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生成教学的研讨与实践
2023-08-19赵春艳
赵春艳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江苏 新沂 22142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一个优化教学过程的路径,即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这种课堂教学应该着重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合理调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面对课堂生成中的“非预设思路”,深挖和使用学生的“非预设思路”中的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学贵有疑,疑而出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任何人都是不会轻易提出疑问的,凡是能够提出疑问的,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但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思考、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哪怕是错误的知识和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造力无法发挥出来,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遏制。在《标准》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学会质疑,勇敢发问,同时要给学生创造思考、提问的条件。
例如,在一节初中数学公开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来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师让学生用56cm 长的绳索围住60cm2正方形,问学生能否将这条绳索剪成长度相同的两段分别围住两个面积共60cm2的正方形。
通过计算,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只能是96cm2。
这时,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两个正方形面积共为60cm2,如何列方程求出边长?
教师问:若围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边长xcm,面积共60cm2,求x 值。
教师再问:能围出两个这样的正方形吗?
通过计算,学生认为不能,因为56cm分成八条边每条只有7cm,小于cm。
师生都认可了这个答案,但这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能够围出来。”大家感到好奇,教师于是让他讲一讲。他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两个正方形共用一个边就行了(每个边长就有8cm,大于cm)。
这位教师很机智,及时肯定了这个答案,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要求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同学们也给予了这位学生热烈的掌声。老师抓住了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另外,在这节公开课中,教师没有搞“一言堂”“满堂灌”,而是腾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提问,然后让他们思考、讨论、交流。这个事例也说明,课堂上师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我国古语有言:“学贵有疑,疑而出新。”苏格拉底也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在这节课上,学生确实没有辜负教师的期望,放开了手脚,大胆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大胆创新,提出了疑问,丰富了答案,从而激活了课堂,使这节课充满了生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顺应出格,顺风使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随机应变,才能避免刻板的教学。课堂教学不必按部就班,也不必追求尽善尽美。课堂上一旦出现非预设现象,教师就要顺应出格,“顺风使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也才是有效的;这样课堂也最容易上出精彩。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概率”这一内容时,在班级门口候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在玩扑克牌。于是,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随机改变预设好的导入方式,利用学生手里的纸牌来导入新课。这位教师走到这位学生的面前,客气地说:“请把你的扑克牌借给我用一用。”这位学生很不好意思,认为教师是在委婉地批评他,要没收他的纸牌。教师微笑着说:“马上还给你。”这个学生犹豫地把扑克牌给了教师。这位教师拿着这副纸牌,让大家随意抽,看抽到的红牌多还是黑牌多。经过多轮活动,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抽到红牌和黑牌的机率一样大。教师就这样导入了本课内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多大?如何从数量上去表示?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概率的概念,学生很感兴趣。当教师把纸牌还给那个学生并说“谢谢”时,那个学生也不再感到不好意思了,很有几分为全班同学作出了贡献而得意的神态。
在课堂教学中,在作业、试卷批改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或错误,尤其要善于利用问题或错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成为他们正确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因利乘便,因势利导,使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成为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课堂教学添光加彩。
三、将错就错,变废为宝
果戈理在《死魂灵》中说:“每样废料都是可以生利的宝贝。”这句话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有参考价值。在教学中,发现教材出错、教师讲错、学生做错,只要利用恰当,都将成为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巧思妙用错误,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好潜在的资源,就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某个学生或部分学生出错是非常正常的事。教师要利用这个错误,引导他们,也是引导全班同学,不要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就将错就错,变废为宝了。
如讲a2-b2=(a+b)(a-b)这个公式后,让学生合作分解x4-y4。教师参与了他们的小组讨论,并发现他们错了很多。但教师并没有指出,而是让学生继续讨论、交流。过了一段时间,还有一半学生是错的。这时教师宣布只有一半学生做对时,他们感到很惊讶。正确答案:(x2+y2)(x+y)(x-y)。做错的学生发现x2-y2还要分解。通过如此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的原理。
其实,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过程中完成的。错误是学生前进的先导。通过分析错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习其中的知识,增进对知识的认识。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并挖掘其中的价值,“将错就错,变废为宝”的教学策略。
四、把握学情,因生制宜
教学需要把握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前备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边组织教学,一边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的内容、难度和节奏;在课后,教师要根据各种情况,布置恰当的作业。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可以通过同学生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充分地把握了学情,才能在课堂上及时捕捉那些生成性的资源,为课堂增添光彩。
学习八下《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教材编排,一上课就提出“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问题。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很茫然。教师用配方程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因为我教师按教材讲的,所以讲得比较顺利,也比较轻松,但看学生表情还是很茫然,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其深层含义,仅仅知道公式。此时,教师意识到学生没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刚才讲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基础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于是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立马就能听懂了,也能理解这个过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由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各个环节设计得当,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再也不会皱着眉头听课了。
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标准》来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还要重点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人,主人没有听懂,教师讲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知识。
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属于“算术”这个范畴,对代数知识知之甚少。到了初中阶段要学习代数知识了,他们认为代数无非就是用复杂的字母来代替数字,再加上错综复杂的计算。这种认识明显是错误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数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代数,当然也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学习代数知识,一定要贴近生活;教师教学数学知识,一定要联系实际,最好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学生学习代数知识就能够主动地联系现实生活了,并且能够深挖代数知识里面的含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情境,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如此教学、学生如此学习代数知识,自然能够收到良好甚至显著的效果。
比如,生活中在买卖的时候,偶然会出现缺斤少两的情况。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通过生活事例导入:亮亮和奶奶拿着菜篮(重0.25kg)去超市买了5kg 鸡蛋,当把鸡蛋放在菜篮里时,奶奶发现这次买的比以前买同样重的鸡蛋少了一些,于是找人又称了一遍,称得鸡蛋和菜篮子一共重5.275kg。问:(1)大家帮亮亮算算超市应该补多少鸡蛋?(2)如果仍用超市的天平称的话应该补多少kg 的鸡蛋?
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如此计算:5.275-(0.25+5)=0.025(kg)。
咦,不少呀,不是还多了0.025kg 吗?
有的学生用其他方法计算,说超市天平把0.25Kg 篮子秤成0.275kg,多秤了0.025kg;这样,1kg 鸡蛋就被多秤了0.1kg,5kg 鸡蛋被多秤了0.5kg,所以超市补0.5Kg 鸡蛋。
有的学生认为是超市天平出了问题,甚至是超市故意坑害消费者……学习数学,如果贴近学生生活,就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使课堂活跃起来。
比如,在学习折扣问题的时候,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报道:某超市推出200-80 的满减活动,该家超市被起诉欺诈消费者,原价618 元的衣服9.5 折后才减价。大家看完这个新闻后,教师就提出如下问题:1.消费者损失49 元是怎么计算的?(618×0.95-2×80)-(618-3×80)=49.1;2.消费者和超市谁是正确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都积极计算,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展示生活场景,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认识到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
六、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标准》提出了情境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情境,并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情境式教学注重重塑新建,情境式数学教学是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新框架、新模式。情境式的意义在于为教育事业提供有意义的实践资料,学生在实践中翻阅数学课本,而不是在漫无目的的知识理论中探索实践道路。教师把数学思维融入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己肩负起梳理知识体系的责任。
例如,在一节证明几何理论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把数学问题归纳好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思考,提出对该问题的猜想,把猜想结果写到黑板上。你会发现,问题的本质大同小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后部分学生负责解决问题并讲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到原来问题,请学生证明知识理论的要点,证明过后发现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和教材上给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在整个过程中,情境式数学教学就发挥了重要意义。在这里,要注意有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即:被动——资料理论——懵懂理解——结论;主动——基础性原理——较完善吸收——理论。很明显,这两条思维路线是完全不同的,一是“被动”,即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是“主动”,即情境式数学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努力追求和完善情境式数学教学模式。
《标准》提出的情境式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探究的课题,并非初中数学所有,它影响了所有课程标准制定的走向。情境式教学模式类似于数学理论点与知识实践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为学生更好地汲取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技能架起了桥梁。
七、结语
应该说,在我们的每节数学课堂上,都有很多生成性的资源,但由于教师按着课前备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往往就忽略了这些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照着预设的内容、方法组织教学,更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随时发现并充分利用那些生成性的资源。当然,这里强调课堂生成性资源,也不能走向极端,认为只要是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都是生成性资源,都有利用的价值。教师要善于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是利用那些确实有价值的错误,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