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3-08-19王远鹏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1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可行性渗透

王远鹏

摘要: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具有丰富的人文教化内涵和功能,承担着教化育人的神圣任务。人文教育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强调对人进行生命本质教育,而历史教育作为实现人文教育目标的一大途径,自然也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任务。本文介绍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并从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深挖生命教育资源、创新生命教育方法几个方面总结了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关键词:生命教育  高中历史  可行性  渗透

尽管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学中的一个概念,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强调每位学生都应该被教师关注和爱护,《论语》中也有大量关于生命教育的经典阐述。梁启超曾经提到“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乎国家的兴衰。反思我国的中学教育,总是被应试教育思想笼罩,教育变得功利化、浮躁化、商业化,并没有真正关注人的本身,这种片面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面临挫折与困难时不知所措,甚至采用极端的方式应对。近年来,关于中学校园欺凌、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一些高中生不尊重他人生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这让人心痛不已。反思这类现象,归根结底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其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以历史教学来引导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一)高中生的情感发展与知识储备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中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能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在课堂上,为学生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的生命价值资源,学生容易理解、乐于参与。同时,高中生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可以独立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来分析,提出观点,且高中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变得更为理性,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来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设置层次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让他们将思考结果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体会背后的情感价值。

(二)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生经历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利用者,也是生命教育資源的重要载体。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教材以及其他历史教学资源中汲取生命价值力量,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帮助教师从多角度来分析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价值,结合自身的价值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来充实历史教学课堂,在反思中持续超越,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命教育了解相关知识。综上,教师完备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历史课程资源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高中阶段可开发的历史教育资源非常多,除了历史教材,还有参考书、练习册、填图册、补充读物等,上述历史教学资源中,都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历史教材中,每一课的代表事件和代表人物都有着丰富的生命价值,将这类内容用于历史教学,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让生命教育资源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距离,引导他们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生命的力量,产生情感共鸣,还可增强学生主动为家乡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高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目标。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思考生命认知、生命态度与生命价值,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生命意识,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方面:(1)了解全民族抗战的不易,体会中国人民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感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了解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共产党人主动为国家奉献的生命价值;(3)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理解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和做出的牺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二)深挖生命教育资源

从多方面来挖掘历史学科的生命教育资源是落实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既要深挖教材中的内容,也要适度拓展课外资源,以促进生命教育顺利开展。

1.以教材为基点

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基础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教材的内容均是精华知识,有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虽然新版教材中减少了历史人物的叙述,但是并不代表历史人物的叙述不重要,这需要教师仔细研究,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来挖掘生命教育内容。

从历史人物角度来看,历史教材中有积极向上的人物和消极负面的人物两种,两种人物的生命走向各有差异,利用正面人物,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践行生命价值追求;借助反面人物,可让学生知晓扭曲的生命价值观会有怎样的危害。比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一课的教学中,以历史人物“谭嗣同”作为切入点来开展生命教育,教材中对谭嗣同的叙述并不多,仅有短短几句话:“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往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鉴于教材中的内容较少,在课堂上,我先为学生讲述了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以及其临刑时的遗言,为学生讲述这首诗的具体含义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谭嗣同这一历史人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接着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谭嗣同的生命选择?”通过上述操作,让谭嗣同那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生命价值取向,领悟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许多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中都包含着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其中有些就非常适合用于生命教育。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材中叙述了日军的暴行与中国民众的悲惨,但仅仅依靠文字叙述是无法让学生理解战争对生命的摧残的。为了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授课时,我收集了有关“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的材料,将日军暴行组成一条证据链,并配合视频播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及日军对生命的蔑视。在关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引入“黑死病”相关内容,带领学生了解黑死病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文艺复兴不仅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也是人们面对死亡时,对生命和生存方式的一种全新考量。

2.拓展课外资源

一节优秀的生命教育课程仅仅依靠历史教材还不够,需要教师根据生命教育要求来拓展课外资源,引入课外资源,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可拓展学生的眼界。

首先,可借助时事热点来开展生命教育。历史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事,这种特征会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不真实感,从而影响生命教育质量。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要实时联系时事热点,让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共同助推生命教育的开展。比如,在讲述“人民政权巩固”这一课时,可以联系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的英勇事迹:“朱彦夫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也被称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去了左眼和四肢,右眼视力也只有0.3。尽管如此,在战争结束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帮助当地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朱彦夫的传奇经历让学生感动不已。介绍了这类内容之后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朱彦夫的生命历程呢,他的生命历程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生命价值呢?”通过时事热点的介绍,将学生拉入到抗美援朝战争的事实中,让学生了解朱彦夫的生命历程,从而体会到革命战士们的生命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其次,引入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与学生的日常联系非常紧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真实感,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历史故事。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感人肺腑的事,教师要深挖家乡的历史教育内容,带领学生感受战火下生命的脆弱,了解革命战士们的生命气节,从文物图片、地图感知历史,梳理身边的历史生命脉络。

三、创新生命教育方法

在历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要让学生产生生命认知、塑造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合理应用语言艺术,鼓励学生探究生命价值,让生命之光在历史课堂中闪烁。

(一)巧用讲授法

在历史教学中,讲授法是最为常用的一个方法,由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为学生講述历史知识、再现历史事件。讲述法的应用难度低,教学效率高,但对教师的语言要求也较高。在使用讲述法时,要做到语言生动,利用趣味化的讲述来拉近学生与生命教育的距离,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讲授法绝不是填鸭式教学,在讲授之前,教师要提前做出规划,预设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小意外”;在讲述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疑问,要予以灵活引导,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学生感知生命的本质,深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创设丰富情境

尽管高中生年龄接近成年,认知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学生还是处在发展过程中,要让学生同化所学知识,就需要将学生的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调用起来,这时创设历史情境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历史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获得以及情感体验之间的统一,在情境中体味生命情感、抚摸真实的生命。情境的创设方式非常多,可以播放视频,设置语言情境;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历史场景,比如,在讲述“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这一知识点时,可由教师提前为学生设计剧本,邀请学生扮演梁启超、谭嗣同、杨瑞等人,再现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时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学生感受到了戊戌六君子的生死抉择,体悟到他们身上的高尚情操和生命气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命价值观。

(三)巧用探究法

探究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和分析来寻找相关的原理和结论,探究过程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认知。在实施探究法时,可由教师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带领学生交流讨论成果,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和点评。如,在教学“辽金夏元的文化”这一课时,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生目标”?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史料来开展分组探究,为小组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探究时间,讨论结束后,从每个小组中抽选一名代表来说出结论。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出正、反两个方向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人生目标的精神境界:尽管这一人生目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严重抑制了人性。在这类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明白了人应当有合理的欲望,不应当过分压制。

四、结语

生命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中,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中学校园中,依然存在着缺乏生命情感、漠视生命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这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在高中阶段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丰富,其中有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容,在高中历史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端正生命态度、正确追求生命价值。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生命教育素材,丰富内容,创新方法,从而更好地达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毛经文.让每个生命都能散发出自己的光芒——素养养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J].历史教学,2016(3):27-32.

[2]刘安权.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5):61.

[3]莫凤庭.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生命教育之我见[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55-56.

[4]董金文,王贵松.浅谈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展开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9):225.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可行性渗透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