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
2023-08-18李峥嵘
李峥嵘
连日来,被誉为“史上最强聊天机器人”的ChatGPT引发热议。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职业或被取代。莘莘学子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施展才华的工作?
判断力:识别真伪、专业决策
目前来看,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被投喂了海量数据,知识库非常庞大,但是其准确度还远远不够。它可以非常快速地给出信息,同时也会出现“《红楼梦》的作者是石头”这样的低级错误,评价文学作品也不过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因为网络上本就充斥海量鱼龙混杂的信息,甚至因为算法的缘故,一些虚假信息还可能被优先推荐。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軟件加快了人们寻找信息的速度,但识别信息真伪的判断力也由此变得更加重要。答案的出处是什么?有没有权威的研究支持?有没有其他说法?人们需要对不同信息源交叉比对,分析判断人工智能软件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正确。而这种判断力恰恰来自正规、系统化的学习和搜索技巧。
一切软件和人工智能都是辅助工具,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人。比如说,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诊断一些特定类型的癌症,但是下诊断的还得是医生。工具无论多么发达,都依赖于操作的人。
情感力:不可被取代的需求
有人尝试用ChatGPT写一篇小学生作文,并混在真正的小学生优秀作文中,结果绝大多数人还是能一眼识别出软件作文和真人作文。因为软件写的文章虽然看起来逻辑清楚、文笔流畅,但缺乏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察。让软件写一首诗歌,也只不过是利用数据库生成的一些词语拼凑的。
软件在聊天时,也缺乏幽默感,听不懂双关语、谐音梗、笑话等,凡是“抖机灵”、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软件都接不上来,只是按照套路化的方式在回答,甚至同一个问题多问几次的答案都不一样。
目前来看,这个聊天软件只是带有一点人格色彩的搜索引擎,远远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的独特文学作品。
创造力:深刻的思想表达弥足珍贵
人类有别于机器,就在于人类独有的心智结构、价值观、情感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撰文谈到,10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工作,排名第一的就是电话销售。但销售和客服大概率不会消失,未来需要的是更深度的支持、面对面的服务和共情能力。同样,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财经和体育类消息,但不能代替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写出深度报道。简单的汇编信息、重复的工作,不可避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不可能跟人工智能比拼记忆和速度。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解放人类的生产力,就像蒸汽织布机解放了纺织女工的双手,汽车代替了马车,人工智能可以把我们从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爱,去创造。未来,人与人的情感链接、深刻的思想、创造性的能力将更为珍贵。
(选自2023年2月17日《科普时报》,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