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穷大学”上学是什么体验?
2023-08-19乐闲鱼儿
乐闲鱼儿
班级群里有人发了学校募捐的链接。我不得不感慨:母校怎么比我们上学的时候更穷了?那天,同样贫穷的我,郑重地为母校捐献了一顿午饭钱。
曾有过一场热闹的讨论:寒门能不能出“贵子”?某种意义上来讲,作为一所“贫穷”的“211”,西北大学称得上“寒门”。但它在并不富裕的物质条件下,坚持努力办学,哺育学子。对我们来说,的的确确是“贵校”。
18岁的我,从西南的一个小县城到西北大学上学,在那里度过了青春最宝贵的四年。虽说捐出的“微薄的午饭钱”,不足以感谢那些“穷开心”的日子,但我想我还是有资格跟你们聊一聊就读一所“穷大学”是什么体验。
★
常常有人问我:“西北大学,是在兰州吧?”我只能笑着说:“在西安哦。”别人便长长地“哦”一声。唉,母校本身很不错,奈何西安的高校堪称群英荟萃。如果高校也有武林,那西安依然可以办“华山论剑”,因为这里“高手如云”。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包围下,西北大学的“个子”便显得格外小。
在那样的“包围圈”里,一所普通“211”大学,分到的资源也并不多。每每回想起校园里的日子,总觉得校训“公诚勤朴”四个字很相宜。尤其最后一个“朴”字,在寻常日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建筑是朴素的。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安校区。长安校区中间一栋图书馆,两边各一排教室,后头一片宿舍,侧面是食堂,一看就知道是学校。图书馆是最气派的,灰白的外墙,修成了书架的模样——从我们入学修到我们大三。教学楼砖红色,宿舍也是砖红色主体,掺了一点黄白,俱是低矮的步梯建筑。宿舍楼一层二三十个房间,公共洗漱间和卫生间在每层的两头。每间宿舍住六人,“上床下桌”的格局。空调是没有的,一台风扇吱吱呀呀伴随大家度过夏天。食堂的饭菜也都是朴素的日常饭菜,馒头、米线、胡辣汤、油泼面、臊子面、牛肉面。
秋天的时候,学校办校运会,我们便乘校车去城里的太白校区。太白校区在城墙边上,与城墙隔了条护城河。和长安校区比起来,太白校区更是把朴素写进了骨子里。说得好听是不愧为古城里的学校,随时触摸历史的痕迹;说得难听,便是“土得掉渣”,集齐“老”“破”“旧”。四层高的学生公寓建于1954年,红色外墙、砖红色木门和窗框仍在诉说历史。年代更为久远的学校大礼堂,低矮得让大家怀疑它为什么会顶着“大礼堂”的名字。实际上,它建于1936年,首倡建设者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举办校运会的操场,也是事物俱旧。足球场上光秃秃,田径赛道硬邦邦,我们坐在赤裸裸的地上……
★★
朴素归朴素,学校并不曾亏待过我们。在这里的日子,是快乐的。
彼时,图书馆尚未修好,学校清空了教学楼一楼当作图书室。于我们,并不曾出现过缺书读的情况。宿舍虽讲求“集体主义”,事事需得排队等待,但也不曾有过挨冻的日子。冬天,暖气片日夜烧得热热乎乎,暖身暖心,还能暖牛奶、暖水果、暖衣服。食堂飯菜量足且相当实惠。阿姨生怕你吃不饱,打饭时鲜少手抖,只恨不得按一按,再添上一勺。
若是吃腻了食堂,便去张康村。我们不说去美食街,只说去“村儿里”。村里有一家叫“巴倒烫”的串串店,尤其受大家欢迎。六个人,两百块能吃得肚儿滚圆。此外还有川菜馆子、杨凌蘸水面、鸡公煲、黄焖鸡、大水饺……
最快乐的是,有良师引路,益友相伴,学习并非难事。当然,在学习的当下,难免觉得痛苦。“之乎者也”“平上去入”是每日常态。最闹不明白的是“切”与“反切”。这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法,通过两个字相拼来注另一个字的音。听起来简单,但汉字的语音经过了历史的更迭,总能切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音。不过,老师从来不故意为难我们,总是耐心纠正,甚至并不认为学习一定要老老实实待在校园里。有位老师常常同我们讲 :“长安校区是个学习的好地方,远离闹市,清静清幽,远处有秦岭,近处有古刹,多出去走走看看想想。”
那时候也的确经常和三五好友一起出校门转转。春天,青龙寺的樱花开得好,但路途遥远、人潮密集,那就骑车去樱花广场走走看看,去附近草莓采摘园亲手采一筐红艳艳的莓果。秋天,常常往香积寺去。香积寺是知名古刹,始于唐代,王维曾写《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在默默无闻里坚持”与“穷开心”,也许是西北大学的历史传承。
前几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考古”“文物修复”等词出圈了。不少同学看完纪录片便埋下了一颗“学考古”的种子。一贯冷门的“考古学”,一夜之间流传出了不少“院校排名”。在此类榜单上,西北大学时时与北京大学并肩站着。或许有人惊异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怎能与中国顶级院校比肩。
实际上,西北大学的考古学科历史悠久,肇始于1938年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与修缮。1956年,西北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正式设立考古专业的高校。当年首批考古专业学生,是从历史学专业学生中挑出来的。如今,西北大学是国内考古学最好的高校之一。这便是说,早在纪录片“火”起来之前,西北大学的考古学专业已经在这个领域默默地耕耘了60余载。
现如今,“西南联大”的故事广为流传,那有没有“西北联大”呢?也是有的。“西北联大”也是西北大学的源头之一。上溯西北大学的历史,有两个源头:一是1902年清朝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的陕西大学堂,二是存在时间极短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天津的著名高校遭到空前浩劫,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移西安,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大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
这便意味着,西北大学诞生于艰难的时代,经历了战火纷飞、动荡飘摇。没点“苦中作乐”的精神,历代先辈学者哪能咬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