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研究
2023-08-17王迎霄
王迎霄
(射阳县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江苏 盐城 224300)
糖尿病属于我国常见病及多发病,近30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0.67%,到2021年已经达到10.6%,但疾病预防和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对大众健康存在严重影响,也明显增加了社会负担[1]。糖尿病危害在于,长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极易损伤靶器官如血管、肾脏及眼等,还会引发多种类型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残疾和死亡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原因在于糖尿病会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和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心梗或下肢动脉病变风险要高出3 ~4 倍[2]。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一旦引发足部溃疡,如果迁延不愈会导致坏疽发生,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下肢动脉硬化发病机理为动脉壁上沉积脂类物质,导致中膜厚度增加,会明显降低血管管壁弹性,并导致血管管腔逐步狭窄,甚至会导致血管形成或是管腔闭塞引发不良事件[3]。彩超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操作便利无创,可重复进行检查,通过了解血管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在症状出现前了解血管病变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详实依据。本次通过对比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健康人群彩超检查差异性,进一步评价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彩超的应用可行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5月于射阳县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8 例纳入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60 名纳入对照组。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6:32,年龄43 ~78 岁,均龄(62.12±4.33)岁;糖尿病病史4 ~20年,平均(10.34±2.18)年。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1:29,年龄40~73 岁,均龄(61.75±4.2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研究组纳入标准:①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2 型糖尿病,动脉造影显示合并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②患者于本院接受治疗,有完整病史资料;③患者知情同意。对照组纳入标准:①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病变病史;②知情同意自愿接受超声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机体疾病;②精神状态异常无法良好配合。
1.2 方法
仪器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生产厂家:美国GE;型号:VIVID E95),探头频率设定为8 MHz。检查时要求患者保持卧位(上下肢充分暴露),并根据检查需要平卧或侧卧,探头置于下肢血管位置避免过度下压,沿着血管走向扫描血管情况,扫描范围包括股动脉-足背动脉。详细观察并记录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各自的血流速度及动脉波动情况、患者下肢动脉内膜光滑程度及内中膜厚度(厚度≥1.0 mm 提示内膜增厚),进而判断血管管腔具体情况,包括管腔狭窄(直径减小不低于50%)、闭塞(管腔完全封堵)、斑块(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1.5 mm 提示斑块形成)。
1.3 观察指标
①超声检查指标:汇总不同下肢动脉血流峰速(正常标准5 ~15 c m/s)、踝肱指数(正常标准:0.9~1.3,低于0.8 提示中度病变,低于0.5 提示重度病变)、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及内径。②下肢动脉病变情况:依据检查相关指标判断管腔是否发生狭窄、闭塞或斑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动脉血流峰速比较
研究组下肢动脉血流峰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动脉血流峰速比较(±s,cm/s)
表1 两组下肢动脉血流峰速比较(±s,cm/s)
组别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研究组(n=68)121.37±0.32 46.36±0.26 72.56±0.18 32.19±0.16对照组(n=60)135.09±0.28 55.34±0.29 80.13±0.26 43.80±0.20 t256.550184.726193.305364.475 P<0.001<0.001<0.001<0.001
2.2 下肢动脉踝肱指数比较
研究组下肢动脉踝肱指数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动脉踝肱指数比较(±s)
表2 两组下肢动脉踝肱指数比较(±s)
组别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研究组(n=68)0.75±0.09 0.73±0.08 0.69±0.11 0.71±0.10对照组(n=60)1.15±0.15 1.12±0.13 1.03±0.12 1.05±0.14 t18.53620.69816.72215.948 P<0.001<0.001<0.001<0.001
2.3 两组下肢动脉管壁内径比较
研究组下肢动脉管壁内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动脉管壁内径比较(±s,mm)
表3 两组下肢动脉管壁内径比较(±s,mm)
组别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研究组(n=68)5.95±1.21 1.38±0.45 4.61±0.59 1.42±0.43对照组(n=60)7.03±1.56 2.23±0.52 5.89±0.63 2.15±0.52 t 4.4039.91411.8658.690 P<0.001<0.001<0.001<0.001
2.4 下肢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比较
研究组下肢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下肢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比较(±s,mm)
表4 两组下肢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比较(±s,mm)
组别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研究组(n=68)1.03±0.21 0.89±0.20 0.97±0.18 0.50±0.09对照组(n=60)0.68±0.17 0.63±0.12 0.71±0.16 0.35±0.08 t10.2758.7708.5889.909 P<0.001<0.001<0.001<0.001
2.5 下肢动脉病变发生情况
研究组下肢动脉狭窄、斑块形成及闭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糖尿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代谢,是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1 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90%以上糖尿病患者为2 型糖尿病[4]。现阶段,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食品安全等因素影响,糖尿病发生率迅速升高,且低龄发病者占比逐年增高,已经成为我国影响较为严重的慢性病,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糖尿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根治方案,通常选择用药控制血糖指标,同时还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确保血糖的良好控制。即便如此,仍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糖尿病长时间发展,会导致多系统受累,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引发多种类型并发症[5]。
现阶段,糖尿病患者合并发生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较为常见。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确诊后5年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约为22.6%,10年发病率约为23.0%,病程在10年以上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不低于66.7%,病情严重者甚至会截肢致残[6]。糖尿病发生机制为,血糖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或合并发生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状态下动脉管壁上的血浆、蛋白、氨基酸等物质,在糖化反应作用下有多种糖化物质生成,会囤积到管壁上,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功能降低,同时动脉血红蛋白功能会逐步减退,无法携带足够氧气满足机体需求,血管内中膜增厚造成管壁狭窄甚至形成斑块,抑制血管内皮正常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7]。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多发生于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以及足背动脉中,动脉硬化斑块主要分布在下肢动脉主干段,特别多见于股动脉分叉位置,而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则多发生于动脉远侧,其原因在于下肢远侧血管管腔较细,一旦内膜增厚更容易造成管腔狭窄和闭塞[8]。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早期阶段,患者并无明显临床表现,即便有轻微症状也不具备特异性,例如行走后下肢有酸胀或疼痛感但是休息后症状可得到改善,下肢发凉、下肢皮肤干裂、脚指甲粗糙容易断裂等,未能及时发现会导致疾病进展,引发下肢明显疼痛感,甚至出现皮肤破溃和坏疽,增加临床治疗难度2。因此对于糖尿病病程时间较长患者或是有临床表现患者,尽早接受临床检查准确判断是否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及病变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避免疾病进展引发不良结局。
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断金标准为血管造影检查,检查准确性较高,但是检查有创伤,价格相对较高,对于重症患者或是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者来说有显著应用,但是对于疑似患者、早期病变患者、临床随访患者来说具有一定应用局限性[10]。现阶段,彩超技术发展迅速,在多种疾病诊断中发挥积极作用。应用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中,通过扫描能够了解血管壁和管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测定管腔内径判断是否发生血管狭窄和闭塞,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同时彩超能够测定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查灵敏度较高,对于多种性质下肢血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效能[11]。此外超声检查无创伤及辐射,操作便利无不适感,大众接受度高,且可多次进行检查,应用可行性更高[12]。
张国栋等[13]研究结果证实,和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彩超检测指标(下肢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血流峰值及踝肱指数)有明显变化,且血管狭窄、斑块、闭塞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一结果和本文结果基本一致,均提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估中,彩超具有显著应用价值。踝肱指数属于血流动力学检查常用指标,其正常指标在0.9 ~1.3,如果指标低于0.9 或高于1.3,提示存在病理性变化[14]。本次研究中,相比于健康人群,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下肢动脉踝肱指数相对较低,可将其作为下肢动脉病变评价指标。高血糖状态造成的内膜功能损伤会导致动脉壁内中膜增厚,临床认为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增加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标志,且不良心脑血管发生风险和指标水平呈正相关,如果增厚位置有斑块形成,更加提高了致病风险性[15]。彩超检查时主要超声表现为管腔中有单独、多个低回声/强回声/混合回声硬化斑块,部分病例合并声影。相比于健康人群,研究组下肢动脉狭窄、斑块形成及闭塞发生率相对较高,接受超声检查时,如果血管腔光滑度差,且存在多阶段不规则狭窄血管,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超声检查显示无血流信号,严重管腔狭窄有血流变细表现。如果有斑块存在于下肢动脉管腔中,判断依据为彩色血流充盈和缺损。
综上所述,彩超检查临床应用广泛,检查灵敏度高,此外本种检查方法大众接受度高,无创伤或辐射影响,可重复操作,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评估中,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壁各层次结构情况,准确判定是否发生动脉病变,同时能够探查病变位置血流动力学指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特别是在腘动脉以下病变检测准确性上表现优异,能够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尽早进行干预,保证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