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底蕴

2023-08-21马东景

关键词:哲学观自然界马克思

马东景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208的战略高度,深入地思考并严肃认真地看待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同时又是一项造福千秋的重大工程,集全党智慧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党和人民生态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产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观的继承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为指导,对凝聚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行了重大部署。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生成之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①本文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是在狭义意义上使用的一个范畴,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观。萌生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确立和发展于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批判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发及伟大实践中,并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辩证自然观的阐发和对唯物史观的完善中得以升华[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意味着一种全新生态文明理念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性、辩证唯物性及能动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208-209这一主题而展开,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其具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态哲学理论特点、辩证生态哲学理论特色及能动的革命的实践生态哲学理论特色[3]。全面深入研究和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基础,对于透彻理解和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可信度,强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首先,尊重自然要求人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界[4]238。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4]238,“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5]360,并且,“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360。其次,尊重自然要求人类要深刻认识到作为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和其独特价值,“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5]361。要懂得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6]394,“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360。人类不理性地对自然的掠夺或破坏自然的行为所造成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最后,尊重自然还要求人要深刻认识到人类和自然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是谁的上帝或谁是谁的奴隶的问题,人类绝不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应有的科学态度[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尊重自然的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一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坚持并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立场[8]。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他们的唯物自然观所进行的阐述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唯物性质。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作了明晰具体的表述:“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9]161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首先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作为直接生活资料来源的物质,其次,这些物质又以人的活动对象及工具的形式而存在,同样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本身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又一具体形式,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9]161;“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9]209;“如果你设想人和自然界是不存在的,那么你就要设想你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你自己也是自然界和人。不要那样想,也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一旦你那样想,那样提问,你就会把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抽象掉,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9]196。马克思给出的结论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存在,变成了可以被我们的感官直觉所认识的现实。这与列宁对物质概念所作的科学界定几近相同,马克思的意思是无论是人的客观实在还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都可以通过直观感觉感知而成为实际。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唯物性还体现在以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统摄人与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关系,做出了生态问题是任何历史的前提的论断。他们认为考察人类历史,第一个要证实的是,这些生命个体的血肉组织以及他们与其他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这里的自然包括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而且,任何一部历史记录的都是这些自然的根基,还有他们因人类的行为而产生的改变[10]。强调要从自然基础出发来理解人类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唯物自然观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史观贯彻到社会领域——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来考察,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唯物生态观被运用于由对自然领域规律的考察延伸至对社会历史领域规律的探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彻底性,为论证和批判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了重要的铺垫[1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唯物史观性质,要求我们要认识并尊重自然。面对当今国际国内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一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自然的唯物史观的生态哲学理论特色[12]。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唯物自然观视野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以天地自然为生存之源、发展之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360。强调保护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是中国走持续发展道路最为重要的基础,提出了“两山”的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6]395。把对生态环境这一客观存在的自然加以保护重要性作出了特别准确而形象的强调,注意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4],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本质出发,要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4]237;“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15]其次,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地提出了“生态生产力”理念,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09。“生态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突破性发展。再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民生思想,指出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已经变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立场。指出建设好环境是为人民谋福祉,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6]395。在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的幸福生活中,绿水青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利,也是最公正的公共产品。没有合格的空气、饮用水,就没有幸福可言[16],“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362。这充分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增进人民福祉,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唯物史观理论特色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17]。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4]238。自然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类的活动应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18],而不能违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整体(全面)的、联系的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唯物辩证特色的观点来回应生态环境现实的问题。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以整体(全面)的、联系的辩证观点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9]。首先,这种关系表现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人靠无机界生活。一方面,人为了生存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以食物、燃料、衣着抑或是以住房等形式为表现的自然产品;另一方面,自然界(无机界)还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石头、光等的加工改造,把它们变成可以用来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艺术产品);再者,自然界(无机界)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1页。从原著本段文字的表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把无机界和自然界是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的。就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以及被用作劳动工具等方面来看,也已和人分不开而变成了本身虽无生命但却是人的身体的一部分了。其实,“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9]161故而,马克思作出结论:就人的肉体和精神同自然界不可分割的关系来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这种依赖关系给予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0]560。马克思又从工人的生产劳动过程方面对这种依赖关系加以阐述,他认为,自然界使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一方面,工人是在自然界中从事劳动;另一方面,工人从自然界中获得自己生产劳动的材料,没有自然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财富的角度论证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以矿山、土地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人的劳动力(自然力)的表现,它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自然界的产物)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因为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同劳动一样)。抽象地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源泉的说法是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同时,更强调了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恩格斯认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20]559他同时指出人对待自然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人类应学会正确理解自然法则,并对人的活动所会引起的自然结果进行控制;人类应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那种认为人类和自然界对立的观点是荒谬的,是反自然的。人与自然间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对自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人类“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0]560。人类对待自然的不理性行为造成了人与自然间关系的不和谐,如逆自然规律而行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0]559-560虽然,“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0]560。粗暴对待自然而被自然无情报复的事件在历史上屡有发生,美索不达米亚人、希腊人以及居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意大利人,由于他们不尊重自然,实施了毁坏森林的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而最终不得不自食其使肥沃的耕地沦为不毛之地或是将高山畜牧业的根基彻底毁掉的恶果。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和自然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人类依赖于自然,同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只有与自然界和谐共生才能协调发展[21]。那种片面追求人的发展而无视自然界及其规律、即环境治理伦理责任缺失等行为只会导致二者的异化,最终的苦果只能由人类自己去承受[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面(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唯物辩证性特征的一种立场鲜明的诠释。首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整体观辩证思维特色:一是用整体观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整体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基础上增添了“美丽”这一新的内容,那就是我们的现代化强国还应该是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强国,从而描绘出一幅经纬纵横、覆盖全部的现代化壮美图景[23]。二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统一,并整体谋划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三是提出了“共同体”这一新的理论:认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5]363。强调“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5]363,因此,“应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6]396,“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5]363。这与多主体、协同性、整体性的环境治理需要的逻辑相符合[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5]363人类产生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之间是一种共存共生的关系,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25]49。人与自然不仅是共生共融的生命共同体,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同时这一共同体思想也是在充分汲取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360“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5]361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营养而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共同体”生态理念也被适用于全球生态治理。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因此,“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5]375。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同时又是生态共同体。这些包含着整体观的思想特别是“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整体(全面)观辩证理论的坚守。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性特点: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联系起来,并把生态环境与党的使命宗旨和民生问题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208并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5]359这些关于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论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揭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健康安全的基础。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了几亿人口,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严峻问题,考量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搞好生态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符合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36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以联系的观点论证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论,认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认为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赖并且联系紧密的有机链。其联系性表现在“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5]363,这本应该是一幅优美和谐的图景,但在人类发展史上却曾发生过大量破坏生态环境从而破坏这种和谐的行为,对于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自然界都给予了报复,中国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人类的无序开发,野蛮掠夺,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残酷惩罚,而合理地利用,友好地保护,就一定能得到大自然的厚爱。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并不矛盾,“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同在,在二者存在矛盾时,我们宁愿拥有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5]50。对“生态生产力”概念,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视角进行阐释,他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09。同时,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支撑点[26]。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能动实践性的本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保护自然。保护自然,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践行呵护、回报及保护自然的实践,实现从自然界的获取和对自然界的补偿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生态灾难及生态赤字等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是人类必须担负起的一项重大责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实践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出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思路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和整体谋划等生态建设实践方略,并就具体领域具体生态问题的治理作出了具体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能动的革命的实践性理论特色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得以具体再现[27]。

坚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永恒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50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506这些论述充分说明马克思高度关注实践问题。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念:一是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人的实践活动成就了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因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9]500并且,“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9]196,马克思指出离开了人的实践来抽象地谈论自然界是不可行的。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创造对象界的活动,这一活动将人与自然界联系了起来,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把外在的对象化的自然改造为人化的处处留下人类活动痕迹的自然界。实践把人与自然及社会联系起来,人的主体性、人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的制约,这诸多内容都被统一和体现于人类的实践中,没有实践的介入就不可能达到高级的生态文明。而且,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平衡的重构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二是马克思在论证人与动物的区别时特别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存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9]209,首先,人是唯一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来进行创造行为的挣脱了纯粹动物状态的生物。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人越是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发展的结果就越是表现出和预见的目的相符合。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20]559其次,正是由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积极实践活动,人类才渐渐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并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作用比其他生物强的原因所在。能动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完成了对之前哲学家生态观的超越。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时,充分肯定了革命性实践的重大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品质。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异化使自然界与人脱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是自然界的日益恶化。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资本主义的工业活动对于维持土壤恒常肥沃度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破坏,指出攫取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恒久目的造成了置自然及人的权利于不顾的恶劣生态结果,并指出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其具体途径只能是进行革命的实践。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行社会革命,扬弃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在生产者联合起来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消灭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这一“现存的状况”,才能最终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9]527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真正实现了人同自然界的统一,实现了生态文明的社会本真,是人与人的统一。人类社会革命的实践活动被看作生态解放的当然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是能动的革命的实践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文明的核心,饱含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内涵,能动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实践理论特色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得以生动再现。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价值导向,一方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调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问题上的一场带有深刻革命性质的重大创新,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通过科技及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制造业绿色改造,引领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的方向发展;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发挥生态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的作用。生产方式上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且回归人本真的生活方式。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以解决危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视为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具体部署。目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对于大气污染要坚持全民共治和源头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对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实施综合治理以治理水污染;强化污染管控和修复以治理土壤污染,并对化肥、农药的施用予以管控以加强农业污染面源控制[28];同时,对城市及农村人居环境要加强整治,特别是废物及垃圾处理问题[29]。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特性还表现在强调落实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及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及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习近平指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土地轮耕轮休,健全耕地草原河流湖泊的休养生息制度,强化湿地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察和监督,构建自然环境及资源监督的组织,并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终身追究的原则,用最严格的法律和制度,为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证[30]。要依法保护环境,坚持对环境自身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对公共健康的保护始终是立法和司法所追求的宗旨这一原则。在环境法治实践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借鉴日本学说中的以环境权论、环境秩序论等传统民法理论解释民事主体请求污染者承担民事责任的理论及实践。四是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对于生态环境风险要“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5]370,要对各类生态风险保持高度警觉,并主动积极做好应对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要系统构建生态风险防控体系,实行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常态化。五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以提升、生态质量得到改善,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以及建成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特征还表现在对建设美丽家园这一人类共同梦想的追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世界各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建设绿色世界,“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31],中国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5]5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5]49-5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厚重的唯物性的、辩证性的及能动革命的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底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必将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哲学观自然界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