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驼鹿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调查

2023-08-16王劭文王东亮凌成星刘曙光

野生动物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驼鹿样带自然保护区

王劭文,王东亮 ,凌成星,张 军,金 跃,刘曙光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阜新,1230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4.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兴安岭地区,165000;5.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兴安岭地区,165000)

目前,野生动物数量调查主要分为地面调查和遥感调查,其中地面调查包括样线法、样带法、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 法等。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陆续有学者对有蹄类动物的种群数量开展调查[1-4]。刘辉等[5]对比了4 种数量调查方法对北方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发现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法的估算结果较为准确。吴娱等[6]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调查得到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的种群数量。上述研究表明,采用地面调查方法调查野生动物可准确地获取动物栖息地的环境参数,但大范围地面调查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均较高,也易受地形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野生动物调查领域中,遥感监测调查可分为卫星遥感调查和航空遥感调查,其中卫星遥感调查具有快速、宏观的特点,多用于野生动物生境分析、空间分布预测和栖息地生态容量分析等[7-8]。陈智等[9]通过对MSS 影像和TM 影像的处理及分析,总结了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Platonov 等[10]使用GeoEye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检测海洋哺乳动物及其活动痕迹。基于航空遥感的野生动物调查是利用有人飞机或无人机获取航空影像作为调查数据,通过处理和解译影像识别动物个体,具有调查效率高、影像空间分辨率高和样带布设不受地形和环境限制的优势,但有人飞机的野生动物调查存在成本较高、噪音干扰野生动物和起降条件要求较为严格等缺点[11],而无人机遥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remote sensing,UAVRS)调查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可在云下飞行观测、灵活高效和对调查对象无干扰等优势,如Hodgson 等[12]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热带和极地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监测上;邵全琴等[13]利用固定翼无人机对玛多县内食草动物进行调查研究;Prosekov等[14]在俄罗斯萨拉伊尔自然保护区使用搭载热红外相机的无人机监测驼鹿。无人机在动植物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15-17],能够为野生动植物调查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

本研究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传感器生成调查样带,根据样带解译结果估算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驼鹿种群数量,结合保护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土地覆盖数据等,利用Arc-GIS软件统计分析驼鹿的生境选择,以期为野生动物保护及栖息地监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1°6′~51°40′ N,125°8′~125°50′ E)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生态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东南部(图1),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伊勒呼里山南麓,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年均气温-3 ℃,最高气温37.5 ℃,年均风速2.0 m/s。保护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北部高耸,南部平缓,海拔370~ 1 044 m,面积为2 283.24 km2,驼鹿分布核心区约为542.48 km2。保护区内植物61 科442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 种,兰科(Orchidaceae)植物 6种;野生动物309种,其中兽类49种、鸟类216种、两栖爬行类和鱼类4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18]。

图1 研究区位置及红外相机拍摄的驼鹿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moose photographed by infrared camera

2 研究方法

2.1 无人机航拍作业

2022年3月23日—4月1日,在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无人机对驼鹿开展调查。航拍作业选择在天气晴朗、低空和无云雾的适宜条件下进行,无人机飞行高度为300~380 m,影像空间分辨率为5~ 7 cm。采用系统分层抽样法布设样带,航拍共布设23 条调查样带,核心区布设17 条样带,金矿区域布设6 条样带。调查样带长4~11 km,宽1.2~2.0 km,样带总长为187 km。由于受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自然条件的限制,综合考虑无人机起降位置、搭载设备车辆的可达性和无人机作业能力等因素,无人机飞行作业主要沿河流沿线开展。

调查样带设计依据2011 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http://www.forestry.gov.cn/sites/main/main/gov/content.jsp?TID=1817),综合考虑地形、土地覆盖数据、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及保护区内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驼鹿点位(图1)等因素,将驼鹿已知出现点位作为重点调查区域,选用垂起固定翼无人机作为数据获取平台,该机翼展2.2 m,有效荷载3.0 kg,续航时间1.5 h。

2.2 无人机影像拼接及解译

将无人机影像进行正射纠正、拼接和匀色等影像数据处理,得到样带的数字正射影像(图2),拼接完成的有效面积为206.9 km2。

图2 样带拼接结果Fig.2 Sample tape splicing results

在建立驼鹿解译标志库的基础上,使用目视解译方式识别和统计驼鹿种群个体,估计种群数量。在目视解译中,按照遥感解译的色调、颜色、纹理和阴影等要素特征,结合驼鹿活动规律和习性,建立驼鹿影像解译标志(表1)。

表1 春季驼鹿及易混淆的地物识别特征Tab.1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 moose and other confusing features

根据解译结果,发现驼鹿多单独活动,偶尔聚集呈小群(多数群体为2~7 只),常见单独、2 或3 只活动个体。驼鹿主体呈棕褐色、灰色等保护色,与枯树桩及土墩颜色较接近。群体较分散。

2.3 驼鹿数量估算

根据样带调查结果,采用直接估算法估算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驼鹿的种群数量,估算方法为:

式中:为调查区域内驼鹿平均密度,zi为无人机调查样带面积,yi为无人机调查样带中驼鹿数量;为驼鹿分布密度的置信区间(置信概率取80%,自由度为n-1),t为分布表中的值,SD为标准差;N为调查区域内驼鹿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A为调查区域的总面积;P为调查精度。

2.4 栖息地生态因子

选取地形因子、植被因子、水源和道路分析驼鹿的栖息地选择性。生态因子数据来源:30 m 分辨率DEM 数据来源于ASTER GDEM;坡度根据DEM 数 据提取;植被类型根据1∶100 万中国植被图提取,1∶100 万中国植被图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http://westdc.westgis.ac.cn);土地覆盖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服务网站(http://www.globeland30.org);中国多年度地市行政区划边界数据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19]。

3 结果

3.1 样带调查结果

利用2022 年春季获取的17 818 张无人机航拍影像统计驼鹿的种群数量。如图3 所示,在保护区核心区布设17 条无人机样带(样带1~14 和21~23),在金矿区域布设6条无人机样带(样带15~20),种群密度为0.354只/km2,其中,样带18内发现驼鹿数量最多(6只),占总数的16.7%,种群密度为0.462只/km2;样带17 内发现驼鹿4 只,该架次的驼鹿种群密度最大,为0.620 只/km2;样带2、4、5、12、13、19、21、22 和23中未发现驼鹿。

图3 驼鹿调查点位分布Fig.3 Moose distribution sites

3.2 驼鹿种群数量

共布设23 条无人机样带,样带长4~11 km,宽1.2~2.0 km。根据无人机样带调查结果,置信概 率选取80%,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研究区面积为 2 283.24 km2,共发现驼鹿36 只,驼鹿种群密度为(0.174±0.038)只/km2,种群数量为310~484 只,调查精度P=78.11%。

3.3 驼鹿分布规律

按照上述估算方法对生态因子的区间进行分类,计算栅格数据提取驼鹿点位的生态因子(图4),驼鹿分布点位叠加栖息地环境因素栅格数据分析得到驼鹿空间分布。

图4 驼鹿分布点位的生态因子分析Fig.4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actors of the moose distribution sites

利用选择指数计算得出样带内驼鹿对生态因子的选择倾向,将地形因子和植被因子按等级区间统计驼鹿的选择偏好指数(表2),结果表明:根据地形因子分析,春季驼鹿偏好选择在海拔400~500 m 的区域内活动,该区间内驼鹿的数量占总数的77.8%,海拔超过600 m 区域没有驼鹿分布;在坡度0°~6°区域,驼鹿数量占总数的86.1%,在坡度>6°~9°区域驼鹿数量占总数的8.3%。根据植被因子分析,驼鹿对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偏好,占总数的72.2%,在寒温带和温带山地针叶林内有少量驼鹿分布,占总数的19.5%。对于水源地和公路,驼鹿偏好选择距水源1~3 km、距公路超过5 km的区域。

表2 驼鹿春季生境选择中生态因子的分布频次Tab.2 Frequency of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factors in spr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moose

4 讨论

无人机遥感是利用先进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通信技术、POS定位定姿技术、GPS 差分定位技术和遥感应用技术,具有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快速获取国土、资源、环境和事件等空间遥感信息的优势,并能实时处理、建模和分析的先进新兴航空遥感技术解决方案[20]。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对中大型动物的监测中,具有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抵抗能力更强,不易受气候、天气和地面植被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等特点,从而能有效实现全天候监测。但该技术也存在不足,如热红外成像、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与可见光传感器的图幅不一致,缺乏准确的栖息地动植物分布、植被生长信息及地形地貌数据,不能充分为野生动物的分布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解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驼鹿的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采用无人机遥感调查代替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提高了调查效率。本次航拍时间为 3—4月,大兴安岭地区地表大部分区域被雪覆盖,有少量土堆、木桩等地物在可见光影像中易与驼鹿混淆,后期可考虑搭载热红外相机同步获取可见光和热红外影像,作为影像解译的辅助手段,提升驼鹿辨识准确率。此外,本次调查受新冠疫情等影响,未同步开展地面调查,后期将考虑增加地面与无人机同步调查,相互验证提升结果的可靠性。

本调查结果表明,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驼鹿的种群密度为(0.174±0.038)只/km2,种群数量为310~484 只。金矿区域(样带15~20)发现17 只驼鹿,种群密度为0.354 只/km2,种群密度远高于整个保护区的驼鹿平均种群密度,表明驼鹿在金矿附近活动较为频繁。由于受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自然条件的限制,综合考虑无人机起降位置、搭载设备车辆的可达性和无人机的作业能力等因素,样带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及东部金矿区域。由于样带的不均匀分布,无法确定其他未抽样区域的驼鹿种群密度,导致估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识别动物的识别精度较高,但解译时间较长,未来可扩大调查区域面积以获取足够的驼鹿样本,利用目标检测算法等深度学习方法自动识别及提取动物个体样本,以提高解译工作的效率。

5 结论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遥感调查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的方法,进而分析野生动物对相关生态因子的选择,提供一种适用于大面积区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技术手段。本研究利用2022 年春季开展的无人机航拍调查结果,估算了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驼鹿的空间分布和生境选择偏好,23 个调查样带中,样带18 发现的驼鹿数量最多,占所有样带发现驼鹿总数的16.7%,该样带内驼鹿的种群密度为0.462 只/km2,样带1、3、6、7、8、9、10、11、14、15、16、17、18 和20 中存在驼鹿分布(图3)。在无人机调查样带中共发现36 只驼鹿,驼鹿的种群密度为(0.174±0.038)只/km2。通过直接估算法计算出保护区内驼鹿的种群数量为310~484只。

猜你喜欢

驼鹿样带自然保护区
驼 鹿
驼 鹿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鄂温克的驼鹿
鄂温克的驼鹿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植物多样性的区域差异
青藏工程走廊沿线不同植被类型带土壤典型理化特征
内蒙古草原常见植物叶片δ13C和δ15N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