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画,画出世界的精彩
2023-08-18老酷龙
老酷龙
15 世纪末至16 世纪初,大航海时代开启,西方的探险家、博物学家和航海家们随着航船开始探索世界。他们一边观察、体验,一边采集、整理,一边用笔在日记本上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写下心得体会和思考。有些笔记图文并茂,还留下了相关的时间、地点和天气等信息。自然笔记,从此时开始正式兴起。
在自然笔记的基础上,以描绘和记录大自然为主要目的的博物画由此诞生。这些画作或由博物学家亲自执笔,或聘请专业画师完成。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它们就是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博物画如同一块块拼图,为当时的人们拼出自然的样貌。
1.博物画的滥觞
原始时代,史前人类利用矿物、炭灰、血液和土壤等材料,混入动物油脂来制作颜料,然后将自己看到的动物画到洞窟的岩壁上。这些洞穴壁画,可以被看作是博物画的滥觞。
法国肖维岩洞里绘制的洞狮(一种已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肖维岩洞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 万多年前。
2.用艺术致敬自然
有些博物画堪称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细节准确,画面精美,是美学和科学的完美结合。
美国人约翰·奥杜邦既是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笔下的美洲鸟类是他留给人类的重要遗产。
3.用画笔留下自然
在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捷的时代,标本和博物画是人们了解大自然的主要途径。博物学家们努力收集、整理、绘制,只为尽可能完整地留下大自然的身影。
担心标本难以保存,博物学家会在有标本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图画加以记录,来一个“双重保险”。
一些在当时还存在、如今已经灭绝的动植物,也因为博物画得以被今天的我们了解。奥杜邦笔下的卡罗来纳长尾鹦鹉就已于1918 年灭绝。
4.组合出道,别样精彩
有些博物画中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组合”,例如在同一棵植株上展现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状态,或是将同一属的植物画在同一棵植株上,抑或是将相关的动植物画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画法,不过一定要加上准确的文字说明,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这棵“樱桃树”其实是由欧洲甜樱桃和欧洲酸樱桃组合而成的,并且还是花果同株。德国博物学家莱昂哈特·富克斯用颜色对两种果实加以区分。
德国博物学家玛丽亚·梅里安非常擅长将虫子和与之相关的植物相结合,并自然地表现出虫子发育的全过程。
5.神奇动物在哪里
在通信方式落后的时代,博物学家除了亲眼所见之外,往往还会通过“道听途说”来获取信息,或者获得生物的局部标本。这个时候,他们笔下的生物往往会扭曲变形,甚至面目全非。
1805 年出版的《软体动物自然史》中,有一幅巨型章鱼袭击船只的插图。这张插图就是旅行者以讹传讹的结果。
特別介绍:聂璜与《海错图》
博物学兴起于西方,在清代康熙年间(1698 年左右),中国也出现了一位颇有博物精神的画家——聂璜。他以中国画的技巧描绘和记录了中国沿海300 多种生物,并集结成《海错图》四册。虽然受限于时代,聂璜的作品中有不少错漏的地方,但却是中国人在博物学上一次伟大而勇敢的尝试。
《海错图》里,有些动物形象准确而生动,例如河豚。
有些动物被“张冠李戴”,例如画的是一种鲂,描述的却是能飞出海面的飞鱼。
还有一些更是“道听途说”加上“天马行空”的产物,例如这匹从渔民嘴里总结出来的“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