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细作,让语文学科更好立德树人

2023-08-19

学苑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教材

吴 建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说,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的稳步推进,这一根本任务已在高中各学科教学中落地开花。但毋庸讳言,采取的方法还显得单一,达成的效果也有待提升。以语文学科为例,立德树人任务落实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材选文育人功能关注不够,影响了立德树人任务达成的可行性;二是对作文立意提升缺少方法,削减了立德树人任务达成的覆盖面;三是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不高,限制了立德树人任务达成途径的多样性。

2020 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主张诠释了立德树人的内涵,也为每位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的耕耘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深耕细作,才能让语文学科更好立德树人。为此,笔者针对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目标达成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尝试从课程实践、写作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给出破解之法。

一、统筹学习任务,在课程中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语文的三类课程都安排了学习任务群,在这些任务群里面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直接和这三类文化紧密关联。如果能统筹好这些学习任务,就可以在课程中推进德行修习,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

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途径。然而与三类文化关联的学习任务达成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对于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古文名篇,仍以讲授文言知识为主;对于体现革命文化的文学作品,学生和作品之间还缺少丰富的情感共鸣;对于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当代作品,存在着学生自读摘抄等浅学现象。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与教材编写的初衷相悖,也不利于在课程中达成立德树人的任务。为此,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涵泳传统文化,筑德行之基

语文教材一贯重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新教材更是单列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与其他研习任务群相比,它的学分最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学科价值。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该学习任务群更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直接相关。而从它与立德树人任务的关系来看,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构筑立德树人的根基。

那么,该如何筑牢这一根基呢?我们倡导涵泳法。所谓涵泳,是指通过反复诵读作品,全身心沉浸其中,最终悟得文章的道法。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固然有难度,但高中生已有一定的文言阅读经验,教材也有较详细的注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其简单停留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上,不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思想,涵养文化。

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等哲理散文为例,我们认为应采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名家朗读等方式,遵循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路径,在涵泳中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推进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理解,从而获得修养品性的现实动力。再如《陈情表》《项脊轩志》等抒情散文,前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不熟读成诵,即使教师梳理再多的文言知识,或者阐释再多的道德准则,恐怕也不会让学生达到如宋人所说的“读李密《陈情表》,有孝心者都会堕泪”的境地了;后者寄寓着中国人对家庭、家族的珍视,不反复诵读,如何让学生透过文章记录的生活细节琐事,打开情感的闸门,悟体到人生的悲欢交集呢?

(二)共情革命文化,强德行之魂

立德树人,不仅要求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还要求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尤其是重视包含其中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小学教程中,语文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三大主要学科之一,为此,课程标准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探究”两个专门的学习任务群。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承载着革命传统教育的重任,然而,革命传统教育不生动、不自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打通学生和革命传统作品的情感通道,以共情的方式强化德行之魂。这样做,是因为语文学科偏向于“文”,即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以文化人”的特点,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体认”,在语文活动的实际体验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革命小说为例,要更好实现学生和作品的共情,可采用情感线索梳理和情景还原法。前者把鉴赏对象直接瞄准情感,让学生在线索梳理中体悟情感,在情感变化的体悟中思考情感;后者抓住描写特定情景的文字,让学生在沉浸式阅读或分角色朗读中,用心灵还原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在《百合花》中,既有“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变化,还有小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抓住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探究背后的原因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体现的军民鱼水般的感情,体会小通讯员身上代表着的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而对于《荷花淀》,因为小说用了精当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农村妇女爱生活、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把水生夫妻话别、四个妇女商议探夫、退敌后归程等情景一一还原出来,那么包孕在作品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定会激荡学生的心灵。

(三)细读先进文化,升德行之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当下,记录时代风采,展现时代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完整形态,因此语文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我们看到,与2004 年人教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语文教材,教材发生了从无到有的变革。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增了5 篇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课文……占教材选文总数量的8.06%”。这一变化也印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语文学科立德树人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5 篇选文分布在必修教材上下册中,包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课文。从取材对象来看,介绍了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植物学家钟扬、药学家屠呦呦等社会主义杰出劳动者的感人事迹。这些作品贴近时代,向青年弘扬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育人功用显著。但因为是新加篇目,篇幅较长,一线教师多用学生自读摘抄的形式简单处理。

很显然,这样的处理大大削弱了其立德树人的功能。我们建议采用文本细读法,抓住作者对先进人物的细节描写,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作为时代先锋的人格魅力。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株”、培育杂交水稻、选育超级杂交稻的科研历程,其中袁隆平“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的形象、用事实回应杂交稻“三不稻”谬论的做法、“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的梦想都值得引导学生细读,使得蕴含其中的朴实无华、实证精神、伟大心灵自然流出,发挥强大的德育功能。

二、提升写作品格,在表达中立德树人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议论文作为最重要的训练文体,贯串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要想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不断提升写作品格。影响写作品格的因素有很多,如立意、结构、论证、语言等,好的文章往往是兼有这些长处。但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其高下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品格。正如清代诗评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语言华美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的议论文、论证充分的议论文,甚至结构、论证、语言都有特色的议论文,但却很少看到立意深刻的议论文。这与教师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有很大关系。一线教师在多年的应试作文指导中,训练结构、论证可谓轻车熟路,而对立意的提升常止步于如何做到不偏题,而不能或不敢追求立意的深刻和新颖。殊不知与立意相比,结构等是“末”,立意是“本”,如果舍本逐末,势必会损害整个作文教学。如果正本清源,引导学生在立意上寻求突破,学生的作文之中何愁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没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那么,如何通过提升议论文立意品格,让立德树人水到渠成呢?我们认为应把模仿和创新结合起来。

(一)模仿经典佳作,做到胸中有数

作文教学要有实效,模仿是必由之路,而究竟模仿什么、如何模仿却因人而异。我们这里强调的立意模仿,是指向统编教材中的古文名篇学习如何立意。统编教材中的古文都是立意高标的佳作,我们建议在立意训练时拿出这样的范本,让学生讨论它们在立意上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明白好的立意要有鸿鹄之志,有浩然之气,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

如何模仿呢?我们认为,第一要学习他们立意的深刻。考察教材所选古文的立意,或立足时代,针砭时弊,自证清白;或追思过往,借古讽今,以古鉴今。前者如韩愈的《师说》,是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立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针对包括司马光在内保守派对变法的诋毁而立意;后者如贾谊的《过秦论》,是针对秦朝一统天下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历史事实而立意,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总结后唐庄宗勃兴速亡的历史教训而立意。四篇文章立意各不相同,却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大家文章立意深刻的主要原因。第二要学习他们立意的新颖。文章立意最忌人云亦云,最应言人之所未言,教材所选古文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如对于六国的覆亡史,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是六国未能做到“各爱其人”,而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是“弊在赂秦”。前者强调国君要对内实行仁政,后者强调国君对外要不卑不亢,这样见仁见智的归因分析,正体现了作者独立之思考、立意之新颖。

(二)提升思维品质,做到精益求精

模仿佳作立意,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立意的自觉,有意避免简单低幼、人云亦云等弊病。而如要进一步提升立意,就离不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写作的关键性思维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对于这些思维的提升,一方面要把训练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在听说读写各种语文活动中培育,另一方面要开展逻辑思维提升的专项训练,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把理论付诸实践。

这里重点谈后者。思维提升的专项训练,我们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以辨析逻辑错误和确保思考的正确性。统编教材专章介绍了一些逻辑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训练需要适量增减,目的是让学生入门;二是要创设真实的思维训练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个性思考,深入思考。如引入湖南某著名医院医生违法行医被调查的社会热点新闻,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三是作文训练材料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实践空间。目前高考作文在材料上都会紧扣时代,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上要求有青年人的自我思考,有一定的思辨性。这样的作文考查方式就很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2021 年八省联考语文作文题目选择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给学生设置了“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考查中,不可能不表现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立意的提升,不仅关乎写作教学质量,更关乎语文教学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议论文写作的立意问题,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所以,尽管立意提升确有难度,教师也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用好这个抓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三、设计实践活动,在体验中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教材为此专门设置了4 个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它们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这些活动单元将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旨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激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增进对家乡文化认同,树立真善美价值观。这样看来,为了更好达成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该摈弃对语文活动的偏见,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当中去。

然而,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非易事,有研究者指出,“活动单元可能是新教材实施的盲点。从教师对该单元‘要不要教’的态度,到投入的教学时间和实施的准备情况,活动单元的学习落实很不到位。这并不是某些学校或某些地区的个别现象,而且很可能是目前新教材实施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结合自身实践,对活动类单元的实施提三点建议。

(一)实施目标要明确

设计实践活动要把完成任务群学习和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结合起来。如“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和“逻辑的力量”单元同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从直接目标来看,前者侧重词语的积累、辨析和使用,后者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但两者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亲近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很显然,这两类目标不应割裂。

(二)实施方法要丰富

实施实践活动可以综合采用组建社团、实地参观、调查访谈等方法。如我们实施“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活动时,选取了家乡的山水文化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组建了诗词文学社,专门搜集描写家乡山水的诗词,另一方面又采取实地参观和专题采访的方式调查了家乡山水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各小组集思广益,就如何推广家乡的山水文化写成了建议书。

(三)实施体验要充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最忌讳走过场,忽视学生的体验。以“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为例,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我们采用举办辩论赛的活动方式,先就媒介信息真伪良莠的辨识展开小组间辩论,之后集体总结了辨识信息的有效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要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该承认,目前语文实践活动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同教师在活动组织的有效性上还存在不小的差异。但也要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新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要有整体规划意识,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学科内外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语文实践活动。

四、结语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不少的挑战,语文教师只有把立德树人当作教学的根本任务,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为民族复兴大任培育好时代新人。目前,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我们相信,只要不断优化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路径,就能更快更好地推进语文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教材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