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学思用(二)
2023-08-21张保红
张保红
听声音节奏、看形式结构、想意义意味意蕴意境,是理解原文或表达译文可资参考的一种“通俗”思路与方法。“听、看、想”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感知过程,也是一个理性认知过程,三者既彼此独立,各有侧重,又彼此相互影响、渗透与融合。从篇章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及其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较好地实践翻译中理解与表达两大环节的具体内涵。且引例如下,演绎说明之。
Upon Julias Clothes
By Robert Herrick
Whenas in silks my Julia goes
Then, then, methinks, how sweetly flows
That liquefaction of her clothes.
Next, when I cast mine eyes, and see
That brave vibration each way free,
O, how that glittering taketh me!
这首诗是英国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所作,其基本大意是身着绸衣的朱莉娅(Julia)向“我”(I)走来与从“我”身边经过时,给我“留下的”感官印象。
首先,听声音节奏,探查诗中各词语语音长短清浊等的基本特点和表意倾向,辨识表征节奏的语音或语义等外在形式特征,感知生成节奏的内在情感流动轨迹。概而言之,将诗中一个个分散的语言元素串接起来,确立其表情达意的共性,这个过程是一个合零为整、以量定性的过程。从词语语音来看,诗中含双元音与长元音的词语较多,上节中有my、Julia、goes、how、sweetly、flows、her、clothes,下节中有I、cast、mine、eyes、see、brave、vibration、each、way、free、O、how、taketh、me,这些含双元音与长元音词语的不断联缀给人徐缓、悠长的感受,可启示出朱莉娅款款而行、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情态。诗中含清辅音[s][f][k][?][t]以及流边音[l]的词语占据主导,前后呼应,给人轻柔、流动的感受,可彰显出朱莉娅步履轻盈、自由飘逸、充满活力的特点。诗中诸多元音的徐缓悠长、诸多辅音的轻柔流动、诸多逗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以及跨行、跨节形式的编排,既使其外在节奏特征鲜明,即每行8个音节4音步,主导步格为抑扬格(iambic),基本韵式为aaa bbb,也使其内在节奏倍加突出,即表情達意舒缓悠扬,娓娓道来。合而观之,诗中声音与节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合二而一。
其次,看形式结构,看诗行的长短整散、诗篇的语相(graphological features)及其内在结构等特点及诗学价值。诗中首行Whenas in silks my Julia goes可改写为更易于理解的常规句式when my Julia in silks goes,但诗人如此选词造句,至少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是为了与诗中每行8个音节或抑扬格(iambic)协律,因而选用了含有两个音节的词语whenas,而未选用when;二是为了在首行便确立诗作抑扬格的基调,因而语序上进行了部分颠倒(如in silks my Julia),当然也可以是为了从视觉上演绎先见绸衣后见其人的认知过程。诗中第2–3行“Then, then, methinks, how sweetly flows / That liquefaction of her clothes”以及第4–5行“Next, when I cast mine eyes, and see / That brave vibration each way free”可分别合写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作者之所以进行了跨行书写,显然是为了诗中建构各行整齐的音节、步格以及押韵。不仅如此,这样的语言结构也表征了现实世界中“我”的经验感知,即先嗅闻到芬芳,后见飘飘的绸衣;先是“我”转回头,后见远去的洒脱身姿与倩影。整体结构上,诗分两节,上节写“我”“近观”朱莉娅走过来的过程,即先见绸衣后见其人,进而嗅闻其一路芬芳,最后见其飘拂的绸衣,下节写“我”“远望”从身旁走过的朱莉娅,瞩目其自由洒脱、轻盈飘逸的步履仪态以及光华四射的倩影。合而观之,诗的外在形式结构蕴涵着“以形孕感(感知)”“以形表情”“以形传神”的逐级递升的诗美韵味。
再次,想意义意味意蕴意境,运算、想象与联想诗作的字面意义、字里行间的意味、多级分层的意蕴以及诗作音、形、义、情、韵、境整体浑成的意境。诗的字面意义通过其语义、语法关系与逻辑思维运算出来,相对而言较容易把握。诗的意味是诗中语音、词语、句子等背后含蕴的意义,有人称之为启示义,即“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具体来说,诗中词语所含清辅音[s][f]的频繁使用,启示出轻柔、丝滑、飘飞的意味,这一意味进而强化了诗中词语flow与liquefaction表意的理据及其诗美效果。诗中词语所含长元音与双元音[ɑ:][ei][i:]的频繁使用,启示出徐缓、悠长、低徊的意味,这一意味烘染了诗中词语brave(brilliant)与glittering彼此生发、熠熠闪光、不绝如缕的画面与诗情。诗中一再使用的that一词,既可切合诗境,表达“远指”或“期待”的意味,又可启示“我”饱含的欣赏与赞叹之情。这样的表情达意方式,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 / …… / 那榆荫下的一潭……”,王键《二十年后再相会》中“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 那时的山噢那时的水 / 那时风光一定很美 / ……”中那些经典的词句。诗的意蕴除了诗作字面意义的表层意蕴外,还可有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与触类引发的联想意蕴。深层意蕴可以定位作品的主题倾向,联想意蕴可以丰富作品的主题蕴含。具体来说,诗作表层意蕴写的是“我”对朱莉娅身着绸衣向我走来与从我身边经过远去时的感官印象,即款款而行,气定神闲,一路芬芳,绸衣飘飘,青春靓丽,光彩照人,令人情摇意夺、心醉神迷。诗作深层意蕴表达的是“我”对朱莉娅内在品格美与心灵美的崇敬与倾心,如此析出深层意蕴是基于诗中选词用字所具有的美好质地或所写对象的优美品质,当然也可从英诗的传统中找寻到其它理据。诗作联想意蕴可由that liquefaction of her clothes、that glittering等短语触类引发而来,朱莉娅的绸衣柔顺如水、飘逸如风,远去的倩影光闪闪、亮灿灿,不禁让人联想到中西文化中衣裙飘拂的天神、仙女,光华四射的菩萨、观音、王侯、将相、伟人、巨匠、救世主等图像。如此联想对接,朱莉娅在“我”心中贵为天仙、救世主等的形象便呼之欲出。诗作文本“实”写的是朱莉娅飘飘生香的绸衣,光灿灿、亮闪闪的倩影,“虚”表的是朱莉娅宛若天仙、气度从容、自由飘逸、高贵典雅、光彩照人的品格;“实”写的是“我”对茱莉娅的视觉、嗅觉、动觉等感官印象,“虚”表的是“我”对朱莉娅的崇敬与仰慕之情;“实”写的是朱莉娅是“我”关注的对象,追求的目标,“虚”写的是朱莉娅是“我”崇拜的女神,人生的理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通过文本内的情景互涉和虚实相生以及超文本链接的虚实互化,完成了诗作意境的最后呈现与归结。
行文至此,大体完成了对原诗理解过程的图解。我们知道,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与基础,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或可能有什么样的表达。之所以添加上“可能有”,是因为理解更多是在原语的语言、思维与文化里进行的,而表达则涉及原语与译语之间语言、思维与文化的相互转换,这对译者的双语知识与翻译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带来了挑战。基于以上理解与说明,结合相关翻译知识,对赫里克之诗试做如下翻译与解析。
朱莉娅之罗衣
罗伯特·赫里克
朱莉娅∣身着∣罗衣∣走过来,
那一瞬,∣暗香∣在空中∣流溢,
轻飘的∣罗衣∣如水面∣泛涟漪。
蓦回头,∣凝神∣定睛∣望见她,
那绰约∣身姿,∣那步履∣莲花,
那倩影,∣啊!∣我沉醉∣那光华!
英诗汉译的方法多种多样,其译文形式取决于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选择。诗歌翻译家黄杲炘先生观察了百年以来英诗汉译与汉诗创作的实践后,总结出了英诗汉译的五种翻译方法,其中“三兼顾”译法(以顿代步、控制字数、兼顾韵式)时下多用做译诗实践的指导方法之一。本文以“三兼顾”译法为依据,做出如上试译,就教于同行学人。参照原诗音节数、音步数、韵式,译诗每行译为十个字、每行四个语义顿(译文中以符号∣标示)以及相似的韵式。情景呈示上,力求再现“你走来”与“(我)蓦然回首”两个“精彩瞬间”或“最具包孕性的瞬间”(the pregnant moment),选词造句与“女神”形象呈现上,借鉴了汉诗中相似的文学经验表述。例如:
①忽然你走来 /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 /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②她走來 / 断断续续走来 / 洁净的脚 / 沾满清凉的露水 (海子 《女孩子》)
③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④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曹植《美女篇》)
⑤含笑竞攀折,美人湿罗衣。(孟郊《清东曲》)
书法家林散之说:“写字要有功夫,要写字,要读书,要有书卷气,否则是匠气。”狭义说是要借鉴前人的优长并付诸实践,广义点说可以是治学、治译的方法之一,不知读者君同意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