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的读书治学方法

2023-08-18王玉堂

月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有恒治学曾国藩

王玉堂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读书人和博古通今的学问家;梁启超称他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毛泽东则言自己“独服曾文正”。他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直到临终前一天,还在坚持读书、写日记,堪称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典范。他的许多读书、治学方法都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以专而精”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曾国藩读书治学强调一个“专”字,认为“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他曾引用好友吴子序的话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业因专而精,事因勤而成。

古往今来,任何伟大的事业无一不是因为专注与勤奋而成功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折腾,注定业难精、事难成。唯有老守一井、持续用力,才能最终及泉、事遂心愿。所以,曾国藩强调,“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此可谓由专心而致精;“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此可谓由专一而致精。论及读书,他同样认为“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同样需要专心与专一。他说,“心有二用,则必不能有成”,读书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读书不二”是曾国藩的信条,他认为“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主张“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他对庄子推崇备至,深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之理,告诫家人“作文作诗,皆宜专学一家,乃易长进”;“读书须具大量”,但要“知书籍之多”,读起来“贵精不贵多”,必须有所选择,把握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买书不多”易陋,“不知所择”难精。如何选择呢?曾国藩说,“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而且“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专而精。

“总以有恒为主”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认为,“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有常”就是有恒心、有毅力,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一事有恒,则万事皆可渐振”,反之,“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在写给家人的家书中,反复强调一个“恒”字,认为读书“只要有恒,不必贪多”。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常易,有恒难。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往往就是一个“恒”字。

他常常责怪自己没有恒心,“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有恒之难,难就难在人天生具有惰性,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小,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其实,曾国藩是一个“做事有恒,容止有定”的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一个“恒”字。有一段时间,他坚持“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而且“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古今同理。毛泽东曾对毛岸英说过:“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斯言诚哉!曾国藩正是因为拥有“性喜读书”的秉性、时时“总以看书为急”的清醒和“读书写字不可间断”的韧劲,才以并不出众甚至有些钝拙的天赋奠定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雄厚

基础。

“必须从首至尾句句看完”

读书贵在系统,系统化是读书治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曾国藩曾劝其六弟:“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后来他在写给其诸弟的信中又说过类似的话:“作事必须有恒,不可谓考试在即便将之书丢下,必须从首至尾句句看完。”无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还是“从首至尾句句看完”,强调的都是从封面读到封底的执着和逐字逐句系统研读的专注。

知识具有系统性,每个学科领域都是一个系统,事物之间都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读书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读,诚如习近平總书记所言:“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弄通、学深悟透、学以致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读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是为了装点门面、做给人看;不是从头到尾、全面系统地读,而是只言片语、蜻蜓点水地读,满足于读过了、看过了。这种不系统、不深入、浅表化的阅读,往往看似知之甚多而实际得之甚少,对提高自己帮助不大。当然,面对浩瀚书海,有些书可以而且必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但有些书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也就是曾国藩所言“古今书籍浩如烟海,而本根之书不过数十种”中的“本根之书”,读起来则“宜精宜熟”,不仅“必须从首至尾句句看完”,而且要经常读、反复读、用心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其中、读出大道、悟出真谛、受用终身。

“读经有一耐字诀”

曾国藩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列宁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以后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高尔基说得更是直白:“一遍读不懂,就读它七遍,七遍读不懂,就读它二十遍。”这里强调的都是读书贵在耐心。耐心之“耐”,最重要的是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这样才能静下心来读书,也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读得深、悟得透。有了耐心,即便是“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否则,哪怕是“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耐心之“耐”,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有耐性。对于一些艰涩深奥的书籍,开始读时往往茫然不知所云、不解其味,很难读进去,这就需要耐着性子“硬读”,读来读去慢慢就会如倒啖蔗、渐入佳境;曾国藩称这一过程为“困知勉行”,只要“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延安时期,我们党组织领导干部研读马列原著。后来有人回忆说,这些经典“很难读懂,要逐字逐句很费力地去研读、去理解,每小时只能读五页左右,等于是硬啃下来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忍耐最难,但作为读书人和学问家,必须要有忍耐之功,不要因为“看之无味,遂不看完,致蹈无恒之弊”。在曾国藩的“课程表”中,有一项便是“夜不出门”,他认为那是荒废功夫而又疲倦精神的事,与其如此,还不如“耐冷耐苦,耐劳耐闲”,在读书上多花点时间。

“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

坚持目标引领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遵循。曾国藩尽管“日日事务纷冗”,但他始终围绕自我设定的目标,坚持“无日不看书”;即使到了晚年,尽管体衰多病、目疾日甚,“公事不能细阅”,但“看书未甚间断,不看则此心愈觉不安”。

他的“课程表”里有“读史”一项,规定“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他为其弟设定的读书目标是“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事实上他就是按照这个目标去做的。他说,读书如同煮饭,需要大柴大火持续用力:“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但同时他又说:“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

可见,这里“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并不是机械规定读多少,而是硬性要求必须读。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曾国藩亦认为,“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只要有心,睁眼便是读书时、坐下便是读书处。曾国藩说:“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为此,他主张“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寥寥数言,堪称其读书要诀。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奋进的动力。曾国藩正是因为有了“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的目标,才会有不达目标心不甘的追求和久久为功的坚守,因而读书也就有了持续不竭的动力和“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的恒心。

“读书不求强记”

读书过目不忘最好,但没有谁能真正做到。曾国藩主张,“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而是要穷究其理、求个明白,得“真知而笃信之”。他说:“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他还说:“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需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曾国藩视读书为人生乐事,凡是苦读苦记苦琢磨的读书方式他都不大赞同。他说,“读书用心,亦宜检约,不使太过”,“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应该如“雨之润花,鱼之游水”,在轻松愉悦中接受书香熏陶、圣贤教诲、智慧

启迪。

在曾国藩看来,读书“有情韻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凡求强记之者,尚有好名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因好名而求强记,容易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压力,非但“愈不能记”,而且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曾国藩说:“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经以穷理,史以考事。”事实上,“读书多”以“积理富为要”,也就是说,读书重在察事析理、悟道求真,重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是寻章摘句,更不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读书人的大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这一重大论断,与当年曾国藩“读书不求强记”而在“求个明白”的主张无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日抄书百字”

“手抄一遍,胜读十遍。”抄写是最好的阅读,也是古人读书治学的重要方法。曾国藩曾告诫儿子:“读必手抄,熟必背诵。”他认为,为学者应该“手抄群书”,“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抄书是“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他主张读书要“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在他写给其弟的家书中,称自己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无一日间断。他总结的“读书之法”便是“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这里的“作”即写作,亦即“作文以仿效之”,体现的是读书与写作、动脑与动手的结合;“惟有所作,则心自易入,史亦易熟,否则难记也”。

实践证明,通过抄写,特别是通过“作文以仿效之”,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加速消化、加快转化,而且还可以积累素材、捕捉灵感、磨练意志,看起来很笨,其实很有效,至今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曾国藩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重视作笔记。他说,读书要“略作札记,以志其得,以著所疑”,并且“凡读书笔记,贵于得间”。“间”即“空隙”,也就是著书者“千虑一失”之处。不深入思考、系统把握,不反复揣摩、用心领悟,是很难做到“读书得间”的。读书时,曾国藩习惯对“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这样即便时间长了也能知道已读还是未读;“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辩论,或仅著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

巧自拙中生,智从勤中来。也许与自己天生鲁钝有关,曾国藩一生忌巧、尚拙、崇勤,主张使笨劲、下笨力、用笨法,以笨取胜、以拙胜巧,其重视抄书的踏实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勤勉值得效仿。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有恒治学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学有恒艺无涯》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垃圾分类 贵在有恒
政贵有恒——为政应有“恒心”
分期付款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