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河之洲》
2023-08-17
由山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大河之洲》,全景见证了齐鲁人民共同守护好这片大美湿地而不懈奋斗,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共同书写“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动人故事。
讲好“黄河故事”
一部好的纪录片,只有讲好故事,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而讲好故事的关键,是对细节的捕捉和挖掘。有细节,故事才能生动:有细节,才能以小见大。《大河之洲》动人的地方,正是片中呈现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细节。
黄河三角洲湿地呈现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高达55.1%,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海、淡水交汇形成的湿地,浮游生物繁盛,极适宜鸟类居集。在世界8条鸟类主要的迁徙通道中,黄河三角洲横跨2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目前已发现近400种鸟类栖息于此,以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5种,每年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600万只。这里是全球濒危物种东方白鹳最大的繁殖地,黑嘴鸥的第二大繁殖地。
《大河之洲》全景深度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展现了黄河三角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让观众在黄河三角洲的万干变化中感受时代进步、激发奋进力量。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生灵》见证候乌迁徙,一次伟大的生命旅程。广袤狂野的大河之洲,万干生灵的共同家园,生命的礼赞与悲歌、坚韧与温情、繁衍与传承,将在这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第二集《家园》讲述他们的目光追逐着万物生灵,他们多年的观察、及时的建议、勇敢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到,在这片黄河三角洲,人类与万物生灵,在共同享用着大自然的馈赠,他们的命运,早已彼此交织,不可分割。
第三集《和合》讲述天地之间,大河息壤,和合共生。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这个民族的诞生与成长。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倾其所有保护母亲河。
为了讲好黄河三角洲珍稀濒危鸟类的故事,创作人员很好地挖掘和呈现鸟儿在恋爱、筑巢、求偶、育雏等阶段鲜活生动的细节,一方面展现这些珍稀鸟类不为人知的一面,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细节的挖掘和放大,让故事更饱满共情。比如东方白鹳母亲不舍将夭亡的孩子抛出巢外的细节展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不仅展现了东方白鹳育雏的艰辛不易,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位母亲的坚韧顽强。
《大河之洲》故事講述生动鲜活,除了细节的挖掘,还离不开对解说简洁有效的追求。《大河之洲》在解说上,以国际主流纪录片(BBC、美国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作品)为参照,通过简洁准确的解说为观众提供必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同时赋予片子更多的戏剧感和想象空间:这一方式不仅利于纪录片主旨的表达,便于观众的理解认同,更为片子的国际传播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叙事上,《大河之洲》力求简明扼要,内容取舍详略得当,抓住发生在黄河三角洲的动人故事,呈现出鲜活灵动的叙事风格,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清晰明了。既展现大河奔流的恢弘气势,也突出黄河故事的细腻与生动。
山东东平县,渔民王月交跟随父辈在上世纪90年代从东平湖搬迁到黄河口,一家人开始了黄河尾闾耕海牧渔的生活,30多年间他们见证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变迁:10年前,为了找到优质的野生大豆苗株育种,10年间农业专家徐化凌一次次穿梭于盐碱滩涂,他和团队意外发现一株高耐盐野大豆苗株,这株编号为“503”的野大豆材料,成了团队和这片盐碱地的希望:为了保护在城市高压电塔上筑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电力工人们绞尽脑汁,为它们设计“新家”,人们释放的善意和努力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从上世纪的万亩槐林到现在的耐盐碱苗木,为了改善生态,人们在盐碱滩上艰难求索,数十年过去了,东营实现从一棵树到满城绿的跨越,如今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通过讲述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变化、发展新路等,《大河之洲》生动记录下从生态到经济、文化多层面,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理念的实践,奏响新时代的“黄河之歌”。
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早已成为鸟类迁徙的“国际机场”。作为唯一的沿黄达海省份,努力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新时代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这是山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缩影。
从策划立意上,纪录片《大河之洲》及系列短视频作品,不仅全景式、立体化、多角度呈现黄河三角洲极致的自然风光,还挖掘和说明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背后逻辑,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和欣赏黄河三角洲四季轮转生命故事的同时,一同见证和感受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变迁和高质量发展之路,领悟中华大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奥秘。
小屏引爆大流量
《大河之洲》为什么能出圈?
从题材来看, 《大河之洲》将焦点放在黄河三角洲,有着独一无二的题材优势。
黄河由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东麓出发,穿越黄土高原,走过中原大地,最终在东营汇入渤海。其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造就了全球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直至目前,它仍在不断地生长、演变。黄河这条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让这里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陕的湿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禀赋是独一无二的,以此切入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包括动物的关系,更能得到共鸣。
从创作团队的用心立意来讲,真正的精品力作,一定是来自于在一线磨砺中思想的升华和真情的流露,一定是带着浓浓的泥土昧、饱含温度与深情的作品,更一定是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初心、匠心、情怀、创新”融会贯通的结果。
为了全景式呈现黄河三角洲的新时代风貌,用极致的影像展示黄河三角洲的极致之美,摄制组二十余人在黄河三角洲蹲守拍摄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中,他们顶风冒雨、爬冰卧雪,直面和应对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为了记录珍稀鸟类的生存故事,他们有时要穿上厚重的伪装衣,长时间趴在地上拍摄:冬天,为了近距离拍摄天鹅的越冬场景,他们在冰层上搭设伪装帐篷,爬冰卧雪、蹲守拍摄:为了找到野生丹顶鹤自然繁育的踪迹,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芦苇丛中徒步七个多小时寻找:忍受着炎炎烈日和蚊叮虫咬的考验,他们早出晚归用两个月的时间首次完整记录东方白鹳一家从营巢、孵化、育雏到出飞的全过程……靠着迎难而上、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以及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专业素养,摄制组走遍了黄河三角洲的每一片土地,足迹遍布黄河全流域,拍摄行程超10万公里,用心用情拍摄每一个镜头、记录每一帧画面。
一年时间里,摄制组共拍摄到野生鸟类9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了种。仅第一集拍摄的素材量就达200多T。不断生长的土地、绵延流淌的长河、遮天蔽日的鸟浪、冰雪飘零的湿地、鬼斧神工的潮间带、波澜壮阔的河海交汇……前期摄制组用4K超高清摄影技术记录下自然界的磅礴伟力,定格生动故事的感人瞬间。后期制作人员通宵达旦,从海量的素材中精挑细选,最终形成150分钟的三集成片,以极致的视觉表达展现黄河三角洲的极致之美。
从为东方白鹳筑新家的电力工人,到扎根黄河口十余年的湿地修复师,再到破解耐盐大豆基因密码的科研人员……摄制组扎根母亲河孕育的这片大地,汲取充足的养分和素材,记录着一个个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和合共生而努力奔波的身影。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走心共情的镜头语言,呈现人们朴实又真挚的情感、执着又坚定的努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有了,就要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人爱上。为此,《大河之洲》采取“小屏率先发力,大小屏联动,全网整合推送”的传播方式,在播出前精心制作《原生秘境》《共同家园》《三角洲之恋》等多条短视频作品,引发多个平台、短视频账号广泛传播,并引爆大屏,使得大家对正片充满期待,最终出圈。
从小屏引爆,再扩散到大屏,大小屏联动的融合传播策略,让《大河之洲》在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和广泛热议,有关专家及网友们纷纷点赞,好评如潮。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刘效礼评价这部作品:“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出现很不容易,从《大河之洲》唯美的画面可以看到创作者背后的付出。故事生动,解说精彩,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大河之洲,大河之美”“帧帧美画面,聚串成大片!大手笔,高水平”“这是一部打通人、鸟和自然生态的纪录片,集合了壮美、绝美、艳美、精美、凄美的视觉盛宴”……网友对作品赞不绝口。
增强国际传播力
《大河之洲》在海内外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境内境外媒体联动,推动了《大河之洲》传播题材在海外广泛传播。
黄河流域孕育的“天人合一”自然伦理观,不仅为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撑,而且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交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范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顺应自然规律,形成天地人和的思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是国家对外形象的重要名片和独特标识,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讲好生物多样性的山东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領者的国家形象,《大河之洲》及系列文化产品的创作是很好的一次对外传播尝试。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大多不希望轻易被传者主观目的性很强的内容所说服,互动、平等、沟通、互利的话语表达方式,更为国外大众所接受。
不断生长的土地、绵延流淌的长河、遮天蔽日的乌浪、冰雪飘零的湿地、鬼斧神工的潮间带、波澜壮阔的河海交汇……自然界的磅礴伟力,生动故事的感人瞬间被定格、被记录,黄河三角洲第一次以4K画质呈现在海内外观众面前。以文载道,润物无声。超高清摄影技术加成画面语言的诗性表达,赋予了《大河之洲》极致的视觉体验。
人来自自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对大自然的探索和求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可以说,人类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喜爱是没有国界的,选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三角洲作为国际传播的题材,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传播力。以《大河之洲》为载体的国际传播,更有利于“联结中外、沟通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