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三个境界之我见

2023-08-21李季

连云港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蒋勋本真境界

李季

仿佛大家都听说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原文意思大概是这样:

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是对生命的眷恋和珍惜,叶子落了便有所感悟,此种情形下的人生状态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情感的原始流露,是对生命之初的本真探察,有时候这个思想的火花更接近真理或正确的方向。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痴情执守,对待事情执着到身体越来越瘦,却一点不后悔,这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最长久的,也是最痛苦的。此种情形下便出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问题,这时候的人生状态是非常难堪,非常尴尬,甚至是非常分裂的。有一大部分人过不了这一关,一生达不到第三个境界。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处是指,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迷失了原本的方向,几经周折,反复验证,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时豁然开朗,心境纯明,说明事物的本真永远都在,它并没有变,变来变去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内心。

王国维所提及的人生三大境界,蒋勋在讲宋词时也提到了这点,蒋勋言:“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他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对此,余拙见认为,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人生感悟层面看,三个境界虽按序分聚于人的一生,但对于当前如何内观自己的生命状态,做出更好的人生选择,大有借鉴意义。

我们发现,这三个境界正是人生思想旅程的折射。孩童时期,满载着“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学教育,可爱的孩童心性被正统的先哲思想所教导,自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或将一直润泽到我们的大学阶段。大体二十五岁前是人一生中最本真的时期,充满着希望、悸动、快乐、抱负,看到落叶油然生出感叹生命之情,是自然流畅的,内心及思想达到了比较随性从容的状态,并不掺杂些许杂质。而后成家立业,面临社会考验与家庭责任叠加,个中利益博弈的因素凸显,禀赋、经验与资源的缺失所趋向的坎坷,会让奋斗者对先前所学文化赋予的内心力量产生怀疑,于是产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爱智求真的人方能不断地去探寻思索,而缺乏斗争精神的人则会在此面前倒塌,从此走入人生岔路且一去不回头。随着年龄阅历渐长,在上一阶段不断挣扎焦灼的人,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与学习修为,在机缘一到时便会警觉抓住,悦然悟道,此刻才真正明白“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实践价值,自身也变得更加勇敢坚忍、务实从容、宽和友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及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是在峥嵘岁月中留下的精神瑰宝,到达这一境界的人便又回归到原始情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满含着“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的淡泊宁静之韵,只是,此时的“山水”已然更加深邃而旷远。

反观自身,现在的你处于哪一个境界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无论我们现在处于哪一个境界,在面临命运选择或产生困惑疑问时,都不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获取指点迷津之道。

若实在别无他法,那么内心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警句,可作为一剂良药。

我们需要警醒一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悖的、仅指向现实利害取舍的行为,本质上永远无法逃脱传统道德伦理所框定的价值范围。若采取失德行恶之手段以获益,即便暂时侥幸逃脱道德或法律的审判,但终将得到惩罚的命运也难以避免。

“小恶”不仅仅是行为的外在体现,最大的衍生问题是——施恶者也无法自控其并不当然知晓的内心价值结构的变异,而这种变异会逐渐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大恶直至自我毁灭。因此,对于司法执法者而言,始终保持一种善意文明的理念就显得愈加重要。

希望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好。

猜你喜欢

蒋勋本真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品“境界”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