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优化教学结构的单元设计教学研究

2023-08-20严玲玲

中学理科园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堂转型初中化学溶液

严玲玲

摘   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导向,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综合素养,教师应当借助课堂教学这个重要载体,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推动化学课堂教学的升级转型,带动学生树立全局的学习观念,同时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促进其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以“溶液”课堂教学的单元设计过程作为教学案例,力图改变过去化学课堂教学的思想及模式,实现课堂转型创新,优化教学结构,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转型;溶液

1  确立课堂主题与教学内容

在教学单元设计中,确立主题单元时需要考虑单元知识的整合,将本单元所需知识列出框架,以因果逻辑或是并列逻辑将新知旧知穿插教学。同时,确立主题单元时还应考虑学生思维模式的锻炼,无论是哪一个章节的化学知识,教师都应该遵循“化学物质概念—结构—性质—用途”这样的认识顺序来引导学生学习,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固有的化学思维方式[ 1 ]。

在确立好化学主题单元之后,教师还应结合课堂实际,立足于化学教材知识,确立好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单元知识教学的关联性。

2  把握教学要素,分析素养培养重难点

要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要素、新课标要求进行仔细研读,把握教育要素,同时立足于教材知识细分素养的重难点,以此明确其养成价值。首先,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的研读、分析,并找到各个单元知识中与核心素养相关联的部分,挖掘到教材中素养培养的重难点。

在“溶液”单元教学中,溶液的形成就是对于宏微观结合的核心素养培养。如图1所示,从宏观的直观溶解现象到微观粒子的运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就是对于实验探究、模型认知的培养,也是对于社会价值的培养;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则是对于变化守恒的考查。

同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尊重学生这个重要主体,对学生之前、现在以及未来能够提升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最后,在解读和挖掘教材知识中核心素养相关内容重难点之后,应以此为教学主线,分析化学知识中的核心素养内涵。例如本文将化学模型、化学实验、化学物质变化以及守恒定律等知识作为课堂教学主线来进行核心素养价值探究。

3  确立“三维教学目标”,落实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立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之下,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需要对不同知识中含有的核心素养进行整合、联系,应该注重各个单元知识的联系。

(1)通过讨论、交流、反思等方式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信息,能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进行相关计算。

(2)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学会设立模型,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在安排教学课时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并适当融入一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评价指标的设立与执行来准确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立足教学重难点,设计单元活动

在设计课堂教学单元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教学重难点的把控,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单元活动环节、内容,并注重各个单元活动的关联,确立好单元活动方案之后推动方案的顺利实施。

4.1  学情分析

(1)本文以“溶液”的化学概念为例,分析学生对这一知识概念的了解程度。多数学生对于此概念的了解都基于日常生活经验,他们认为溶液的形态均为液态,液态可能是溶液的唯一形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展开对概念的讲解,并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认识什么是“溶液”这一问题。

(2)展示氯化钠溶于水中,NaCl与H2O运动的动态模拟视频,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微观视角认识宏观的化学问题,利用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的现象。学生在之前的单元学习中,已建立了对物质构成相关概念的基础认知,为了带动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转变,教师可通过为学生播放动画的方式将宏观的问题微观化。

(3)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配制等是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教师可将溶解度、溶液配制等概念与实验相结合,以学生对于晶体的好奇心作为驱动,更好地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概念,同时提升他们对这些概念的学习与应用兴趣。如以“美丽化学”视频作为课堂引入,教师播放出各式颜色艳丽的晶体,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其中最漂亮的宝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为例,让学生主动实验操作,在实验前要引导学生区分CuSO4和CuSO4·5H2O的区别,防止计算错误[ 2 ]。首先通过KNO3、CuSO4·5H2O、NaCl溶解度曲线图(图2)的分析比较,相比于NaCl,发现KNO3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升高最明显,其次是CuSO4·5H2O,进而得出可以通过将热饱和溶液降温得到晶体的结论。并且在相同降温条件下,原相对高温的KNO3、CuSO4·5H2O、NaCl溶液析出晶体的速度和质量都不一样。

随后教师给出第二个研究问题,如何利用CuSO4·5H2O固体的溶解度配制饱和溶液,以及通过降温可大概估算得出多少晶体;最后通过此过程让学生掌握溶解度曲线的解析、配制溶液以及构建如图3所示的不饱和与饱和之间的转化模型,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

4.2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有更好的认识,教师可安排3个课时如图4所示,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习溶液知识。借助第一个课时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课堂上,以地球海洋的奥秘引出问题,通过探讨海水为什么又苦又咸:是因为各种自然现象将岩石中的盐分(氯化钠、氯化镁)带到海水之中导致。继而播放氯化钠、氯化镁溶于水中,NaCl、MgCl2与H2O分子运动让学生更好理解溶液形成过程,并逐步认识其本质。借助第二个课时提出为什么“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提出假设,以此探究物质的溶解度。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提出化学假设,并引导学生亲手参与实验的方式,熟悉溶液形成过程,通过变换温度将溶液在饱和和不饱和之间转变。借助第三个课时,教师根据上一课时对学生实验中的理解,深入分析如何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由大致了解溶解度到通过计算精准配制溶液的转变,找出学生在配制溶液中的难点与容易出错的地方,对此进行方法、思维上的点拨,达到素养内化的效果。

5  评估课堂行为及单元知识习得

为了对化学课堂行为、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好的评估与改进,教师需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单元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通过主动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积极性、互动性来评估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单元测试、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除此以外,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记录,这种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从多个角度来评估学生的素养,对评估结果进行反思与改进,以不断优化今后的课堂设计方案[ 3 ]。

综上所述,在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与单元知识教学设计紧密联系,以此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打开对化学溶液这一概念的认知视野,并懂得由抽象到具体、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做好引导作用,开拓单元设计思路,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仁畅.构建初中化学活力课堂的策略:以化学推断题教学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9):91-92.

[2] 黄浣清.例谈情境教学与化学课堂的深度融合:以“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1(9):14-16.

[3] 杜奕红.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導(教师通讯),2021(13):67-68.

猜你喜欢

课堂转型初中化学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解读“溶液”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