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与致敬东亚生态农业文明

2023-08-21刘金祥刘行健

书屋 2023年8期
关键词:富兰克林农耕农夫

刘金祥 刘行健

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耕作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根基。今天,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人端牢端稳自己的饭碗,显得尤为重要和异常紧迫。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加紧探索研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系统追溯和详尽钩沉中国悠久厚重的农耕历史,竭力从古代农业文明中汲取智慧与总结经验。事实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农业生产和耕作模式的梳理、盘点持续不绝,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如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代陈旉编撰的《陈旉农书》,元代王祯撰写的《王祯农书》,再如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描摹彼时农业生产、传播西方农业知识的著述《农政全书》,等等,这些农学著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耕作的发展状况,深刻揭示了农耕社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持续农业的思想理念,时至今日依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功效和借鉴价值。当然,对中国古代农业抱有浓郁情怀和浓厚兴趣的,绝不仅仅是中国本土文人士子出身的农学家,一些经过现代科学体系训练的西方学者也以一种好奇心表达关注和思考,其中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教授,抱着极大兴趣和出于对美国农业的担忧,对东亚农业耕作进行了细致考察,对处于同一纬度的中国、朝鲜、日本和美国乡村生产形态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在考察和研究基础上撰写的《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简称《四千年农夫》),就是一部“急切地希望了解在人口稠密的东亚三国,农夫是如何用有限的土壤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的”的探寻揭橥之作,也是一部追溯和致敬东亚生态农业文明的经典之作。

富兰克林·H.金博士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农业物理学教授,曾经担任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所所长,先后出版了《土地》《灌溉与排水》《农业物理学》等享誉世界的农学著作,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乃至世界农学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为了“了解经过两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许四千年之久的今天,怎么使得土壤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这三个国家稠密的人口成为可能”,富兰克林·H.金教授以六十岁的高龄,于1902年2月从美国西雅图出发,跨越山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日本和朝鲜进行了为期四个月二十天的农业考察,返美后根据在东亚三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倾心编写了《四千年农夫》一书。该书在美国甫一出版就引发了欧美农业界的震动与哗然。《四千年农夫》一书的中译本由我国知名学者程存旺、石嫣二人联袂翻译,由东方出版社于2011年和2016年两次公开出版发行,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先后写了两版序言,从专业角度对该书做了客观评论和真诚推介。

富兰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中表示:早就渴望跟中国和日本的农民见面,用自己的脚走进他们的田园,亲眼察看世界上最古老的农民们所采用的若干方法、器具和习惯等。他是一个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专家,在开篇中就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诘问:“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东亚,是如何在两三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了这庞大的人口,这样不可思议的文明是如何保持自身的土地资源不被消耗殆尽的。”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咨询和主动思考,他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而东亚地区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路径,为全球各地提供了东亚农業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第一课。在书中,他运用大量实例和众多数据,对东、西方农耕方式做了认真比较和深入分析,认为美国在不到百年时间内就耗尽了土壤的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多年的演化,土壤依旧肥沃,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根本原因在于东方农耕方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生态化耕作,东方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最智慧的生物学家。富兰克林·H.金教授耳闻目睹了东亚可持续农耕模式的实践运作,亲眼见证了东亚土壤保持四千年活力的历史秘诀,“震惊于他们土地的高产”,作者断言如果将东亚农耕模式在美国加以推行,那么美国“这块土地上养活的人口可以达到现有规模的五倍”。他还欣喜而兴奋地预测:“假如能向世界全面、准确地解释仅仅依靠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农产品,就能养活如此多的人口的原因,那么农业便可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发展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产业。”诸如此类的精辟观点和深刻见解充溢于全书。

《四千年农夫》既是一部建立在田野考察基础上的农学专著,也是一部叙论结合、以叙为主的农业考察游记。在为期四个多月的游历踏察中,富兰克林·H.金教授待在中国太湖流域的时间最长,前后共两个半月,其余时间先后访问了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山东省青岛市和济南市、天津市和吉林省长春市,以及朝鲜和日本,他观察中国农业时南北兼顾、水旱并重,既看到南方稻农和北方旱农的不同之处,更注重挖掘和阐释南、北方耕作的共同点——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新。该书详细陈述了关于东亚农业生产规模、成本、产量和利润的一些案例和众多数值,真切复盘和生动还原了二十世纪初期东亚农民的生产场景和生活图景,并在缜密比照中,将中、日、韩三国以及中国从南部珠三角到江浙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加以明晰化,以此叙说和阐发精耕细作是东亚农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模式。中国自耕农不仅极尽所能地利用空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对时间的利用也趋于极致——农民错时安排农事以充分利用时间,通过复种、套种、轮作等方式争取在一季中多多收获农作物。另一方面,东方农民通过饲养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以发展家庭副业,尤其是在南方一些人稠地窄的地区,人们将养蚕结丝、纺纱织布、种植茶叶等手工业作为耕种业的重要补充。这种几乎是全天候高密度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方式,使家庭劳动力得以充分运用,所生产的农副产品自给自足,极大地降低了生活成本。很多自耕农还将剩余的农副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耕地以外的收入。另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江南地区一些农村的农民可以自由流动,即农闲时节外出务工,农忙之时回乡务农,通过外出务工又拓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富兰克林·H.金教授通过近距离观察与深入思考,发现了中国生态农业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秘诀,即中国农民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秉持人地和谐、人地一体的系统生态理念。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评论《四千年农夫》时所说:“他是以土地为基础描写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协和的农业。在亚洲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生产了多少粮食,养育了多少人,谁也无法估计,而且这块土地将继续养育人,看不到终点。他称颂中国人是懂得生存于世的人。”正是在《四千年农夫》一书的启发与影响下,费孝通先生得出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的著名论断。

有机农业是富兰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这部划时代著作对当代世界农业的一大贡献。按照他的解释,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是采用有机肥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来满足畜禽生长需求的养殖业。在《四千年农夫》的影响与启悟下,英国植物病理学家艾尔伯特·霍华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了《農业圣典》一书,系统阐发了有机农业的内涵、特征和意义。仅就其意义来看,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衍生的诸多弊端,如土壤侵蚀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和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不断减少等;发展有机农业还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就实践运行而言,近代有机农业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有机农业走过了工业化的曲折坎坷之路,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既对天然有机食品寄予关切和希望,却又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无限度地追逐“石油农业”。但是,西方人一度津津乐道的有机农业恰恰是借鉴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发明,这一点就连国内众多学者都知之甚少。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富兰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中写道:“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该书以大量例证和阐述揭示了有机农业缘起于东方、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的历史事实。

关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和自然状态,富兰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中做了形象描摹和生动表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对耕地不施加任何土地之外的其他资源,唯竭尽全力不间断投入的就是自身的劳动力。书中谈及古代农民种地所施的肥料,完全是畜禽粪便和人类的排泄物,这些秽物经过发酵和晒干后投放到农田里,使农田的地力得以增加。对于这些粪肥的开发利用,作者在书中写道:“那时中国城市的下水道是非常狭窄的,在大大小小城市的每日清晨,总有很多郊区农民赶着驴车或牛车进入城市,将下水道中的粪便运送到田地中,不仅为农作物良好生长培植了地力。而且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也许就是有机农业最朴素最原初的样态。另外,他在书中不同章节列举了家畜家禽粪尿、草木落叶、庄稼秸秆、草木灰、绿肥、堆肥、豆饼、灶灰等二十几种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被农民年复一年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不仅给农作物补充了植物营养素,而且还改善了土壤的性能,增加了土壤的肥沃度。以这些有机肥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的生产模式,无疑就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理路和生成逻辑。正如书中所写:“中国社会发展出了一种精巧而复杂的模式,解决了高密度人口和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了可持续增长。”他主张在欧美推广和普及这种农耕模式。他在《四千年农夫》中所表达的农学思想具有浓厚的有机论色彩和生态学意蕴,换言之,《四千年农夫》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东亚农业生产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西方农业专家向东方生态农业的致敬之作,更是一部将中华农耕文明向西方传播的布道之作。该书于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成为指导欧美有机农业运动的宝典。事实上,中国拥有悠久漫长的蚕桑养殖史和水稻种植史,传统小农经济使得农业耕作具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三大正外部性。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之一,正如温铁军先生在《四千年农夫》序言中所写:“中国大规模使用农业化学品不过短短的三四十年,就将以往能够消纳城市生活污染、长期创造正外部效应的农业,肆无忌惮地改造成为制造严重负外部性的产业。”有鉴于此,现在重新强调《四千年农夫》所提出的有机农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文明的跃升,有机农业正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在中国也正成为一种难以阻挡的必然趋势,这无疑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对传统农耕的一种回归和守望。

猜你喜欢

富兰克林农耕农夫
农耕旧事十二韵
躺在树下的农夫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印刷工富兰克林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