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探究

2023-08-21李国飞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13期
关键词:经脐单孔胆囊

李国飞,孙 浩

(睢宁县中医院普外科,江苏 徐州 221200)

胆囊结石是临床中胆道系统常见疾病,该病初期对胆囊组织危害较小,但疾病长期发展,结石体积会不断扩大,将导致胆囊组织受到严重损伤,会出现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萎缩等,加重病情,严重时会发生胆囊癌,对此,需积极干预治疗。临床中常以传统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但其操作中对患者机体伤害较大,腹壁美容效果较差,不易被患者接受,故无法满足临床需求[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是由以往的三孔法转变为单孔法治疗,通过腹壁的自然瘢痕(脐孔)进行手术,由于术中穿刺孔较少,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对腹腔的干扰程度,术后疼痛相对较轻,患者术后可尽早下地活动,因此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和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切口小、安全性高、性价比高、美观性高等诸多优势[2-3]。本文旨在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炎症因子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睢宁县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46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26~55岁,平均(40.57±4.83)岁;单发结石10例,多发结石13例;结石直径4~19 mm,平均(11.50±2.50) mm。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24~59岁,平均(41.57±5.83)岁;单发结石12例,多发结石11例;结石直径5~16 mm,平均(10.50±1.83) 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2011)》[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均确诊为胆囊结石,且均进行手术切除者;本次急性发病时间<3 d者;首次进行胆囊结石治疗者;符合手术指征且对手术耐受者。排除标准:既往进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合并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肝硬化者;心、肺、肾功能不全者。本研究患者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睢宁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患者首先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帮助患者取舒适的仰卧位体位,双腿自然分开,在患者脐下方2 cm作一切口,剑突下2 cm作一切口,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 cm作一切口,对此三处进行穿刺,随后置入腹腔镜以及牵引器、电钩等手术器械,进入腹部后,游离十二指肠韧带,对胆囊前后三角进行解剖,露出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将两者夹闭,胆囊剥离,从剑突下穿刺口取出,随后对三处切口逐层缝合。术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前操作同对照组,在脐上方作一2 cm弧形切口,随后逐层切开皮下组织,直视下按顺序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腔,在切口正中位置处,置入三通道防漏气装置,建立气腹,腹内压10~12 mmHg(1 mmHg=0.133 kPa)。10 mm的Trocar为观察孔,切口两侧5 mm的Trocar为操作孔,表现为倒过来的“品”字,各孔之间互不相通,将腹腔镜及其他手术器械分别从观察孔及操作孔置入腹腔内。将胆囊三角前浆膜切开,通过抓钳分离出胆囊,再利用钛钳进行结扎、剪断,近端留钛夹,解剖出胆囊动脉,钛夹夹闭,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后离断,再利用电凝钩完全剥离胆囊,查明出血点,电凝止血。取出胆囊后解除气腹,最后将腹膜及皮下组织进行缝合。术后同样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使用镇痛药的患者占比等手术指标。②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5]评估术后6、24、72 h疼痛情况,分值范围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分值越高则疼痛症状越严重。③应激反应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分别在术前、术后24 h于患者空腹时采集静脉血4 mL,转速为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④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尿潴留、切口血肿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使用镇痛药的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与术后6 h比,术后24、72 h两组患者VAS评分逐渐降低,且术后6、72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分,±s )

注:与术后6 h比,*P<0.05;与术后24 h比,#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组别例数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72 h对照组235.12±1.033.13±1.27*2.69±1.23*观察组234.03±1.233.15±1.35* 1.03±0.21*#t值3.2580.0526.380 P值<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COR、ACTH、hs-CRP、IL-6指标均显著高于术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术前比,△P<0.05。COR:皮质醇;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

组别例数COR(nmol/L)ACTH(pg/mL)hs-CRP(mg/L)IL-6(pg/mL)术前术后24 h术前术后24 h术前术后24 h术前术后24 h对照组23429.11±4.01647.71±7.29△36.71±1.09104.01±2.17△3.59±1.5114.23±2.53△50.47±5.7168.01±6.39△观察组23428.13±4.05573.39±9.57△36.39±1.1773.57±1.09△3.61±1.6911.71±1.27△50.65±5.1359.23±6.09△t值0.82529.6270.96060.1160.0424.2690.1124.770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胆囊结石多发于中年人群,肥胖、高脂饮食等均是诱发胆囊结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发生改变,致使机体胆汁淤堵,从而导致胆囊内形成结石,胆囊结石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和胆绞痛等。传统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方式,主要通过多孔操作清除胆囊病变组织,进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但是也依然存在局限性,如医师操作技术不够熟练,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还会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6]。故需在临床中积极寻找一种既能减轻对机体的创伤,安全性又高的手术方法。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在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础上进行完善、改进的一种治疗方法,不仅瘢痕小,且能降低术后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使用镇痛药的占比均降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提示利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镇痛药物的应用,缩短住院时间,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利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结石,切口小,基本可藏匿于皮肤褶皱内,同时,术中出血量也随之减少,且具有穿刺孔少等优势,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且对周围器官功能损伤较小,进而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7]。但该手术操作过程比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其手术操作时间也较长[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后6 h比,术后24、72 h两组患者VAS评分逐渐降低,且术后6、72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推测可能是由于,术后疼痛程度也与切口数量有关,因为脐部是腱鞘等软组织,没有肌肉组织,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期间,仅作一个切口,也无需使用机械性扩张取出胆囊,可减轻术后疼痛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COR、ACTH、hs-CRP、IL-6指标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创伤小,而且术后产生的应激反应也更小。手术创伤可能会导致机体代谢能力及功能发生改变,致使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异常,使中性粒细胞核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多种炎症因子,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应激反应也会相对减小[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和切口血肿,表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炎症强烈、切口局部循环差均会导致切口血肿,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切口小,可减少对机体的损伤,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1-12]。但该手术至今仍存在一定的难点,所有的手术器械均从脐部的单孔腹腔镜通道器平行进入,这给手术者判断距离及深浅增加了难度,且手术空间、视野限制等因素导致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综上,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治疗胆囊结石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和减轻机体炎症程度,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手术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经脐单孔胆囊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