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3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持续渗透,以及“两山”理论下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以其对生态环境较低的依赖性,以及规模化的线上、线下体验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受内容、人才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并未达到预期。
3.1内容缺乏创新
乡村数字文化产业所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展馆等应用场景中的影像资料,以及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宣传的影片等,相关内容未能体现乡村生活、生产文化,以至于村民无法通过数字文化产品进行高沉浸感的体验,也影响了以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4]。同时,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内容创新缺乏可持续性,限制了数字乡村文化产业在多产业领域的融合,且消费者粘度明显不足,在数字文化市场领域竞争力相对偏低。
3.2专业人才缺失
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技术、营销、管理等多种类型的人才,而传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下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缺失问题普遍存在。我国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面向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相关高校专业体系建设滞后,如数字文化内容开发、数字文化营销、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两山”理论在乡村數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的渗透偏低,这也导致“两山”理论下创新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导向偏离。
3.3管理模式滞后
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规划性、创新性、持续性等特点,为达到以上几点要求,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还需要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与多元化的市场营销策略。然而,现阶段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虽能够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受开放式的产业管理模式影响,以及单一评价体系和营销模式,导致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第一,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管理机制落后。受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影响,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主要围绕传统生态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生活文化的数字转译展开,在缺乏科学管理机制的情况下,线下体验游客数量超出区域生态承载力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5]。同时,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乡村数字文化内容参差不齐,营销主体构成复杂,这增加了管理难度,不利于打造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品牌。第二,乡村数字文化产业评价指标单一。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以科学的评价模式作为支撑,目前,以经济规模为评价指标的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导向错误。除此之外,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性指标被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形成,以至于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持续恶化。第三,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管理主体缺失。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作为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其与乡村旅游业务之间的关联性,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管理主体多为文化和旅游部门、宣传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在此情况下,以上部门主要关注乡村数字文化内容的合理性、市场秩序、经济贡献等,而乡村文化产业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并不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管理范围内,这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4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关于乡村经济发展的解释,针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突出乡村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特色。同时,在“数字中国”背景下,利用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丰富乡村数字文化内容,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多主体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在科学发展线下文旅业务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探索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4.1创新乡村文化内容,深化数字技术融合
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传统文化内容,在坚持以线下乡村文旅产品为主要发展路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乡村数字文化产品,在实现为乡村文化产业引流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数字文化产品打破传统文化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现阶段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文化“转译”能够更加真实的表现其内容,从而获得最佳的视觉和交互体验,且不存在因游客数量增加超出乡村生态环境承载量的情况。以东营市东营区邵桥撒网捕鱼节为例,传统线下体验不仅会破坏区域水生态环境,且存在安全隐患,在此情况下,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VR)开发带有交互性的撒网捕鱼场景,如此,消费者既可以通过高沉浸感的应用场景体验撒网捕鱼的快乐,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危险发生概率。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对捕鱼节进行现场直播,在宣传特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平台流量实现广告、带货等收益。此外,乡村文化产品体系的构建也应因地制宜,不同乡村文化资源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数字文化内容创新方面也应有所区别。因此,为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同质化,相关部门需要对区域乡村数字文化产品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减少资非必要的资源浪费,构建更加科学的乡村数字文化内容体系。
4.2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两山”理论下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围绕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建设。
4.2.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突出产学研优势
乡村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因此,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全过程人才评价体系,为乡村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不仅是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同样重要,因此,基于产学研的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人才联合培养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必然要求,随着复合型人才数量的增加,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将得到显著提升。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优化以产学研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缓解人才结构性缺失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影响。
4.2.2创新既有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生态理念渗透
因产学研视阈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因此,乡村数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在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的基础上,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非学术性培养,利用其已经具备的丰富经验,在短时间内解决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缺失问题。同时,基于既有人才在专业技能、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山”理论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渗透,因此,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除强调相关人才专业技能提升外,还需要加强对“两山”理论的学习,从而形成较为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以东营为例,东营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业信息化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联合开展文化服务、数字技术应用等培训,培训对象不仅限于传统乡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还包括从事乡村数字文化内容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等。在此过程中,结合“两山”理论对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意义展开广泛讨论,使培训对象在能力和认知方面全面提升,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生态属性构筑专业人才“底座”。
4.3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突出生态保护原则
在数字文化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两山”理论下的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创新管理机制、丰富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主体,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首先,创新产业管理机制,完善产业整体规划。乡村数字文化产业是新时期乡村产业体系多元化发展的一次重大探索,针对传统产业管理机制的适应性问题,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应采取前期指导、立项审批、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的综合管理机制[6]。同时,在强化政府主管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参与乡村数字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平衡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丰富评价指标体系,突出生态环保要求。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管理需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在强调经济指标的同时,还需要将生态指标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乡村文化产品在内容和业务形式上的差异,经济指标与生态指标所占权重比也应有所不同。最后,区分管理主体关系,落实生态保护责任。乡村数字文化产業发展需要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基于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融合应用,以及根据“两山”理论的具体要求,应成立包括文化和旅游、环境保护部门为主体的管理关系[7]。其中,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参与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期论证、中期监管和后期评价与整改等工作,及时制止并纠正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对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罚,以落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
5结束语
“两山”理论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是解决新时期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以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性,在融合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解决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因此,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与市场经济下的自我驱动,随着“两山”理论的持续渗透,以及产品体系、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的日益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将实现数字化、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J].经济师,2023(05):240-241.
[2]人民论坛网.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新知新觉)[EB/OL].(2023-03-16)[2023-03-16]. http://www.rmlt.com.cn/2023/0316/ 668394.shtml.
[3]中国网信网.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EB/OL].(2022-01-26)[2022-01-26].http:// www.cac.gov.cn/2022-01/25/c_1644713313939252.htm.
[4]山蕊蕊,马婷婷.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 2023(01):62-68.
[5]孙国徽.黑龙江省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2(12):65-67.
[6]甄飒飒,林凡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山东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人文天下,2022(12):39-43.
[7]巫程成,朱倩倩.“两山”理念驱动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