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与实践
2023-08-19满小平
满小平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學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此,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作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
一、发掘教材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文教材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从文化作品对中华文化精髓予以挖掘,给学生提供更加深刻且全面的解读。比如,学习《邓稼先》(作者杨振宁)时,这篇文章表现了邓稼先一心为国的忠诚、奉献和敬业精神。而在我国,“家国思想”从古到今一直贯穿于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其是我国传统道德观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具有凝聚力的主要支撑点。因而,教师可以抓住“家国情怀、家国思想”“家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理念,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如,除了邓稼先,还有哪些古今人物具有家国思想的代表性、典型性,他们与邓稼先的异同有哪些?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你知道有哪些反映家国情怀的经典诗句或议论?教师带领学生由邓稼先精神品质这一个点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学和品味。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家国情怀这个传统文化理念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把握,而且又帮助学生更有深度地去理解了邓稼先这个人物的精神内核。又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老师可以从石拱桥的优势、发展等等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古今对比,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寻找现如今哪些建筑还依托的石拱桥原理;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老师可以从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典故和构建缘由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可以举例现如今有许多景观建筑中依旧可探寻到苏州园林的影子。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在对语文课本进行教授的同时,又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进行链接,让学生发现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体现,从而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之深厚绵长。
二、创新文化渗透模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这样才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大放中华文化之异彩,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能够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来自中华文化的浸润,这样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既要充分发挥多元教学手段的重要辅助功能,又要使教学有效链接学生生活,也要基于引申和拓展,渗透中华文化,讲解中华文化,燃起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中华文化,才能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京剧《白蛇传》视频片段,由此引出西湖美景以及断桥的传说。这样便成功地渗透了中华文化, 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国粹京剧所独有的卓越风采。学生也会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下,渴望了解更多有关《白蛇传》的故事。为了能使中华文化得以永恒传承,教师既要使中华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相融合,也要潜移默化地将其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取得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实践活动是渗透中华文化教育的最为直接的、有效的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又如,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有利于在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之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感知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有意让其围绕某个传统文化内容去展开。如“我家的春节故事”,让学生去写自己家是如何过春节的。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需要在叙事中提炼、表达某种精神思想,或是家庭和睦,或是团圆和谐,或是敬老孝亲,无论是从哪個角度立意,学生都必然要用自己的语言对中国节庆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提炼和表达。这样一来,传统文化观念就能由内心的了解、认同转化为一种表达行为。再如,学了《社戏》后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有关乡土民俗活动的社会调研。首先,用手机等拍摄活动照片或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其次,再用文字对民俗活动的内容、形式等进行描述,制作成民俗活动手抄报,最后,在学校或社区举办民俗文化宣传展示。这样的活动,既可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传统文化,又可以使学生将文化认同迁移为保护、宣扬传统文化的行为。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 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要。只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才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