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08-17田彩云管祥泰田惠文

旅游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黄河流域影响因素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摘    要]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关键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3)08-0032-13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8.008

引言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与农业融合度最高、与农村空间联系最紧、与农民群众接触最深的旅游形式[1],在开展精准扶贫、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推动新型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4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2万亿元1。我国乡村旅游尽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滞后的背景下,仍然面临着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和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2]。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和旅游资源聚集区。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支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互促机制2。2019年7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公布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3,黄河流域相关的9省区72市在4批名录中的数量为267个,在全国占比为19.24%。探究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旅游供需平衡,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农业生产的旅游[3]、驱动要素[4]、可持续发展[5]等方面,国内则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6-7]、旅游减贫[8]、传统村落研究[9]、社区参与[10]和空间分布[11-12]等方面。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依托空间计量方法,基于ArcGIS、QGIS和GeoDa等探究乡村旅游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特征[13]、可达性[14]、时空演化规律[15-16]、要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17]等。如杨友宝和邓巧综合运用数理建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湖南省红色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公路交通基础数据刻画其可达性特征[14]。吕丽等运用网格维分析、Ripleys K函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索武汉市乡村旅游空间集聚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15]。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2],但仍有不足之处。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其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空间尺度上看,目前的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18-19],对各个地理单元较少涉及[11]。如王秀伟和李晓军通过研究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异规律,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各类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揭示其影响因素[12]。就研究对象所在的流域而言,目前关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20],对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研究相对较少。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完善要素配置、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聚焦黄河流域26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综合考虑流域、行政区和城市等尺度范围,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等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区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 km,流域总面积79.5万km2,地跨中国地势三大阶梯。本研究以黄河自然流域为基础,考虑地理单元的整体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及其与经济的直接关联性[21-22],选取72个地级市(或州、盟,含河南省直辖济源市)作为研究单元(图1);以内蒙古河口和河南桃花峪为界,参考《黄河年鉴》(2022),同时考虑行政区划边界,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地区。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落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四批次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运用地理编码技术,于高德地图采集地理空间信息。通过高德坐标拾取系统和ArcGIS 10.8软件进行去重、补全和纠偏,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全国90 m分辨率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www.gscloud.cn),流域边界、主要道路、水系等矢量数据来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www.webmap.cn)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www.resdc.cn),年降水量数据来自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www.data.cma.cn),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各市(州、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政府工作报告和部门统计数据。

1.3 研究方法

1.3.1    最近邻指数

最近邻指数是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本文采用最近邻指数来表征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类型。数学表达式[23]为:

式(1)中,R为最近邻指数,[ r]为实际最近邻距离值,[rj]为理论最近邻距离值,n为重点村数量,A为区域面积,D为点密度。若R[=]1,[r=rj],重点村为随机型分布;若R[<]1,[rrj],重点村趋于均匀型分布。

1.3.2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是分析点数据空间分布方向性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点数据的度量,以椭圆来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点要素分布的中心位置、离散情况和方向趋势[24]。长半轴反映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方向,短半轴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范围,长短半轴差距越大,则乡村旅游重点村格局方向性越明显,反之,则方向性不明显。

1.3.3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是通过距离衰减作用来测量点密度,能够直观反映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程度和空间集聚地。数学表达式[25]为:

式(2)中,k[x-xih]为核函数,n为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hh>0]为带宽,[(x-xi)]为估计值点x到重点村[xi]的距离值。

1.3.4    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是用来分析研究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联系情况,其公式[19]为:

式(3)中,L为地理联系率,[Si]为第i个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总数的比例,[Pi]为第i个地区的人均GDP、年旅游收入、年旅游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占全区各对应指标总体的比例。L的取值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则说明要素之间的地理联系程度越紧密。

1.3.5    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可以识别单个驱动因子多大程度上解释目标变量,交互探测可以明晰不同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目标变量的影响,具有揭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对影响因子响应程度的潜力。本研究运用ArcGIS 10.8 create fishnet工具将黄河流域均匀划分为10km×10km的单元格,以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值作为目标变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计算公式[26]为:

式(4)中,q([0≤]q[≤1])为某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密度的影响程度探测值,若q越接近1,则说明该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程度越大;若q越接近0,这说明该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程度越小。L为第h类影响因素的分类个数,[ Nh]和N分别为第h类影响因素和重点村密度值的单元数,[σ2h]和[σ2]分别为第h类影响因素和重点村密度值的方差。

2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

2.1 空间分布类型

根据图1发现,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在上游占比最高(47.19%),其次为中游(35.21%),第三为下游(17.60%)。对黄河流域及其各段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位置进行平均最近邻分析,得到最邻近指数结果(表1)。从黄河流域整体来看,平均最近邻距离[r]为30.71 km,实际最近邻距离[rj]为42.58 km,最近邻指数[R]为0.72<1,p<0.01,表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最近邻指数均小于1,空间类型为集聚型。

2.2 空间分布方向

通過计算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的标准差椭圆,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标准椭圆转角为86.36°,整体上呈现东西走向,与北纬36°带基本吻合,总体形成弓弩状分布格局。黄河上游标准差椭圆转角为53.35°,与黄河上游流域走向基本一致,涵盖河湟谷地、宁夏平原以及六盘山地区。黄河中游标准差椭圆转角为43.61°,与汾渭平原地形走向基本一致。黄河下游标准差椭圆转角为63.81°,与黄河流域走向一致,中心最接近山东省行政中心济南市。

2.3 整体分布特征

通过核密度分析计算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值,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级[25],得到全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图(图3a),有如下发现。(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集聚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7大片区,包括3个高密度区和4个较高密度区。3个高密度区包括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谷地、以银川为中心的宁夏平原以及晋豫交界的南太行山;4个较高密度区包括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丘陵、以太榆(太原?榆次)为中心的太行山区以及宁陇交界的六盘山。基本符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北纬36°带附近涵盖“一轴”,即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两区”即黄河中下游涵盖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富集区;“五极”即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2)黄河流域西部、北部的旅游重点村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和南部,在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3)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自然资源富饶的省会城市以及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富集的地区。

2.4 分类型分布特征

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旅游发展特征和功能存在差异。有学者将传统乡村旅游分成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类等8种类型,将现代乡村旅游分成现代新农村类、乡村农业高新科技类等6种类型[27];也有学者基于发展路径将乡村旅游分为景区依附型、文化遗产型和新型三农型3种类型[18]。本文征询专家意见,结合2017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考虑黄河流域雪山、湿地、草原、瀑布等多种自然风光、古文化遗迹和特色农业交相辉映特点,将26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划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3大类型。本研究对3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测算,发现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

自然风光型旅游重点村占比最小,为26.59%,呈现“1+3”的格局,即1个核心和3个副核心(图3b)。1个核心是青海湖?祁连山东麓,3个副核心分别在秦岭山脉、泰山?鲁山以及阴山附近。依托山地、草原、沙漠、峡谷、湿地、瀑布等自然景观基底,给游客提供自然观光和生态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热点模式之一。主要代表村落如陕西省柞水县朱家湾村,该村毗邻秦岭深处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通过“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实现脱贫致富,形成了较好的旅游效应;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肯呼都格嘎查(又名光明村),该村依托巴丹吉林沙漠发展乡村民宿旅游,通过成立旅游发展协会,执行统一的民宿服务标准,形成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银河村地处黄河河滩湿地草原,以黄河草滩、草原沙漠、湖泊湿地为主线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富民强村的产业带。

文化遗产型旅游重点村占比29.21%,集中连片分布于晋冀豫交界及山东省省会周边,向外围呈现逐渐扩散态势(图3c)。该区域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留下了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轴带。因此,区域内遗迹遗存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集,其中,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晋察冀地区为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山东的特色家族宗祠众多。该类型重点村主要依托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发展乡村旅游,以历史文化遗址、地上地下古建筑遗址、革命旧址、家族宗祠及独特的文化习俗、民族传统和红色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来开发旅游。主要代表村落如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村,该村的天堂寺是始建于唐代的藏传佛教寺院,藏族民俗文化突出,主打“雪域藏乡,避暑天堂”旅游品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被誉为“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在此成立治理“三害”一线指挥部,该村依靠焦裕禄纪念林和四面红旗纪念馆等开发红色旅游;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布拉格嘎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谢协村、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仲都村、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等也是典型的文化遗产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农业生产型旅游重点村占比最大,为44.19%,呈多核心分布,核心区域分布在青陇交界的祁连山东麓-河湟谷地、宁夏平原、豫北平原(图3d)。山地、谷地、盆地、河套、河滩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农业自然景观,并形成了以现代农业、农业观光、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为代表性的农业生产类型。该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农事观光和劳动体验等作为旅游吸引物来开发旅游,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体验、观光类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代表村落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马家庄村,该村以兴建马术游乐城、发展滑雪产业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成為区域脱贫致富先行村;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社区,该村以樱桃种植为主,通过举办农产品节事活动发展观光、生态旅游,打造美丽乡村综合体;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四十里店村以有机水稻和“智慧渔业”为主导打造鱼米稻乡旅游景观,同时通过“村企互动、产村融合”的方式发展民宿型乡村旅游,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和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13],本研究考虑区域的特殊性,结合数据的易获得性,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禀赋、交通配套和客源市场5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表3)。通过GIS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各因子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

3.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基础因素。黄河流域地跨中国地势三大阶梯,重点村主要分布在第二阶梯,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村落分布占比分别为19.85%、51.69%、28.46%。将黄河流域海拔高度图与重点村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图4a),发现位于第一阶梯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基本位于第一和第二阶梯交界,该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风光和特色农业景观丰富。当海拔过高时,地势与环境条件不利于旅游活动开展,重点村分布密度陡降。第二阶梯的地势高、地貌复杂,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呈现散点式分布,局部的大型山谷、平原、河套呈现集聚式分布。第三阶梯以丘陵、平原为主,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区域。由此可见,海拔梯度奠定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域分异基础。此外,水文条件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自然资源依托。水源是孕育古文化的摇篮,发达的水系直接影响着历史文化遗址和传统民俗的形成。运用ArcGIS 10.8的Buffer工具绘制黄河流域主要河流20km缓冲区(图4b),乡村流域重点村绝大多数分布于主要河流20 km的缓冲区内,这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亲水性,临水而居特征明显,距河流的距离通过影响农业生态、生产、生活间接影响着村落的形成和分布。

3.2 社会经济

上文的核密度分析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以省会为中心的区域分布较集中,表明社会经济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主导因素,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对地方经济状况的高度关联和依赖。运用地理联系率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各个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程度,计算出的地理联系率L均大于99.30,说明社会经济与重点村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越高,潜在的乡村休憩旅游人口越多,消费意愿和购买力越强,越有助于提升当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而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的提升进一步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3.3 交通配套

交通便捷程度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分布,完善的道路系统是增强乡村旅游连通性的重要载体。本研究运用ArcGIS10.8的Buffer工具,以1km为单位在国道、省道和县道设置30个缓冲区(图5),用来揭示交通对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km缓冲区范围内,国道、省道和县道附近分别有56.18%、77.53%和86.14%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这表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交通配套条件显著相关。交通配套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素,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可以节约游客出行时间,提升游客的前往意愿和旅游体验,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目前,道路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旅游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道路不仅具有通达功能,还能推行自驾游,串联沿途各景点村落的旅游网络,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3.4 客源市场

乡村旅游重点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乡村野趣的农业生产生活,对城镇居民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很自然地成为城镇居民周末或假期的休闲放松目的地。城镇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城镇化率越高,城镇居民占比越多,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规模潜力越大。本研究运用地理联系率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城镇化率的关联程度,计算出的地理联系率L=99.71,表明两者之间联系紧密。此外,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以黄河流域各省会、地级市行政驻地为中心,分别建立80 km、40 km的缓冲区作为“一小时都市圈”(图6)。乡村旅游重点村多数分布于城市近郊,包含在省会和地级市城市缓冲区范围内,这进一步验证了城镇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流域的各个中心城市及其城镇化率通过客源市场规模来影响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

3.5 资源禀赋

景区景点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尤其是位于或毗邻景区和景点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依托景区的溢出效应,通过为往来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等创造收益。目前,3A级及以上级别旅游景区的评定由于标准严格且由国家和省级旅游行政部门进行评定和复核,已成为地方景观质量和旅游形象的代表和象征[30]。高级别景区的聚集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稳定的客源、较低的营销成本和便利的企业协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规模经济效应。本研究运用ArcGIS 10.8的Buffer工具,以1km为单位在3A级及以上级别旅游景点设置20个缓冲区(图7),结果显示,25.09%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1km区域,52.43%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5km区域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与发展受景区的辐射带动影响,而其未来前景与景区的流量、级别、品牌和网络外宣等因素密切相关。

3.6 异质性分析

3.6.1    空间因子探测

采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获得因子探测结果(表4)。从全域看,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距高级别景区距离的q值大于0.2147,是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强势影响因素;年旅游人次、河网密度、海拔高度、年旅游收入和地区城镇化率为中等影响因素,q值范围为[0.1041, 0.20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相对弱势的影响因素,q值仅0.0324,明显低于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受交通便利程度、客源市场规模、社会经济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影响因素各异,但公路密度是影响上游、中游、下游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重要因素,q值分别为0.3584、0.3348、0.1161,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高度依赖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交通可达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20]。良好的交通可達性可以增强游客的到访意愿,也可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外,距最近城市距离(q=0.3895)和公路密度(q=0.3584)是上游乡村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两大主要因素。城镇居民拥有相对较大的消费潜力和更旺盛的出游意愿,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加之该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是自然风光型和农业生产型,便捷的交通方便游客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黄河流域上游经过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高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对交通便捷性的影响较大,公路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组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从而有效完成旅游者的空间转移,实现了时间和经济上的节约。

就中游而言,河网密度(q=0.3534)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与疏松的黄土涵养水源能力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河流的密度对村落分布形成重要影响,村落倾向在河流密度大的区域集聚、发展。此外,黄河中游的汾河、渭河孕育了汾渭平原,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塑造了璀璨的古文明,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这也是以夏、商、周的都城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址型乡村旅游重点村集中分布于此的主要原因。

在下游区域,公路密度(q=0.1161)和距最近城市距离(q=0.0713)影响明显降低,旅游人次(q=4566)成为首要影响因素。此外,地区城镇化率(q=0.1933)和旅游收入(q=0.2638)的作用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下游位于东部较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游客出行不再局限于短距离旅游。此外,旅游发展层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已经开始反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逐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3.6.2    交互作用探测

采用地理探测器中的交互探测,获得因子交互探测结果。结果显示,各个因子组合对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均呈现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的特征,即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重点村分布的解释力度都要强于其中一个因子,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协同增强特征。具体来看,公路密度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最强,距最近城市距离次之,表明公路密度或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组合。其中,公路密度和距最近城市距离的交互作用最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公路密度的交互作用次之,q值分别为0.5054、0.5041,距最近城市距离代表着潜在的客源量和出游能力,便利的交通则是连接客源与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的桥梁。

在上游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密度、人均GDP∩年旅游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距最近城市距离为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组合(q≥0.4678)。由于该区域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和欠发达的经济状况,在合适的出游距离下,交通基础设施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会影响游客意愿,对黄河上游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影响较大。而在中游区域,人均GDP∩公路密度、河网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河网密度∩人均GDP为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组合。表明伴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具备一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度逐步增强。对下游区域而言,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的交互作用最大,是影响该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最强组合。这表明在黄河下游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的背景下,以商(旅游收入/人次)养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商设共荣的格局逐渐形成。此外,旅游人次∩人均GDP、旅游人次∩河网密度也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组合(q≥0.5405)。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利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借助ArcGIS软件,对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方向、密度进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内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了分类,深入探究了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最近邻指数[R]为0.72,表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为集聚型。上游为0.64,中游为0.93,下游为0.69,均为集聚型分布。(2)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可知,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标准差椭圆转角为86.36°,呈现东西走向,与我国第二、第三级地势阶梯和黄河总体流向基本一致,与北纬36°带基本吻合,形成弓弩状发展走向。(3)对黄河流域全部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核密度估计发现,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集中在河湟谷地、晋豫交界之南太行山、宁夏平原、关中平原、山东丘陵、宁陇交界之六盘山、太行山脉中段七大片区,基本涵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两区五极”格局。(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3大类型。其中,农业生产型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占比例最高,为44.19%;其次为文化遗产型,占比29.21%;最后为自然风光型,占比26.59%。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5)地理探测结果显示,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距高级别景区距离是影响黄河流域重点村分布的强势因素。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影响均大于其中一个因子,距最近城市距离、公路密度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黄河流域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4.2 建议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与集聚化,结构类型地域分异显著,为了助力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升乡村旅游规模效益,本文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优化、结构类型分异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优化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结构布局,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或部分地级市周边,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因此,未来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朝着低密度区进行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因地制宜统筹和改善区域乡村旅游规划,对于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不足的区域,开发农业生产型乡村旅游重点村,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整体上的协同发展。(2)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着重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低密度区的交通网络与等级。道路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完善乡村旅游公路网,同时加快乡村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发展,包括餐饮、民宿、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桶等,为低密度区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尤其是农业生产型旅游重点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关注不同乡村旅游重点村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合理配置旅游空间资源。为了实现乡村旅游在黄河流域的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各个区域都要正视自身的短板与不足,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尽量避免乡村旅游重点村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此外,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元化,乡村旅游重点村在进行差异化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不同结构类型的组合发展,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多样化乡、个性化村旅游发展模式。例如建设自然风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兼具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及农业生产体验功能的乡村旅游重点村。(4)在未来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上游、中游、下游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统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资源禀赋、交通配置和客源市场等因素,充分利用黄河这一纽带,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要科学分析区域文化背景、挖掘文化基因,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实现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借势互联网大数据、乡村旅游App等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品牌宣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时空耦合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4): 628-636. [DONG Wenjing, WANG Changsen, ZHANG Zhen. The space-time coupling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4): 628-636.]

[2] 黄震方, 陸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HUANG Zhenfang, LU Lin, SU Qin,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09-1421.]

[3] WEN H, LEUNG X Y. Virtual wine tours and wine tasting: The influence of offline and online embodiment integration on wine purchase decis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83: 104250.

[4] MOTTIAR Z, BOLUK K, KLINE C. The role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 in rural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68: 77-88.

[5] MWESIUMO D, HALFDANARSON J, SHLOPAK M. Navigating the early stages of a large sustainability-oriente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 Lessons from Tr?na, Norway[J].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89: 104456.

[6] 王国华.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法[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1(4): 28-35. [WANG Guohua. Ways and mea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Beijing suburb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 11(4): 28-35.]

[7] GAO J, WU B. 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Yuanjia village, Shaanxi province,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63: 223-233.

[8]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J]. 旅游学刊, 2022, 37(1): 18-31. [BAO Jigang, YANG B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ractices of the “rights to tourist attractions” (RTA) in “Azheke Plan”: A field stud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 18-31.]

[9] 时少华, 李享.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信任与利益网络效应研究——以北京市爨底下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19, 34(9): 30-45. [SHI Shaohua, LI Xiang.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rust and interest network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Take the Cuandixia village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9): 30-45.]

[10] 李涛, 王磊, 王钊, 等. 乡村旅游: 社区化与景区化发展的路径差异及机制——以浙江和山西的两个典型村落为例[J]. 旅游学刊, 2022, 37(3): 96-107. [LI Tao, WANG Lei, WANG Zhao, et al.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 of community-oriented rural tourism and scenic-oriented rural tourism: Case studies on the typical villages in Zhejiang and Shanxi[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3): 96-107.]

[11] 羅丽, 覃建雄, 杨建春. 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及结构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12): 260-269. [LUO Li, QIN Jianxiong, YANG Jianchu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2, 43(12): 260-269.]

[12] 王秀伟, 李晓军.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2, 77(4): 900-917. [WANG Xiuwei, LI Xiaoju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key villages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77(4): 900-917.]

[13] 倪敬峰, 张翀, 赵昕. 陕西省县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异与影响机制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36(3): 202-208. [NI Jingfeng, ZHANG Chong, ZHAO Xi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ounty territory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haanxi[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2, 36(3): 202-208.]

[14] 杨友宝, 邓巧. 湖南省红色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公路可达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4): 793-804. [YANG Youbao, DENG Qiao.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highway accessibility of red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22, 31(4): 793-804. ]

[15] 吕丽, 胡静, 田小波, 等. 武汉市乡村旅游空间集聚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6): 1234-1248. [LYU Li, HU Jing, TIAN Xiaobo, et 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in Wuha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22, 31(6): 1234-1248. ]

[16] LI X. Seasonality of r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33 cities in China[J]. Tourism Geographies, 2023: 2169869.

[17] 王兆峰, 史伟杰.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2, 42(1): 104-114. [WANG Zhaofeng, SHI Weiji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beautiful leisure villag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42(1): 104-114.]

[18] 王淑佳, 孙九霞. 普适道路还是隐形门槛?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外源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 662-680. [WANG Shujia, SUN Jiuxia. Universal road or invisible threshold? Exogenous factor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s of rural tourism[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3): 662-680.]

[19] 马斌斌, 陈兴鹏, 马凯凯, 等.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7): 190-199. [MA Binbin, CHEN Xingpeng, MA Kaiai,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7): 190-199.]

[20] 王明杰, 邹鹏, 侯飞. 长江经济带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24-30. [WANG Mingjie, ZOU Peng, HOU Fei.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key villages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22(2): 24-30.]

[21] 郭付友, 佟連军, 仇方道, 等.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识别[J]. 地理学报, 2021, 76(3): 726-739. [GUO Fuyou, TONG Lianjun, QIU Fangdao, et al.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eco-economic corridor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3): 726-739.]

[22] 李敏纳, 蔡舒, 张慧蓉, 等. 要素禀赋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 31(1): 14-20. [LI Minna, CAI Shu, ZHANG Huirong, et al.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economic spatial dissimilarity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 14-20.]

[23] 高文静, 肖大威, 卓晓岚.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2, 42(9): 228-238. [GAO Wenjing, XIAO Dawei, ZHUO Xiaola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thnic groups villages in Yunnan[J]. Economic Geography, 2022, 42(9): 228-238.]

[24] WANG M, LIU J, ZHANG S,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micro-location rules of tourism businesses in historic towns: A case study of Pingyao, China[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22, 25: 100721.

[25] 李建輝, 胡苗苗, 张丹, 等. 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10): 194-201. [LI Jianhui, HU Miaomiao, ZHANG Da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1, 35(10): 194-201.]

[26]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1): 116-134. [WANG Jinfeng, XU Chengdong. Geodetector: Principle and prospectiv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1): 116-134.]

[27] 卢云亭. 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 旅游学刊, 2006, 21(4): 6-8. [LU Yunting. Classification model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wo types of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J]. Tourism Tribune, 2006(4): 6-8.]

[28] 李冬花, 张晓瑶, 陆林, 等. 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5): 70-80. [LI Donghua, ZHANG Xiaoyao, LU Li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Level tourism scenic spo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5): 70-80.]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IAN Caiyun1, GUAN Xiangtai2,3, TIAN Huiwen4,5

(1. Tourism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3. Education Evaluation Center, Spa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1416, China; 4.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5.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Reg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population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mproving the allocation of elements, and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is paper takes 267 key national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veal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nearest neighbor index,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geographical connection rate and Geodetector, 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in the upstream, and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 presents an agglomeration type.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rection, the overall trend is east-west, 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36-degree north latitude zone,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combination is a “crossbow” distribution pattern. (2)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kernel densit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present an agglomeration trend, forming a gathering pattern of “one axis, two regions and five poles” around the “Ω”  shape of the Yellow River. (3) The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scenery type, cultural heritage typ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ype.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scenery type is the lowest, presenting a pattern of “1+3”, that is, one core and three sub-cores. Cultural heritage accounts for a middle proportion, showing a contiguous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ype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nd presents a multi-core distribution pattern. (4) Using GIS overlay analysis to construct buffer zone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each dimens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Social econom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The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a perfect road system is the carrier of rural tourism; Urban residents are the main source grou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most villages are located in the buffer zones of provincial capitals and prefecture-level cities. Scenic spots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rural tourism. (5) Through factor detection and interactive detection with Geodetector,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many factors, with highway density 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llowed by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arest city, per capita GDP and annual tourist arrivals. Among them, the interaction of highway density, distance from the nearest city and other factors is an important combin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Keyword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责任编辑:王    婧;责任校对:吴巧红]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高质量建设世界旅游名城视角下的北京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ZK20202301)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Academic Research Projects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to TIAN Caiyun) (No. ZK20202301).]

[收稿日期]2022-10-10; [修订日期]2023-06-22

[作者简介]田彩云(1972—),女,山西平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产业、区域與文化旅游、酒店管理,E-mail: lytcaiyun@buu.edu.cn,通讯作者;管祥泰(199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服务管理;田惠文(1993—),男,山西晋中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与应用。

1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22-05-26].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19/content_5651881.ht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23-03-26].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438. htm.

3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于2019年7月23日公布,共计320个;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于2020年8月26日公布,共计680个;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于2021年8月25日公布,合计199个;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于2022年11月15日公布,共计200个。

引用格式: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8): 32-44. [TIAN Caiyun, GUAN Xiangtai, TIAN Huiwe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8): 32-44.]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黄河流域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