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的交响:早春三节气诗词谚语审美内涵探究

2023-08-21高一丹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立春迎春春雨

高一丹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一、早春的生动之景

(一)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图景

对早春自然景物,物候现象的描写是立春、雨水、惊蛰三节气诗词的重要内容。立春而“春木之气始至”,“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是立春节气的三种主要物候现象[1]p1。民间谚语有“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的说法,简洁精当地反映出立春时节天气回暖的自然现象。“雪、梅、鱼、柳”成为立春写景诗词中最常见的四个意象,唐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绘出一幅雪后春景图,诗中前三联对早春雪景的描写尤其精妙,春雪夤夜而来,浸润了窗前的翠竹,点染了院中的梅花,使梅花更加繁茂,雪如琼瑶,与翠竹梅花相映,赏心悦目。唐顾况《山径柳》:

宛转若游丝,浅深栽绿崦。年年立春后,即被啼莺占。

“宛转”“游丝”将早春柳枝的婀娜之态分毫毕现地呈现出来,枝头早莺的啼叫更为春柳增添了一分生机。北宋强至《立春》:“鱼寻细脉上轻澌,鸟趁微和哢好枝”视听结合,将一幅鱼跃鸟鸣的立春时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雨水节气“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獭祭鱼,侯雁北,草木萌动”是雨水节气的主要物候现象[1]p1,所谓“一场春雨一场暖”雨水节气气温进一步上升,降雨量增加。“雨、雷、草、杏花”是有关雨水节气的写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春草生命力旺盛,最能展现雨水时节的景致,唐孟郊《春雨后》: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用虚实对比的方法,对庭中春草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春意盎然。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巧借叫卖声侧面烘托出雨水节气杏花的鲜妍可爱。

惊蛰又称“启蛰”,惊蛰节气“蛰虫惊而出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是惊蛰节气的主要物候现象[1]p2。北宋张元干《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写作者于惊蛰夜中闻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惊蛰节气“春雷响,万物生”的物候特征。早春三节气诗词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意象连缀成一幅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

(二)迎春祭祀,欢乐祥和的图景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过后,天气回暖,春耕开始,迎春活动主要集中在此时,皇家与民间同乐,人们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迎接春的到来。迎春东郊、祭春神、剪彩宴饮是皇家重要的迎春礼俗。《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天子居青阳大庙,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2]p456-458”。唐宋时期迎春祭神仪式最为隆重,唐初应制游苑诗及北宋立春帖子词多有记载,“东郊、青阳、青旂、彩仗、御銮”等与祀礼有关的意象以及“大昊(太昊)、句芒、青帝、东君、太乙、太一”等自然神和道教神祇成为此类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銮辂青旂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武平一《奉和立春内出綵花树应制》),“青旂”即画有龙形、竿头系铃的青色旗子,天子祭春神所用。北宋晏殊《立春祀太乙(其二)》:

华灯明灭羽衣攒,翠柳萧森矮桧寒。千步回廊绕金殿,水苍瑶佩响珊珊。

描绘了立春日祭祀太乙宫的盛大场面,祭祀者穿着华丽,仪式庄严有序。立春日,皇帝挟妃嫔近臣游苑唱和,剪彩花,阖宫宴饮,共庆新春。剪彩宴饮诗词内容往往高度雷同,意象单一,一则称赞帝王德政,祝祷国家长治久安,如“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韦元旦《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二则极力描写宫廷宴饮之盛,如唐中宗李显的《立春日游苑迎春》: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綵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誇。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先以秾丽的笔墨渲染宫苑之富丽,再写彩蝶黄莺飞舞,梅香柳色掩映的繁华春景,最后写宴饮气氛之热烈,琼浆玉露,觥筹交错,意犹未尽。三则称赞宫中剪彩花之妙,如“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綵花应制》)称赞纸花栩栩如生甚至能散发香气招引蜂蝶驻足。

民间迎春有鞭春牛、食春盘、剪彩胜贴宜春等习俗,在有关立春的诗词中多有反映。“春牛”因牛身为土制又称“土牛”,鞭打土牛迎春始于汉代,《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3]p4”该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百姓争抢土牛碎片以获得丰收的好彩头。历朝历代有关立春的诗词对该民俗多有描写,如“土牛呈岁稔,綵燕表年春”(冷朝阳《立春》)、“荒村乱后耕牛绝,城郭春来见土牛”(王守仁《立春》)等。此外,民间还有食春盘或辛盘的饮食习惯,即用春韭,葱蒜等“五辛”或新鲜时蔬组成拼盘以供食用,帝王亦于立春前一日赐臣子春盘。唐杜甫《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诗人深情回忆了昔日王都春宴恩赐春盘的繁华景象与今日漂泊无定的际遇两相对比,以春盘为媒介,唤起诗人无限的故国之思。剪彩胜即立春日用彩纸或彩绸剪成彩蝶、彩燕、小旌旗等簪于女子发上[3]p4,戴彩胜,写宜春字贴于门上宫廷与民间同。彩胜、宜春往往是有关立春的诗词中一组成对出现的意象,有“白发攲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苏轼《立春日二首(其一)》〕、“暖入屠苏,宜春剪字,彩胜云翘”(顾太清《蟾宫曲·立春》)等诗句词句。

二、早春的生命之歌

(一)阴阳交感,生生不息的赞歌

春季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诗词中对早春生的歌咏与民间农谚对早春生的传唱共同交织成一首春季生生不息,天人和谐的赞歌。《周易·系辞上》云:“生生之谓易①”,古人对生之美的推崇首先源于上古原始社会时期对生殖的崇拜[4]p15,《周易》“生生”之“生”首先是一个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生命诞育过程。阴与阳不仅是宇宙生命发展中的两种基本要素,也是宇宙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律[5]p11。“天地感而万物生②”,“感”是两种对立生命的交流感应,它是生命的根源,也是美的根源。“生生”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生命发展过程,“易”即变化,生命的变化过程不是混乱无序的变化,是“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是“一阴一阳,一开一阖”的遵循生命运行规律的有序变化[4]p55。“一阴一阳之谓道③”天地万物正是在这种生命之“道”的指引下实现昂扬向上,刚健进取的生生化育,生命的过程正是在这样阴阳交感,生生不息的变化中呈现出天地之大美。

早春来临,属于冬季的阴寒之气消退,温暖的阳和之气上升,为春季诞育新生命准备了条件,古人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用饱含深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更善于一粒沙中见世界,用细腻的笔触将早春的生机留于笔尖,热情赞颂早春天地交泰,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如唐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抓住春季到来时树木长出新芽、大雁北归、鱼破冰而出三处风景组成一幅早春的绘卷,简简单单七个数字数清树木新芽,不仅暗藏诗人细致的观察,更让读者感受到初春新生命的可贵可喜。清朱彝尊《蝶恋花·咏春雨》:“草细堪梳,野色寒来浅。向晚因风一川满”抓住春草初盛,春江水满两种早春雨后的景色,一个“梳”字将春雨后青草细嫩可爱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一个“满”字化静为动,春江水满,随晚风吹拂潋滟流动,生气十足。早春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由死寂逐渐走向生动的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早春诗词中的生命意象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蕴含着日新变易,生生不息的天地大美。

(二)敬天畏时,天人和谐的赞歌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于我国远古社会时期的“神人合一”,至西周时期发展为“合天之德”,西汉时期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正式形成[6]p2。对天人关系的解读,儒家更偏向于人,有“尽心知性以知天”等修己心合于天的看法,道家更偏向于自然,追求“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自由[7]p18,儒道两家对天人关系的探讨虽有不同,但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又与“生生”的美学追求紧密相连,《周易·乾》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④”天地人是谓三才,尊重自然规律,不违农时,不违天命方能达到人与自然的感通。

“天人合一”思想塑造了古人的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古人观星象而授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北极星与北斗七星,按斗柄指示方向分出季节,确定月份称为“斗建”[8]p93,古人常以此暗示春的到来,如“启蛰而郊月建寅,新元颁赦又颁春”〔周密《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其十六)》〕,人们从星象的变化中感知季节时令的变化,季节与时令赋予时间以节奏,人们按照时间的节奏在脚下的土地上劳作生活,土地与屋舍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方位构成中国人的宇宙[9]p179。顺应天时,不违农时是古代农耕社会天人和谐自然观的重要体现,春季是耕作的季节,古人在诗词中赞美农人的辛勤劳作,祈祷人寿年丰。如《喜春雨有寄》:

青春终日雨,公子莫思晴。任阻西园会,且观南亩耕。

最怜滋垄麦,不恨湿林莺。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

写诗人观看农民早春雨中耕作,麦苗新绿,乐农民之所乐,为丰沛的雨水将带来的丰收年成而由衷高兴。又如清乾隆帝的《田家春兴》:

城市厌笙歌,农讴惬听多。三时务耕织,六畜富鸡鹅。

高廪村场积,新篘父老酡。今年春雨足,卜稔望晴和。

用一位国家统治者的身份观察早春民间的农事活动,想象秋季乡民庆祝丰收的热闹场面,祈祷雨晴对等,有益农耕,恤农爱民之心溢于言表。谚语产生于农民生产劳动中的口头创作,有关早春时节的谚语充斥着劝农之声,“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走”提醒着人们立春后耕作时节的来到,“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农谚催促着农民过了雨水节勤勉于农事,这些谚语与诗词共同构成一首敬天畏时,天人和谐的赞歌。

三、早春的进取之声

(一)感春惜时,奋发有为的旋律

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10]p3”。早春物候和景色的变化带给古人的多种多样的生命体验,立春逢年节唤起游子的思乡怀友之情,如“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白居易《六年立春日人日作》)诗人想象故乡亲友迎春过年的热闹场景,遗憾自己不能与亲友相聚共赏春景。雨水、惊蛰节气春雨连绵常勾起他们不尽相同的愁绪,如“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天”(陈棣《春日杂兴五首》)雨水打落春花引发诗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或有自况于女子,以女性的视角写早春阴雨引起的闺阁闲愁与相思之情,唐戴叔伦《春怨》、清朱彝尊《蝶恋花·咏春雨》等俱是其中代表。

早春时节气候景物的变化也往往触发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的背后是对人生无常,旦夕祸福不可知的无力感,是对天行有常,春秋代序而人生苦短,盛年难再的失落感。春的到来宣告着新一年的开始也使多情又多病的诗人词客感叹平生抱负尚未施展而老之将至,故有“老郎无政术,沉醉卧江城”(王禹偁《立春前二日雪》)的自嘲,但早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又让这种充满悲意的生命意识最终转变为珍惜年华,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这也成为早春三节气诗词中情感的主旋律。古人在立春宴集上发出“更与韶物期,不孤东园集”(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的美好期许,在寄予友人的酬赠诗中抒发共勉之情,如“共言东阁招贤地,自有西征谢傅才”(孙逖《和左司张员外……赠韦侍御等诸公》)称赞友人才学比肩谢安,必有高居宰辅,施展抱负之时。或写诗以自勉,唐卢仝《人日立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尅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在又一年春日到来时诗人勉励自己要克己勤奋,日日有所进益,像春梅一样日日呈现新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对生命的顿悟也使一些文人选择远离庙堂,不再为仕途而蹉跎岁月,过一种精神上淡然而富足的生活,尽情展眼春光,不辜负有限的人生。如南宋王炎的《清平乐(其二)》:

儿曹耳语。借问何处去。家在翠微深处住。生计一犁春雨。

客中且恁浮游。莫将事挂心头。纵使人生满百,算来更几春秋。

本词写词人致仕后的生活,上阕写词人在青山深处的隐居生活,靠亲力亲为的耕种自给自足,吃用简薄却乐在其中,下阕劝告宦游者放宽心胸眼界,莫为仕途而奔忙,珍惜人生美好的光阴,足见词人对待生命的心境之洒脱。在对早春景物的观察中感悟生命,超脱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早春自然的脉动带给古人的独特生命体验,从对天地自然的积极适应和相融协调中伸张自我 实现心灵的自由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生命之美。

(二)赶春惜时,勤勉农耕的旋律

农谚云:“麦田返浆,抓紧松耪”又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的说法,雨水、惊蛰节气过后,气候条件更适宜春耕,在有关雨水、惊蛰节气的诗词中,农事诗渐多,这些农事诗或直接反映早春时期的农业活动,或反映出作者对农民耕作不易的感叹和对耕作收成的关心。如清张英《山居幽事戏拟右丞体三十首(其二十八)》:

爱看一犁春雨,家家尽力农桑。黄犊乌犍俱雅,绿蓑青笠皆香。

描绘了雨水时节家家户户忙碌农事,农人披蓑衣,戴斗笠,牵耕牛在田间劳动的情景。唐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前四联描写惊蛰节气过后万象更新,农人平整土地,饮牛河边的劳作情景,后四联反思自身,农民终岁劳苦却仍忍受饥馑,徭役深重,作为官吏四体不勤却受农人供养,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溢于言表。本诗是封建农耕时代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相比于多愁善感的文人,他们对春季的到来始终怀着最淳朴的热忱,尽管生活劳累困苦,仍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一年的农耕之中,这种赶春惜时,勤勉农耕的乐观主义精神成为早春三节气诗词的又一主旋律。

结语

有关早春立春、雨水、惊蛰三节气的诗词内容丰富,全方位记录下早春时节的自然景色与物候现象,早春的自然之美就蕴藏在其中。其中记载的皇家及民间的种种节庆活动和迎春习俗生动勾勒出一幅我国古代早春时节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强烈的劝农重农观念。有关早春三节气的谚语则聚焦农业生产活动,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朴素却不凡的集体智慧。早春三节气诗词见证着由死寂逐渐走向生动的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蕴含着阴阳交感,日新月异,生生不竭的天地化育之美,这些诗词与农谚共同彰显出我国古代农耕社会天人和谐自然观。有关早春三节气的诗词也寄寓着古人有感于早春物色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生命体验与强烈的生命意识,感春惜时,奋发向上成为其情感的主基调,这种源于自然又超脱自然的生命体验亦是生生之大美。

注释:

①③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5:598.

②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5:288.

④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5:14.

猜你喜欢

立春迎春春雨
农事 立春
迎春
农事 立春
立春摆饰
春雨
何迎春
春雨
让我们携手迎春
立春
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