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伦理视角下教师语言失范的困境与突围

2023-08-18于祎晗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师

于祎晗

摘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关怀关系的缺失成为常见现象,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失范。文章将教师的失范语言分为“侮辱歧视型”语言、“威胁恐吓型”语言与“无声冷漠型”语言,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分析教师语言失范的原因,并从情境、情感与实践三个视角探寻教师语言失范的消解路径。

关键词:关怀伦理;语言失范;教师;师生关系

一、困境:教师语言失范的表现

关怀实际上是指人们在身心上对他人或他物所承担的责任,是关怀方把握他人的现实性,尽可能地满足他人需要,并能够得到被关怀方回应的一种关系行为。教师语言失范现象的出现,导致学生无法对教师做出关怀式的回应,师生难以构建真正的关怀。笔者参考并归纳相关研究,将教师语言失范的类型分为“侮辱歧视型”语言、“威胁恐吓型”语言与“无声冷漠型”语言,并以关怀伦理为基础进行分析。

(一)“侮辱歧视型”语言:抑制交流

“侮辱歧视型”语言是指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具有嘲讽、蔑视、贬低、谩骂、诋毁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否定。教师试图用侮辱歧视类语言激起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为了保护自尊心做出改变,以达到自己期望的教育目的,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典型的“侮辱歧视型”话语有“你怎么这么笨”“你是我教过最差的学生”“你要是能考上好学校,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谁都救不了你”。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各种价值观的建立都在发展中完成,此过程需要教师的关心、关爱与尊重。教师的“侮辱歧视型”语言会让关心、关爱与尊重缺位,学生多次被教师否定之后,会产生自卑心理,且这种心理可能会伴随其一生。学生接收教师此类语言的信息后,为了避免再次遭受教师语言上的“侮辱歧视”,可能拒绝与教师主动交流,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如此一来,不仅抑制了交流,还抑制了关怀。

(二)“威胁恐吓型”语言:阻止倾听

“威胁恐吓型”语言是指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期望通过使用含有威胁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如果不听我的,我再也不会管你了”“你再这样的话,放学别走”“我随时把你家长请到学校”。在师生关系中,关怀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教师与学生既是关怀者,又是被关怀者,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之后,也会变成关怀者,给予教师关怀。如果教师用语言威胁恐吓学生,就会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与生成性,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学生会觉得师生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

学生长时间听威胁恐吓类的语言,会产生担惊受怕的心理,缺乏安全感,容易造成精神压抑。有研究表明:学生亲历或目击教师语言失范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抑郁。学校大多会开展生命教育,但教师的语言失范会对生命教育产生反作用。教师长时间对学生进行威胁恐吓,但是没有“落实”威胁恐吓,学生便不再信任教师,并且习惯教师的这类语言。当学生产生厌烦感之后,甚至会选择性听取教师的话,即使教师使用充满关怀性的话语与学生沟通,学生也难以用心倾听,因为学生无法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如此一来,不仅阻止了倾听,还阻止了关怀。

(三)“无声冷漠型”语言:破坏关怀

“无声冷漠型”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不经意的冷漠眼神或动作,如用眼睛瞪,用手指点。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的伤害比有声的语言更可怕。笔者曾亲历了一件事:儿时,自己在课堂上被任课教师瞪了一眼,很长时间不敢与教师进行眼神交流,并且短期内看见或听到这个教师的名字,就会产生紧张的心理,避免与这个教师产生交集。

面对教师无声的语言失范现象,不同时期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小学生处于发展的基础时期,此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若从教师对自己的眼神或动作中感受到冷漠,他们便会对自己进行消极性评价,影响自我意识的建构。中学生没有完全成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面对教师的冷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喜欢哪个教师,就不好好上其任教的课,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总而言之,任何时期的学生都会受到教师无声的语言失范影响,不利于师生关怀关系的构建。总之,无声冷漠的语言是阻止师生交流的“始作俑者”,也是破坏关怀构建的“罪魁祸首”。

二、探因:教师语言失范的原因

教师的语言失范导致师生之间失去了以关怀为核心的沟通途径,难以构建师生关怀关系。笔者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对教师语言失范的出现进行了分析,总结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共情能力缺失、师生角色异位和关怀实践缺场。

(一)共情能力缺失

共情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共情是指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感受与想法感同身受,进而通过适当调整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业与情感等各方面的成长。然而,部分教师缺少共情能力,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导致出现语言失范的现象。在缺少共情的情况下,教师无法促进学生主动表达,这对师生关怀关系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教师缺少共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缺少被共情的积极体验,学校和家长给予教师的共情少,很少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难以从他人身上獲得积极的共情体验,导致自己的共情热情降低,结果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另一方面,教师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压力,逐渐出现职业倦怠,没有精力共情,影响主体意识的发挥,难以与学生形成感情共鸣。

(二)师生角色异位

教师与学生不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而是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指导者而不是关怀者,学生往往是被指导者而不是被关怀者,师生角色的异位容易导致教师出现语言失范的现象。受传统伦理的限制,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强调尊师,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指导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家长会传递“在学校要听老师话”的相关思想,即让学生认为教师是“指导者”。学生从小接受“听话教育”,想成为教师心中“听话的好孩子”,因此往往只是认真倾听,不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角色的错误认识,导致师生情感疏离,师生间缺少平等交流的机会,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三)关怀实践缺场

教师很少将关怀意识转化为关怀行动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导致关怀实践缺场,在特定情况下无法用关怀行动解决问题,反而出现了语言失范的现象。

关怀实践缺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缺少关怀素养。关怀素养是教师实施关怀行为的必备素养。在面对“问题学生”时,教师不会控制情绪,导致语言失范的行为出现,更有甚者会做出错误的“关怀行为”,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欠缺相互关怀的情境。教师对学生发出的关怀行为没有被学生接受,便不会对教师表示关怀,教师没有体会到关怀行为带来的成就感,长此以往,便不会实施关怀,造成恶性循环。

三、突围:教师语言失范的消解

关怀伦理重视具体情境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笔者尝试从三个视角,探寻教师语言失范的消解路径。

(一)情境:动机移位,促进关怀形成

动机移位是指把动机能量全部转移到他人身上,仿佛自己和他人同心同力在做同一件事。这不同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他人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在尊重、了解的基础上,站在他人的角度帮助他人做出更好的选择,仿佛他人就是自己。在与学生构建关怀关系的过程中,尊重、了解是与学生交流的前提,教师需把自己代入学生所处的情境。

首先,教师要树立关怀学生的意识,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个体,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对特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保证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将自己代入学生的情境,并发出与关怀相符的行为。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最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后并承认关怀,关怀关系得以形成。

(二)情感:关爱学生,弥补关怀缺口

关怀伦理非常重视个体的情意,主张一切教育都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不只是理性。在面对学生时,教师要重情感胜于理性。

首先,教师要用关怀语言代替失范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想激起学生的自尊心时,教师可以用“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改掉这个坏习惯,你会进步很大的”代替前文中提到的“侮辱歧视型”语言,用微笑、抚摸等无声语言代替用眼睛瞪、用手指点等行为。其次,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观察自己的哪句话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并且进一步观察学生因为这句话,情绪是否有积极的改变。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更详细地了解学生在感受到关怀后有什么变化,以便调整构建关怀时使用的语言策略。

(三)实践:躬行慎独,构建关怀路径

在构建关怀路径上,躬行与慎独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品质。躬行是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应该在实践中去检验认知,提高素质,训练意志;慎独是指教师独立地进行教育活动时,仍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实践中检验认知。“严师出高徒”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对“严师”存在误解,用语言失范树立起来的“严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严”,而是一种异化现象。教师应该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正确认识语言失范的危害,并思考如何避免自己出现语言失范的现象。

其次,教师要增强学习自主性,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关怀方式,总结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最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要善于尝试,在实践中训练意志。教师在与学生构建关怀关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见问题,产生挫败感,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可以转换思路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教师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与学生维持关怀关系。

参考文献:

[1]蒋明宏,胡佳新.从情感关怀到生命自觉的教师自我升华:基于关怀伦理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2]邵晓枫,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对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理论构建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9).

[3]劉文波.教育惩戒视角下教师语言暴力消解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4]赵紫荆,郭夏玫.亲历与目击教师语言暴力对中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J].校园心理,2023(1).

[5]孙炳海,於丽娜,黄小忠,等.教师的共情偏好: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的一致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

[6]杨静.关怀能力:教师育人能力建设之锁钥[J].教学研究,2022(3).

[7]管卫华.关怀伦理视域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8]毋蓓蓓.基于关怀伦理的师生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教师如何说课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