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 对强军兴军的历史启示

2023-08-17谢竟

党史文苑 2023年8期
关键词:围剿人民军队红军

谢竟

中央苏区由赣西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接而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1930年9月,国民党统治阶级内部已由分裂转向暂时的统一。蒋介石在结束对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以后,集中全力准备向日益壮大的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发动进攻。1930年冬至1934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重兵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在前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面对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的不利境地,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下,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取得辉煌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有力捍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红军队伍得到历练并进一步壮大,中央苏区持续巩固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我军建设正处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艰巨繁重。回望历史,总结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新时代军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向红军将士坚如磐石的崇高信仰看齐,铁心不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革命,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红军初创时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条件下,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红军经过艰辛探索、用鲜血换来的真理性认识,它觉醒于大革命失败,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特别是古田会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形式,充分肯定了自三湾改编以来毛泽东的建军主张,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新的军事领导制度理论化、制度化、规范化。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中央苏区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的“核心密码”。从第一到第四次军事“围剿”,国民党投入兵力由10万增加到50万,敌我力量对比接近10:1,装备上红军更是全面落后,红军却历经苦战而不溃散,在绝境中取胜。这是因为我党坚持用崇高的信仰和科学的理论统领部队,使红军保持了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保证了指战员对党的绝对忠诚;坚持在红军中设立各级党组织,成为统一领导和团结战斗的核心与堡垒,保证了队伍的绝对纯洁。依靠党指挥枪这个法宝,在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面对敌大军压境,中央苏区红军没有一支部队整建制投降,历经数次战斗,红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强大。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26路军17000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等率领下,于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加入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红军得到充实更加壮大。改编过来的红五军团,在党的教育和改造下获得了新生,与在国民党指挥下完全不同,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反“围剿”战争中,军团参谋长赵博生更是亲临前线指挥,在战斗关键时刻身先士卒,壮烈牺牲。蒋介石在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哀叹:“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正是靠党的绝对领导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随,红军面对强大敌人毫无惧色,以一当十,一次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历史启示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党的十八大之前一个时期,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突出,如果不彻底解决,不仅影响战斗力,而且事关党指挥枪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党中央和习近平主席力挽狂澜,果断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政治建军作出部署,带领全军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重整行装再出发。人民军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军队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纯洁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队伍。经过坚持不懈政治整训,有力扭转了人民军队政治生态一度恶化的局面,坚持和强化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是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龙头”。我军维护核心、听从指挥,首要的是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指挥。红军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和新时代的强军实践都印证一个道理,没有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性加强和创新性发展,就没有军队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军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毫不動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要向红军将士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看齐,实事求是,始终坚持应时而变、应势而动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在总结具体战争实践经验中,创造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在前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又开创运动歼敌的战略战术,将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到极致。1930年10月,国民党集结1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按照毛泽东确定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开敌军主力,主动退却至宁都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集结部署,伺机转入反攻。自1930年12月30日起,五天内连打两次胜仗,取得歼敌近1.3万人,活捉敌师长张辉瓒的辉煌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5月16日至31日,红军又连打五个胜仗,由西向东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创造了“各个击破”的范例。气急败坏的蒋介石,趁红军经过第二次反“围剿”苦战,疲惫未除之机,集结30万重兵发动第三次“围剿”,一度占领苏区要地。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临危不惧,坚持“诱敌深入”方针。1931年7月至9月,红军从福建建宁千里回师赣南,在兴国莲塘、良村、宁都黄陂以及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等地,六战五胜,击溃敌人7个师,歼敌3万余人,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由于党内“左”倾错误占上风,在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失去了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但在1933年2月至3月的第四次反“围剿”中,红一军团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坚决抵制“左”倾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错误指示,运用毛泽东在前三次反“围剿”中克敌制胜的经验,毅然实行战略退却,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术,调动敌人,捕捉战机,成功地打破了50万敌人的“围剿”,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敌的光辉范例。在这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注重分析和把握国内形势的深刻演变,从实际出发,敌变我变,实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避强击弱,屡屡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体现了非凡的谋略智慧。

历史启示我们:军事斗争指导思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战场之变、形势之变,才能沿着胜利的道路不断前进。

用兵之法,贵在不复;用兵之术,知变为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对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虽然各个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内容有变化,但积极防御的基本思想始终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安全的新形势,科学研判新时代军事斗争的特点和趋势,明确积极防御根本在防御、要义在积极。这些年,在习近平军事战略思想的有力指引下,我军全方位撬动了战、建、备各领域各方面创新发展。特别是全军以坚定的斗争意志、灵活的斗争策略,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施压,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以有力行动震慑“台独”分裂行径,积极稳妥处置周边热点敏感事态,周密组织边境管控和海上维权行动,有效遂行反恐维稳、维和护航等重大任务,推动军事斗争格局实现历史性转变,有力维护了国家战略全局稳定。我军当前的发展形势没有先例,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应势而动,才能实现强军伟业。

要向红军将士务实严格的战训作风看齐,牢记使命,始终坚持聚焦主业备战砺兵

红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最终要落实到能打胜仗上,体现到捍卫红色政权上。而在中央苏区时期,敌强我弱,红军在武器装备、火力和兵员数量上都远不如敌人。同时,红军以农民为主体,兵员素质较低,技战术素养较差。从1930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敌人的“围剿”,中央苏区红军建立了正规兵团,作战形式开始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利用作战间隙或部队整编时间,集中整训成为红军常用的一种备战方式。到1931年3月17日,为进行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朱德、毛泽东发布了红一方面军红字第一号训令,要求部队全面练兵,一是“依照新操法加紧训练,并分别举行射击演习”;二是“实行测量野外战斗教练,举行团及师对抗演习各一次”;三是“每天早操一律做抢山头、追击、射击、速集的动作。游戏时间一律操刺枪术、测量、跳远”等。晚间点名时作讲评。为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该训令还要求杂务兵、担架兵、看护兵等也必须参训。

训练重点突出单兵瞄准、射击、刺杀、格斗、投弹、目测距离、翻越障碍、夜间战斗等实战科目。对指挥员突出指挥战斗的训练,掌握以劣势兵力兵器对优势兵力兵器之敌军作战的战法。对普通士兵则要求熟练操作手中武器,会利用地形组织和运用火力。为统一训练要求,红军学校参照外军条令教材,结合中国红军作战经验,编写《步兵教程》《坑道教程》《防敌进攻战斗要领》《劈刺教范》等教材,供指战员学习。战前,还根据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以及战场环境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战术训练。战后,抓紧组织“战后检讨会”和“民主评议会”等,认真总结战斗经验,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由此可见,红军通过紧贴实战的训练和备战,有效提升了战斗素质,培养了组织纪律性,从而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形成迎战强敌、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因而能一次又一次地击败强大的敌人。

历史启示我们:军队要以战争随时打响的忧患意识聚焦备战打仗,紧贴实战练就硬功夫,才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官兵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大力推进体系练兵,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狠抓军事斗争准备,深化战斗精神培育,推动现代后勤高质量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军威慑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军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各种无人作战平台和智能化武器装备系统大量出现并投入现代战场,战争形态快速演变。特别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的武装冲突,给世人呈现出一场颇具教科书意义的无人机战争,人们在网络上看到无人机像“點名”一样轻松击毁战车、坦克、火炮,这对我军适应新战争形态下的打赢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新时代军队只有强化官兵备战打仗思想,对接未来战场需求,加强实战化训练,才能确保能够在未来战场上慑敌制敌、决战决胜。

要向红军将士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看齐,勇于牺牲,始终坚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

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国民党前后投入了上百万掌握先进武器的军队,对红军实行疯狂的围堵。红军人员少、装备差,缺乏有力的保障,之所以能够以劣胜优,除了靠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紧贴实战的训练之外,还靠攻坚克难、不怕牺牲、压倒敌人的战斗意志。战斗意志来自哪里?来自指战员的阶级觉悟,知道为何而战。红军是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武器。因而,党十分注重向指战员灌输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培育战斗精神。1930年10月颁行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中也提到“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的条件来决定,最主要是看他们的阶级觉悟、政治影响”。每个红军战士,都经历了一个对革命目标由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通过接受理想信念的引领、纪律规矩的约束、积极氛围的熏陶,由初步具有这种认识,随后变成终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和斗争信念,从而激发了誓死革命的战斗精神。从指挥员到战斗员,到了战场,人人敢于刺刀见红、敢于牺牲自我。

第三次反“围剿”中,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林彪所率红一军团红四军与国民党精锐第19路军在兴国县高兴圩展开激战。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战况最激烈时,彭德怀手挥马刀亲自到前沿指挥,距离国民党军阵地仅三四十米,子弹就在耳边嗖嗖飞过。军团政委滕代远也带领后续部队赶到增援,并上阵督战,不幸中弹负伤。红三军团红4师代理师长邹平眼见久攻不下,亲自带队冲锋与敌军拼刺刀,当场阵亡。此外,为掩护红四军军首长撤退,红四军第11师师长曾士峨召集全师排以上军官,每人发6枚手榴弹,步枪都上了刺刀,亲自带领官兵发起冲锋。经过苦战成功挡住了敌人,曾士峨壮烈牺牲。但红军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以非凡的战斗意志,打退了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以常人不可想象的牺牲精神,最终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历史启示我們: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既是对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的赓续弘扬,也是新时代军队能打胜仗的必然要求。

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对抗,更是精神力量的较量。我军从创立之日起,始终把培育官兵战斗精神作为部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在长期和平环境下,大部分官兵没有参战经历,缺乏艰苦环境锤炼,少数官兵的谋战思战备战意识弱化,主要精力没有放到钻研军事技能和备战打仗上,训风不实、演风不真、考风不正,当“和平官”“和平兵”的思想有所滋长,无形中消磨了战斗意志。忘战懈怠是和平时期最大的危险,血性缺失是军队最可怕的缺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战斗精神培育,要求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为我军加强新时代战斗精神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面对强军兴军的时代呼唤、使命任务的拓展深化、改革转型的挑战考验,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胸怀不辱使命的强烈担当,保持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不畏强敌的必胜信念,发扬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具备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才能为战胜强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要向红军将士团结群众的鱼水深情看齐,践行宗旨,始终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红军自建军之日起,就特别重视以服从命令听指挥、维护官兵团结和群众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纪律教育,至1928年4月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人人遵照执行,用铁的纪律统一行动,这是红军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同时,1929年中共红四军九大决议案还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战斗,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人民军队,因而深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打仗,打的是武器装备,打的更是人心向背。苏区人民群众为保卫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坚壁清野、运输支前、侦察敌情、封锁消息,地方武装协助红军骚扰、疲困敌人,这就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红军依靠人民群众,如鱼得水,进退自如,能够克服自身之弱点发挥自身之优势。反之,敌人进入根据地后,就形同聋子、瞎子,疲劳沮丧。这样,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就被逐步消耗和削弱。

同时,国民党军由于深入根据地后兵力分散,战线拉长,运输补给困难,弱点也就充分暴露出来。红军则便于捕捉战机,击敌虚弱,及时转入反攻,予敌以各个击破。如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攻打闽南重镇漳州时,仅漳平龙车4个村就有千余名群众组织运输队、交通队、担架队随军出征。东征沿线的长汀、连城、上杭、龙岩4县,每天都有数千人挑运各类物资上前线。在漳州战役中,红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也是由支前群众运回苏区的,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作用。可以说,苏区人民群众的斗争给深入根据地之敌以节节打击,成为反“围剿”战争无形的第二有力战场,成为保卫苏维埃胜利果实的重要力量。同样,他们在拥军参战、扩红支前的生命线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历史启示我们:加强新时代军队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践行根本宗旨。

党和军队的作风,从根本上反映了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毛泽东同志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也指出:“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随着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面临新的挑战。有一个时期,部队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程度不同有所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制定和落实军委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深入纠治“四风”,持续推进专项清理整治,下大气力为基层减负,我军好传统好作风逐步回归,部队新风正气不断上扬,从维和护航到执行武汉抗疫非战争军事行动,都展现了过硬作风和深厚的爱民情怀。但要看到,作风问题往往是顽瘴痼疾,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同时,现代战争是多维战场的对抗,战场形态更复杂,涉及领域更宽广,实力比拼也更立体,而人民参与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也今非昔比。只有始终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我们这支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15-317页。

[2]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600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38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87、210页。

(作者系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党史编研科副科长)

责任编辑/曾莎莎

猜你喜欢

围剿人民军队红军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人民军队忠于党
再唱十送红军
国际舆论“围剿”勒庞
“围剿”中的突围?
倔强的小红军
“围剿”特斯拉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