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善用“大思政课”文化的三种路径
2023-08-20袁理脉李尔舒
袁理脉 李尔舒
[摘 要]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充分利用高校育人资源探索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育人资源优势,立足“大思政课”大格局、大队伍、大课程的实践要求,着力通过善用高校组织资源构建育人大格局、善用高校人力资源建强育人大队伍、善用高校课程资源打造育人大课堂,是高校善用“大思政课”最为关键的三种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课”;新时代;高校;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大思政课”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理念和新活力,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不断探索构建育人大格局,确立育人主阵地;组建育人大队伍,建强育人主力军;打造育人大课堂,建好育人主渠道,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精神在新时代高校落实落细。
1 善用高校组织资源构建育人大格局
新时代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首要的就是要构建育人“大格局”,确立育人“主阵地”。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级党委、行政部门、二级学院等党委和行政管理资源和职能着力推动各育人部门大协同、加强家校社育人空间大互动、促进多元育人体系大融合。
1.1 推动育人部门大协同
高校各组织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方式。2021年7月,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要“构建日常教育体系,发挥科研、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效应”。办好“大思政课”需要“多方主体密切合作,协同发力”[1]。因此,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凝聚各组织职能部门的育人合力,形成党政学各部门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全员大协同的育人格局。首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校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推进高校教学、行政、管理、服务等多个职能部门树立“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形成大协同的育人思维和工作格局。其次,高校各教学行政部门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整合育人职能和资源,提高“大思政课”育人的协同力、担当力和执行力。教务部门要结合“大思政课”教学实际制订培养计划;各二级学院要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学工部门要发挥学生团组织和学生活动社团作用,营造“大思政课”育人氛围。最后,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保障部门要为“大思政课”的开展提供健康、安全、稳定的育人大环境,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质量和能力,强化全方位育人意识。
1.2 加强育人空间大互动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未来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实现育人空间联通互动也是“大思政课”育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教导我们思政育人不能只着眼学校思政“小课堂”,更要放眼社会“大课堂”,突破校内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推动思政育人向社会空间延展。因此,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及网络空间的育人互动和资源共享,从空间上发挥思政课“大”之效能。首先,高校要建立与家庭育人空间的联动机制。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建立由党政统一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具体负责的家校沟通反馈机制。高校可结合学生家教、家风教育,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作用,同时便于高校与家庭及时表达和反馈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及问题。其次,建立高校与社会育人空间的合作机制。高校党委行政部门要加强与红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合作共建,设立“大思政课”育人基地等。最后,高校要加强与网络空间融合机制。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党建工作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等,创新“大思政课”育人形式,丰富育人内容,推动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联通互动。
1.3 促进育人体系大融合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为推进高校从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具体抓手。从育人学段看,“大思政课”更加凸显了对育人规律的尊重,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3]。从系统视角看,“大思政课”是一个由多育人学段、多育人体系、多课程体系组成的系统化育人大体系。因此,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就必须打破单独依靠思政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思维惯性,要融合中小学各学段育人体系、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及高校各类型课程体系,实现育人体系大融合。
2 善用高校人力资源建强育人大队伍
2.1 组建教学人员大团队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4],思政育人更是高校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组建一支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团结协作的师资团队,是高校有效开展“大思政课”育人的基础条件。当前,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是高校从事思政育人的师资主力。但是,在师资的数量结构、综合素养以及思政教师与学科教师交流互动上,还需进行团队构建和素质优化以适应“大思政课”教学的需要。“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高校需大力培养胜任“大思政课”教学的“人师”。首先,构建一支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大思政课”教学大团队。通过人才引进、专业培训以及吸纳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进入“大思政课”育人团队等方式,增加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其次,提高“大思政课”教師的综合素养。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领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专业能力培训、社会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大思政课”教师思政育人的“大视野”“大情怀”,塑造思政育人的“大先生”。最后,高校要建立“大思政课”教师团队之间的沟通互动机制,加强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的交流、学习、互补、协同。通过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大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提高教辅人员大配合
高校是培养有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调动一切育人力量承担应有的育人职责。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鼓励……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等讲授思政课”[5]。另外,高校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教育辅助工作者,也是“大思政课”不能忽视的重要育人力量。因此,建强“大思政课”育人队伍,需要调动高校党委、行政、管理、服务等相关教学辅助人员积极参与并全力配合。首先,高校党政、行政领导及负责人要带头履责,主动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积极走上“大思政课”讲台,回应思政教育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其次,辅导员、班主任要把“大思政课”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通过主题班会、学院班级活动等落实落细“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最后,提升高校管理、服务部门人员对“大思政课”理念的认识水平,明确各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人员所肩负的思政育人职责,提高服务、协同、配合意识,为“大思政课”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2.3 吸纳社会人员大参与
社会生活为“大思政课”提供了广阔舞台,来自现实生活的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生动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大思政课”提供鲜活的育人素材。《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提出“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两院院士、国有企业领导等人士……上思政课讲台”。因此,高校要充分吸纳来自社会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模范人物等,共同参与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队伍,增强“大思政课”育人的社会力量。首先,高校要完善专家学者外聘机制,通过优化选拔、聘用、授课与考核等制度,构建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外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型”师资队伍,为深刻阐释思政育人的理论性、学术性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高校要积极完善榜样人物“请进来”机制。高校要建立由党委牵头、宣传部门负责的社会榜样邀请机制,主动邀请人民英雄、行业劳模、“时代楷模”、优秀校友等社会榜样走进思政课堂,为透彻阐释思政课理论提供鲜活案例。最后,高校要带领学生“走出去”,寻访社会生活中富有生动故事、感人经历的群众,用群众的生动讲述丰富育人素材。
3 善用高校课程资源打造育人大课堂
3.1 整合课程内容大资源
“大思政课”是历史大课、时代大课、实践大课,高校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大视野、大思维、大目标整合关乎“国之大者”的课程内容大资源。首先,整合历史大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所有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要从历史大视野出发,以“四史”为框架,整合校内所有课程蕴含的历史大资源,讲好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内涵。其次,整合时代大资源。“大思政课”课程内容既要“脚踏实地”,讲清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站位高远”,从大时代、大成就中提炼大主题,讲清讲透宏大时代主题蕴含的大道理。要用大时代思维,将思政课程、学科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的大主题、大问题、大趋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大视野、大情怀、大志向,激发学生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的奋斗动力。最后,整合社会大资源。将线上线下资源结合,增加课程内容容量。一方面,整合网络云课堂的海量线上思政资源;另一方面,整合社会大课堂中的伟大成就、英雄人物等鲜活的线下育人资源。
3.2 强化课程教法大创新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创新课程教法。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因教法形式单一和创新不足所导致课程的教学成效和学生认可度较低的现象较为常见。“大思政课”拓展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因此高校也必须依据“大思政课”课程特征进行教学方法大创新。首先,加强教学技术应用,优化课程教学体验。高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多媒体、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课程教学,提高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的课程体验和学习效果。其次,创新教学话语表达,推动课程内容传播。要充分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兴趣,创新“大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要用新时代学生能听得懂、听得进、感兴趣、接地气的语言讲授“大思政课”,避免文件宣读或政策传达式的“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教学话语,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最后,拓展教学工具运用,促进教学方式互补。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官方App工具、网络授课平台以及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提高“大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精准性、灵活性和可及性。
3.3 搭建课程实践大平台
思政理论不是书斋里干巴巴、没有生命的纸上文字,而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是实践大课,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必然要构建社会大课堂,要通过社会大课堂得以贯彻和体现[6]。理论源于实践,最终又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因此,搭建“大思政课”课程实践平台,既是“理论源于实践”的基本要求,又是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具体表现。首先,拓展课程实践场域。高校要加强校地合作,通过与地方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区、脱贫攻坚示范点等单位和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基地、宣讲基地,为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提供更多的场所保障、实践机会和教育资源。其次,丰富课程实践路径。高校要积极构建包括校企合作、社会调研、“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扶贫支教、理论宣讲、主题演讲等多元化课程实践路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调研性、服务性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其专业技能。最后,综合课程实践方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知情意行统一为指导,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综合运用讨论、辩论、参观、访谈等多种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理论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杰,秦文宇. 党史学习教育视域下“大思政课”创新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9):41-4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20-11-04(01).
[3]夏永林. “大思政课”内涵的多维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0-114.
[4]陈志勇,冯秀军,袁文全,等. 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落实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59-63.
[5]教育部.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 (2020-01-16).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 html.
[6]向云發,杜仕菊. 善用“大思政课”的基本问题论要[J]. 思想理论教育,2022(3):71-76.
[项目名称]2021年度贵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课题“‘大思政课核心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XSKSZ09)。
[作者简介]袁理脉,女,安徽寿县人,贵州医科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尔舒,女,贵州息烽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