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21吴晓娜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三教改革资源

吴晓娜

摘 要: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数字融媒体技术随处可见,且随着学习者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不断涌现,立体化教材建设推进教材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机电一体化系统》立体化教材建设为例,阐述了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路、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法、课程建设中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及配套资源建设情况等。总结了教材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并给出了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三教改革;立体化教材;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36

0 引言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将“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作为强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确立符合教育规律的目标并探索具体改革路径,以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双元”育人。在“三教改革”中,教材是改革的载体,是有力抓手,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积极探索开发出有特色、有深度且形式灵活多样的对接主流生产技术的专业教材对推动“三教”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当前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正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教材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理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相应改变。当前,我國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教材仍以纸质印刷教材为主,在传统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教材就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显然,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统纸质教材由于形式单一,且更新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内容上相对陈旧,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其次,高职学生通常起点较低,基础知识不扎实,他们对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本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耐心,从而导致教材在学生手里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学生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而立体化教材则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在内容的呈现上更加多元化。它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课、动画等作为载体,学生可利用移动终端、二维码、网络平台等随时获得学习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能利用在线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因此开发和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且又与时俱进的立体化教材刻不容缓。

2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思路

要做好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因为它牵涉到教材的整体架构、内容的选取、呈现的方式等。其次,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作为职业教育来说,要基于能力培养的思想,必须结合岗课赛证融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且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最后,要做好教材的配套资源开发工作,包括课件、微课、案例、实训、试题库、试卷库、在线平台开发与搭建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尽量提升立体化教材的服务效应。

3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

学校近几年积极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给出大批资金支持课程改革与建设,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我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里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为例来阐述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3.1 课程的整体设计

课程建设的开始首先要确定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包括课程的团队成员与结构、内容的组织与选取、课程思政设计及课程框架体例设计等方面。具体见图1所示。

3.2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3.2.1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涵盖了机械技术、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电机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相关理论较为薄弱,且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技能需要加强。目前该课程出版的传统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部分较多,而且大部分都偏重原理分析,对高职学生而言不但晦涩难懂又不够实用;同时大多教材中针对机电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实训内容偏少,而不依托于特定设备的综合性训练内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

(1)重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重构的原则就是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我们邀请了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机械、检测、控制、信息处理、执行机构等关键要素和实际企业的岗位需求,搭建课程的知识点框架,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要求,同时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培养。

(2)课程内容的选取。教材内容的选取要充分对接技能大赛、“1+X”证书、并充分考虑专业核心岗位的能力需求。首先,我们从《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和《现代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两项技能大赛中确定教材应该包含的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例如典型机械零部件的知识及拆装技能、典型开关量传感器应用、PLC控制、伺服驱动等。其次,对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最核心的《可编程控制系统集成与应用》等“1+X”技能等级证书中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要求。通过走访先进的机电类和智能制造类企业,进一步明确学习时能力目标的制定,并将企业典型项目和案例引入进来,同时搜集整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和规范等,并与技能大赛和“1+X”证书当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与技能点相结合,最后,把这些内容进行重新加工和整理编排,才最终呈现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立体化教材中。例如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和可编程控制器相结合部分的内容和任务就选择了我们走访的企业中瓶装饮料自动生产线上的液位检测与处理、包装质量检测与处理、下线时的整箱重量检测与处理等一些最典型的应用。将企业一线的生产应用技术转化为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保证同学们能及时学到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规范,避免了学校所学与企业严重脱节而造成的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3.2.2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与设计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重逻辑体系,遵从“源于岗位、面向岗位、立足行业”的设计思路。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按照实际生产的顺序,将典型的工作流程依次归纳总结为相应的课程项目。为方便学生自学,每个项目的开始设有“导学”,通过设置的“知识链接”指导学生学习本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接下来以这些知识点为单元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从而实现了学生对碎片化内容的学习,打通了原有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建立了多重学习通道和立体化的学习空间;最后通过“任务工单”指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从而使学生完成了对应知识点的学习,避免了以往学习方式的枯燥无味。

3.3 课程配套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除了基本的教材建设外,配套资源的开发对立体化教材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1 教学资源的开发原则

我们确立了四个教学资源的开发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有趣、有用、有效”,才能使学生“愿意学、想学、坚持学”,最后达成学习目标。(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我们要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深入挖掘和分析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或技能上的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岗位的基本素养与职责等贯穿到课程之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在专业教学中“基因式”融入思政要素,从而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推进。(3)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做到“工学结合、理实结合”。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所以选择“理实一体”的方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4)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我们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途径将知识和技能中的重点和難点转换成动画、讲解视频、微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重难点,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3.3.2 课程的资源体系建设

整个课程资源的建设体系如表1所示。

(1)基本资源建设。团队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为统领,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模块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基本资源力争覆盖到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并使所建设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带领他们完成自主学习。我们所建设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立体化教材的基本资源包括:含有二维码的文本教材、以单元或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的全部教学课件、以知识点或技能点为主的微课视频、实训项目任务书、试题库、试卷库等,并均实现了数字资源开发。其中微课视频类资源占比较高,达50多个。主要涵盖了典型传感器的安装接线与应用、气动回路的安装与调试、变频器使用、触摸屏的组态与应用、PLC控制与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等。

(2)拓展资源建设。拓展资源建设主要是指对应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为了更好地拓展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立体化教材应该与对应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平台相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在线学习平台可提供资源存储、资源评价、资源关联以及资源再生等功能,且针对不同使用者的情况,具有在线学习、自我评测、答疑解惑、讨论互动、跟踪评价、拓展提升等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用于立体化教材内容和资源的更新与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

4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4.1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成效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与相关资源的投入使用,能够使学生利用完备的资源包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使教学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提升了学习效果。培养了他们的职业岗位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同时提升了学生职业竞争力。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反馈,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能使其快速胜任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等相关岗位的工作。

4.2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

要想真正提高立体化教材的服务效果,扩大使用范围还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立体化教材使用应该与教学模式相统一。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创的“课证共生共长”模式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课和证的底层逻辑是最新的技术。当技术稳定之后学校和企业开发出相应的证书,而证书代表的是对技术先进性的一个度量,然后将技术转化成课程,而课程的作用是进行教育的泛化。“共生”意味着只要有新的技术出现,就会开发出新的证书和课程,二者不断迭代,不断成长。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了先进的技术,也让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得到了最真实的检验。

二是应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者的需求,进行其他拓展资源的建设。当前职业教育正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标文件,把握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新方向,做到育训并举,扩大教材的使用和服务范围。

5 结语

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需求,并且以校企合作为引领,以生产过程为对接,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内容,以协调开放共享为表现,一定可以推动教材建设的变革并为职业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丽.“三教改革”背景下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0):260262.

[2]褚颖.“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为例[J].中国农业会计,2020,(04):4547.

[3]王玲玲.高职高专立体化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06):5961.

[4]陈玲玲.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时代汽车,2021,(22):5354.

[5]王静耀.“1+X”证书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城轨变电所运行维护课程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2,(10):9092.

[6]王平俊,裴阳.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立体化教材建设策略分析——以“ABB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基础”课程教材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3):106111.

[7]马冬宝,张赛昆,崔健,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内容构建的几点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126127.

[8]陈佳露.深度产教融合下“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7):3031.

猜你喜欢

立体化教材三教改革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财务管理教学发展的趋势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找准症结破解难题
借扩招契机促办学改革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基于“知识+技能”双系统的数字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内容优化及教材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