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艺术之本:评人民的艺术家杜近芳*
2023-08-21姜洪真
姜洪真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杜近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当代戏曲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之一。在几十年的从艺经历中,她创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形象,奉献出多部令人难忘的艺术精品力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许多业内专家对她的艺术造诣与艺术成就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杜近芳的离去,是京剧界乃至整个艺术界的巨大损失。研究与总结她的艺术精神与艺术贡献,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文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杜近芳是一位从旧社会走来的艺人,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艺术家,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她80余载艺术人生充满历史感与传奇色彩,由是她曾经用“四世论”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即“生于乱世,长于治世,成于盛世,流传后世”。①杜近芳对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与热爱,认为“生命是艺术的一部分”,她把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党和人民,对党和人民的感谢感恩,坚定了她一生要“为人民大众唱戏”的决心。为人民讴歌、为人民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立场和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文艺重要讲话的基本命题和基本要求。
杜近芳把她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经验总结为“情”:“总结我的戏路子,就是一个‘情’字。”“演戏没有情便没有一切。”②杜近芳认为,京剧的唱念做打舞是外在表现形式,“情”是内在精神和灵魂,唱戏没有“情”,是无法感动观众的。这个“情”字,是杜近芳艺术经验与人生智慧的凝结与升华,这个“情”字,寄托与浓缩了她对艺术事业的挚爱之情和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扎根生活,向人民学习,要热爱人民。热爱人民不是简单空洞的口号,要“带着心”“动真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③做为当代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杜近芳对艺术的投入和对人民的热爱,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有力诠释和生动写照,是用“情”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典范。
一、对艺术的挚爱之情:用生命拥抱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杜近芳摆脱了封建把头的控制,获得人身自由并成为一名光荣的文艺工作者,从那时起,报答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顽强奋斗,就成为杜近芳的最高人生信仰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时代的巨变和个人命运的转折,激励着她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在进入中国京剧院之前,杜近芳就已有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并练就扎实的幼功,然而她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艺术水平,仍谦虚地向剧院的前辈和同事请教学习。除了演戏看戏,她还争分夺秒地补习文化功课,像海绵汲水一样地吸取知识。厚德修业,日图其新。为了能够达到可以自己独立阅读剧本阐释剧本,杜近芳不顾一切地拼命学习。杜近芳对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是无比忠诚的,她不仅在艺术上孜孜以求,不断地提升与创新,更是始终秉持为艺术事业不惜献身牺牲的坚定信念。1952年,中国京剧院发出了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的号召,杜近芳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报名加入,并做为第一批跨过鸭绿江的文艺工作者奔赴前线。对于她来说,能够亲身到朝鲜战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是极为光荣的,虽然战场上充满了危险和随时可能的牺牲,但这种牺牲是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远远超过了本能的担忧和惧怕。这种为人民的艺术事业而勇于牺牲的理想信念,一直贯穿于杜近芳后来的艺术道路中。
对于京剧这样一门繁难艰深的艺术来说,艺术家前进道路上的每一点滴进步,都凝聚着非凡的努力与汗水,精湛的技艺与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虽然杜近芳自幼便坐科学戏,又有极高的艺术天分,但她丝毫不曾放松对艺术的刻苦钻研。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她心爱的京剧艺术,杜近芳对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极尽所能地压缩和简化。惜时如金,以生命投入艺术,是杜近芳多年来工作生活的常态。1958年,中国京剧院排演现代戏《白毛女》,杜近芳和剧团演员们都不回家,累了困了就躺在椅子上稍事休息,渴了饿了就以开水干粮简单解决,在废寝忘食的努力之下,短短10天就排出了这出最早用京剧来表现现代题材的剧目,一经演出便轰动了全国。
生命是艺术的一部分,要真正做到以生命投入艺术殊非易事,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京剧“音配像工程”实施展开,年逾花甲的杜近芳身体力行,坚持给自己的早年录音配像。杜近芳在生活中的将就,与她在艺术上的讲究形成鲜明的对比,她一贯要求艺术的完美,追求最佳的呈现效果,于是重新像年轻时一样每天起早贪黑练功背戏,由于过度的劳累和紧张,在1997年、1998年录制《白蛇传》时,她意外遭受了严重的眼部疾患,以致视力受损无法继续排练,然而,她却不肯放弃,继续以惊人的毅力两度求医治疗,冒着双目失明的危险再次投入配像工程,终使《白蛇传》成为京剧“音配像的样板”。1990年代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中,她更是坚持为自己的数部代表作配像,这些配像剧目的完成,才使得年轻一代的戏迷观众能够有幸领略到她当年的风采和神韵。
二、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以艺术精品献给人民
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文艺事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优秀文艺作品的生产,没有优秀作品,文艺为人民服务也就流于表面和肤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④对于习总书记的讲话,杜近芳深有感触:“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感到,自己多少年来,就是全身心地扑在创作作品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几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⑤杜近芳把丰厚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经验加以系统的概括和提炼,形成了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打通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理论体系,并具体化为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外而内、从宏观到具体地分析作品分析人物,在吃透人物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感情用艺术化的手段加以呈现,从而塑造出鲜活生动、富于时代感的舞台形象。这一套独具特色的“杜氏心法”,其核心要义在一个“情”字。
杜近芳强调,首先是从人物性格出发来把握其思想感情,演员要做到这一点,才能做到以“情”动人。京剧《白蛇传》是杜近芳的代表作之一,是她数十载精心打磨的一部精品力作。对于这出戏,她首先从宏观的层面把握其社会意义,白素贞主动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是对几千年封建思想意识的反抗,她身上体现了浓郁的人情之美,所以白娘子是亦人亦仙的形象,而不能做为祸害人类的妖精来看待,这是理解这部作品的总基调。然后循着这一线索,逐层深入到故事情节再到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剧中的白素贞为什么爱上许仙,许仙上金山寺是主动还是为法海所迫,这些情节都有了新的理解和挖掘,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为了表现人物这种极其复杂的情感活动,杜近芳在舞台音响、唱腔动作等方面都做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取得了让观众满意的效果,她所饰演的白素贞,人物形象传神写照,古典神韵自然天成,无疑最为符合观众对于白娘子的想象。
杜近芳高超的表演艺术,不仅来自对剧本和人物的研究,更是来源于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实践。文艺作品的价值与文艺创作的源泉都来自人民,所以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要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深处,潜心领悟和体验,才能获得艺术的积累和美的发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⑥杜近芳善于把日常生活的体验融入角色和剧情,深入到人民火热的生活中去进行艺术的观察和积累。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是杜近芳的代表作,她饰演的吴清华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她特意下连队体验军营生活,跟战士们一起出操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学习,从开始不具备基本的拿枪知识到熟练地掌握了举枪瞄准的动作。由于该剧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的真实故事,于是创作团队亲身到海南岛体验生活。在那里杜近芳看到了农村老阿婆悉心照料耕牛的情景,知道了什么是睡牛棚、盖草席,她的内心情感贴近了角色,在表演中深刻了许多。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⑦文艺创作者以“情”来塑造人物形象,观众通过人物形象来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包含的“情”,艺术形象是连接和沟通两者的纽带,人民大众正是通过艺术形象来陶冶情感、获取教益的,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正是要做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⑧
塑造典型人物,创演经典剧目,杜近芳为人民奉献出了最好的精神食粮,曾经有人经过统计指出:“杜近芳在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演员中,至少有三个数字遥遥领先:一是排演新剧目最多;二是创造的角色数量最多;三是所访问演出过的国家最多。”⑨杜近芳创演了几十部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京剧和现代戏,为人民登台献艺的足迹也遍布大江南北。1970年《红色娘子军》排演,杜近芳和剧团到海南岛为群众演出,现场赶来的观众至少在3万人以上,由于剧场空间无法容纳所有观众,剧团就在广场上临时搭起棚子,为观众露天表演。1975年,杜近芳随组织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他们在山坡上拿着喇叭为群众进行了演出,赶来听戏的老百姓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以致于很多人挤掉了鞋子,落在地上的鞋子足足装满了三箩筐。1985年和1990年,杜近芳两次随团去香港演出,1993年,中国京剧院第一次组团去台湾演出,杜近芳承担了《白蛇传》《龙凤呈祥》《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的演出任务。为港台地区观众的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以创作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努力为人民打造艺术精品,是杜近芳从艺道路上一以贯之的追求和目标,她“学王、入梅、出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当代京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丁关根同志曾经评价说:“杜近芳是一个旗手、一面旗帜。新中国成立以后,她排的新戏最多,而且排一出站一出,都站得住。站得住就说明,外行爱看、内行承认。”⑩
三、对世界人民的深厚友情:把优秀的民族艺术带给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十分重视文化外交在建立和维护良好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作为国内优秀艺术家的代表,杜近芳曾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到美欧国家出访演出。
1955年,杜近芳接到赴法国等国家访问演出的通知,不同于有些人的兴奋和炫耀,她反而充满担心和顾虑。一方面,当时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对困难,出访交流会不可避免遇到许多麻烦和障碍,另一方面,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做为传统艺术代表的京剧能否为西方观众所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最大可能地贴近西方观众的审美习俗和接受能力,杜近芳在出国访演的节目上面做了精心的编排与改动,她把民乐队的演奏乐器有机融合到《白蛇传》“断桥”一折里面,使原来单调的音乐变得立体和丰富,有助于西方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活动,感受到更加具体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1960年,杜近芳携《白蛇传》再次出访美欧,为了满足国外观众的要求,再次对这出戏进行了加工修改,打造出“国际版”《白蛇传》,以更加适应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改动后的《白蛇传》从原来的三个半小时缩减到两小时左右,保证了这出大戏演出的完整性。1956年,杜近芳到南美洲演出《霸王别姬》,在梅兰芳先生的指导下,她对此剧进行了认真的修改。经反复研究打磨,这出戏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很大的深化和提升,极为出色地向西方观众展示了它的悲剧氛围和人物的舞台造型之美。
从1955年到1964年,杜近芳先后5次随中国艺术团出国访演,访问了法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受到外国观众的普遍欢迎,为新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有力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1957年,她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精英同台打擂,获得两枚金质奖章和一枚银质奖章。
结语
以“情”为本,是杜近芳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贯穿她艺术事业的始终。这里所说的“情”,不仅仅是艺术家深入体验其所塑造的人物角色并与之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更是艺术家投入事业的激情和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是艺术工作者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杜近芳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精神是宝贵的财富,我们缅怀这位京剧大师,就是要总结她的艺术经验,传承她的精湛技艺,发扬她为人民而艺术的无私忘我精神,这应是纪念她的最好方式。附上为杜先生所撰诗作一首:杜韵芳声四海闻,去路漫漫八十春。神仙羽化无留计,山河草木共沾襟。长亭道边空怅恨,白云观中有余音。西湖岸上说风流,桃花扇底寄哀深。忍把悲泪化春雨,大师精神铸新人。
注释:
①⑤⑩杜近芳口述,张正贵陆蕾采写.杜近芳口述实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64,208,135.
②谢彬筹整理.分析·变化·创造——杜近芳谈演出《白蛇传》的体会[J].广东艺术,1994(4):29.
③④⑥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⑦(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15.
⑨晓耕.杜近芳——一个新中国培养出的艺术家[J].中国戏剧,1990(10):11.
(11)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