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进化史
2023-08-17
古时候,物资贫乏,老百姓年前会提前数天开始置办禽肉果品、新衣新鞋等物品,这是年货的起源,如今年货的定义、形式、渠道等早已发生变化。在年货消费的变迁中,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和商业发展的新感悟。
年货记忆
自古以来,春节一直是中国人民最看重的传统节日,而办年货更是过年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清朝人让廉的《京都风俗志》中有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为了过个好年,人们往往会提前十天半个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各种年货。
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置办年货的种类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国人年货清单的变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
按照过年的传统,除夕之前的十天、半个月,就要开始囤年货了,吃的、用的、穿的、玩的,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年货”。置办年货的传统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称春节置办年货、吃饺子、燃放爆竹等传统,就形成于那个时期。而置办年货,也是保留最久的传统之一。数千年來,年货的内涵始终未变——既为犒劳自己或家人过去一年的辛劳,也寄予着对来年的美好期盼。简言之,就是改善当下,提升幸福感。
年货中,往往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饮食日用品,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还要准备好家谱、鞭炮、香蜡、灶爷像等祈福品。到底何时备年货?因我国疆域广、民族多、风俗也有差异,对备年货的习俗和日期也不完全相同。有首民谣如下写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
60年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一年中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置办年货,而这笔钱将全部用来采购“好米白面”,你可别小看了它,想要买到还得大年三十排上半天队凭票才能带回家。
到了70、80年代,年货和“好吃的”挂上了钩,平日里不舍得吃的大鱼大肉,比如香肠、腊肉、猪大油,今天才算有机会上桌。听长辈说,那时候买肉天不亮就得去排着队,等开卖了瞬间一抢而光,跟现在抢明星演唱会门票差不多。
80年代初,中国从日本引进了黑白电视机,成为普通人家日盼夜盼的“大件”。由于货源少,电视机最初都是凭票供应的。那时想买电视机之类的大件,不仅要有钱,还要有关系,搞到几张“工业品券”,才能将电视机抱回家。
在凭票时代将要结束,但商品供应还没有足够丰富的过渡时期,内地还多次出现皮鞋、西服、冰箱等物资的抢购潮。而到1989年春节一些人家里的“三大件”已经齐全: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冰箱和一台单缸洗衣机。
到了90年代,年货升级为“穿好的、用好的”。明信片、贺年卡、挂历开始流行,直到今天,很多80后还记得当时同学、朋友间写明信片的情景。还有很多家庭,已经开始更“奢侈”地尝试,把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当作年货搬回家。而90年代,人们过年还多了一件事要做,那就是通过BB机给人拜年。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买肉开始“喜瘦厌肥”,零食也从瓜子花生,变成了可乐、薯片,海鲜山货、高档烟酒、保健品等成为新的抢手货,提着补品走亲访友,一时间蔚然成风。
2000年,对北上广和西安、成都、武汉等6个城市1200多名居民调查显示,有20%家庭在春节将有旅游方面消费。这时期的年货,除了传统的糖果、烟酒茶、肉类制品等“老三篇”,置办“3C产品”当年货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同时,在那个“人手一机”的时代,短信拜年成了春节的“保留节目”。直到进入2010年之后,随着微信、微博等“微拜年”的盛行,语音、视频、卡通、动画、轻应用等拜年手段齐上阵,短信才开始逐渐下滑。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是,2000年左右,全国一下“冒出”700家左右的电子商务网站,大众消费开始步入“电商时代”。
生活方式的变迁
老北京有句“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首先是准备熬“腊八粥”时用的腊八米及泡“腊八醋”用的米醋及大蒜。腊月二十三要买“祭灶”用的关东糖。接着开始准备猪肉、羊肉、鸡鸭,猪头和猪下水更受青睐。一些家庭则喜买山鸡、活鱼、冻鱼。那时北京反季节菜很少,到了冬天,一般要储藏大白菜、萝卜等。酱八宝菜、酱瓜必不可少,用瘦肉丁炒制的“酱瓜丁”是老北京人过年最喜爱的小菜,下酒、吃馒头都很适合。这种备年习俗,一直沿袭到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初。
而今开放的年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年其实更多地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的一种吃喝饮食文化。在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儿日渐淡化和被解构的当下,而今年货的地位已然今不如昔。北京与全国一样,人们也早已过了为吃到鸡鸭鱼肉而幸福感“爆棚”的时代。如今年货已经变得五彩缤纷,各种新奇特的年货纷纷跳进人们的年货篮子,像DIY手工年货、3D年画、健身年卡等等。这有着浓厚时代色彩的年货演变过程,不同的是年货内容,相同的是凝结其中的生活滋味。
“年货买好了吗?”年前街坊邻居之间总会这样相互问候,购买年货一直是大家过年消费的一项重要支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购年货、就“递”过年,逐渐成了当今人们置办年货的新方式。同时,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年货也有了越来越广的外延,除了饭桌上的鸡鸭鱼肉外,汉服服装、宠物用品、美妆护肤品、智能家居等新年货也不断涌现成为潮流,折射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
“办年货”是中国家庭过春节的头等大事,从前办年货总是家里长辈领着孩子在商场、超市挑选、抢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购和快递越来越便捷。
腊八前后,各大电商平台“年货节”陆续开始,快递存放处的快递眼见着增多,堆成座座快递小山,越是临近过年,下班拿快递的频次也更高。家住江岸区的市民张女士在年内积极准备年货,她回忆道,自己买的年货到快递点后,在同一天最多会收到5条以“临近春节货量大,请当日取走”为由的催取信息。
有人说,中国的年货历史,就是一部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史。过去很多年,“吃”一直是年货的主角.过年“吃点好的”深入人心,以“烟酒糖茶”为代表的传统年货也都跟“吃”有关。毕竟在经历过物质并不富足的上一代人眼中,过年“吃点好的”是主流选择,因此与“吃”相关的年货,是大部分家庭每年春节消费支出的绝对主力。
不过,最近这些年,围绕“吃”的传统年货不再是唯一选择。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按摩仪、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3C数码和家电产品,逐渐成为年货新宠,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过年买点实用的家电数码产品,成为新趋势。
聚焦年货经济
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出了它在內地的第一家快餐店,此时,比它早进来三年的肯德基早已赚得钵满盆满。那时候,过年时跟家人一起去快餐店点一份炸鸡或者汉堡,几乎是小孩子每年的奢望。时至今日,雅诗兰黛小棕瓶、SK-Ⅱ神仙水、COACH包包等海外品牌的产品,仍然是国人过年的首选。
在年货经济中,洋货与国货的较量一直贯穿年货的整个发展脉络,而近两年,国货占领消费者年货清单的绝对优势越来越明显。根据拼多多2020年发布的“年货节热卖榜”,水果生鲜方面,以四川眉山丑橘、甘肃天水苹果、新疆库尔勒香梨为代表的国产农产品占据了水果生鲜榜的大半壁江山:食品保健方面,卖得最好的是盼盼、真心、徐福记、旺旺等:酒水饮料上,茅台、五粮液位居热卖榜前两位。从这份榜单中可以看出,买年货,消费者还是最爱国货品牌。其实,这也是受益于平台,一些高性价比、接地气的传统国货品牌,在将自己的主战场搬到了拼多多上之后,重新获得了销量爆发。
很多人对儿时赶年集的情景印象深刻,成群结队、摩肩接踵,糖果烟酒、肉类海鲜、衣服鞋帽、布匹粮油琳琅满目地摆在小摊前,大人们紧紧牵着自家小孩,以防他们被糖葫芦、吹糖人、玩具枪、小鞭炮等玩意吸引,不小心跟丢了。当时的年货以散称为主,如徐福记、马大姐、金丝猴、大白兔,它们组成了新年糖“豪华天团”,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糖果。
不过,我国近千年的年货交易变化远比不上数十年来经济变迁带给年货交易的变化大,从大集到商超再到电商年货节,人们购买年货的场所更趋于便利、快捷和高效,年货的丰富程度也是曾经物资贫乏年代的人所不敢想象的。
1996年,我国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在深圳开设,几乎同时,政府开始主导各大城市的市区和城区创办大型年货街、农展馆等年货集市。不到十年,城市中“年集”和众多小商贩渐渐消失,百货商超和大型超市取而代之。
从市集到商超,消费者能购买的年货越来越精致、高级、讲究品质,其范围也开始覆盖文化娱乐等领域,而从商超到线上年货节,年货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天南海北、中西合璧的商品都能通过线上平台送到消费者手中。
来自辽宁的谢女士是一名车厘子“爱好者”,每年冬天她都会购买一些新鲜的车厘子,作为年夜饭后的必备水果。红润饱满、甘甜多汁的智利车厘子一举成为
“顶流水果”,谢女士蠢蠢欲动。起初,她对于电商平台上的生鲜水果的新鲜度抱有怀疑,但没想到运送的速度非常快,车厘子既没有破损,尝起来也很新鲜。
美国的开心果、智利的车厘子、新西兰的奇异果以及丹东草莓、寿光蔬果、湖北莲藕、横州玉米,不同地域的顶尖好货借助电商平台丰富了国内消费者的新年餐桌。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消费分析显示,在2021年货节消费增长品类中,电脑、生活电器、手机、个护健康等都增长明显,名列前茅。且对比年轻人群在这些品类的消费TGI指数(可反映目标群体在特定研究范围内的强势或弱势的指数)后可以发现:85后、90后人群是拉起重点品类消费的主力。在过年期间,为自己和家人换个新手机,为爸妈买扫地机器人、洗碗机、智能手表等已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到了今天,单纯物质上的年货不再被大家特别需求,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意义,比如全家人一起动手做年货,增加过年的气氛,一起外出旅游,一起听场音乐会,或者看个电影。
有着浓厚时代色彩的年货演变过程,折射着社会的变迁。岁月流转,年货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的守望,对家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