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溪商埠文化及其特质

2023-08-16周麟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兰溪

摘 要:浙江省兰溪市处于三江汇合之处,有众多码头,其城市文化内涵丰富,包括但不限于码头文化、兰花文化与蚕文化,体现了多种文化的汇合交融。从本质来看,兰溪的城市文化可整体被称为商埠文化,具有开放性、市井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质。

关键词:兰溪;商埠文化;码头文化

兰溪,浙江省由金华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兰溪所属金华市,建制久远,夏商时金华地属百越,各有种姓,春秋时属越国,战国后期越国为楚国所灭,遂属楚国。秦属会稽郡(绍兴)乌伤县(治所在今义乌境内),因此兰溪城市源流里便拥有着一部分的乌伤文化。“兰为国香,溪为诗源。”如其地名,在当地人心中难以消散的就是江水两旁一路暗香残留的兰花,所以人们会习惯性地将兰花文化定义为其城市文化。这样的说法虽有一定依据,不过深究起来,兰溪河道众多,汇聚了各地方的商旅,铸造了诚信侠义的码头文化,更进一步塑造了商埠文化。因此,更准确地说,兰溪的城市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内陆商埠文化。

一、兰溪及其商埠文化概述

兰溪有赖于浙中地区和三江水运优势,地处衢江、金华江和兰江的汇合处,水路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誉。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此时期,兰溪为通闽广之要道、浙中交通要道、金衢盆地的经济中心。商埠,即与外国通商的城市,另指商业发达的城市,其以船埠为基础,结构比较复杂,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工业、文娱、交通等。基于商埠形成的商埠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码头文化。旧时,兰溪当地沿江皆有船只停泊,其中较大的码头有驿前码头、南门码头、水门码头、西门码头、柳家码头、朱家码头、张家码头、王家码头等。《大中华·地理》载:“金衢严为浙江上游,合三源而为一,故兰溪扼商途之总汇……今日金衢民船皆以兰溪为中心,每至必将停泊,上下其货云。”《兰溪市志》记载,1949年后扩建王家码头(在兰江路周王庙巷口)为客运码头,省、市(县)航运公司各班客船皆在此停泊,同时,南门码头与下卡码头被改建为货运码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兰江上的传统帆影早已不见,但浙江省着力打造兰江港这一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其拥有现代化500吨级码头作业区众多,规划分布市区、女埠、洲上和婺江边方下店。

在过去,为了适应航船停泊、上下卸货,兰溪当局和商人在当地建有靠岸河埠相适应。河埠,兰溪人通称码头,是水岸泊舟之处。这样的码头遍布兰溪,并逐渐形成了码头文化。提及码头,人们印象中便是工人上下装卸货物、边喊着响亮的码头号子边进行体力劳动的场面,以及码头工人们扎堆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场面,带有平民性、俚俗性和朴素性。同时,在封建社会时期,一方码头据一方势力,码头工人冲突乃至流血的事件时有发生。据记载,曾有码头工人双方互告县衙门,当时的知县苏锦霞多次为他们谈判调停,但是都没有解决问题。后来,在兰溪经商的大亨宿老发挥聪明才智,早于西方运用股份制形式对码头进行管理。但是,码头文化绝不局限于上述的狭义理解,其应该与商埠文化联系起来。

在古代,兰溪曾有过“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的响亮名声,其是“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是当时水运的交通重镇,是南方各省贡赋的转运点,也是连接沪、杭的水运交通中枢。到了近代,商埠大开,中西货物相互运输,使得兰溪区域内实现了多方文化的融合。因此,在商埠的影响下,兰溪的城市文化——商埠文化是一种多元交融的文化。古时候,兰溪驿道、驿铺众多,《浙江通志》载:“凡江湘闽广,车徒之辐辏,食货之转输,胥由郡以达省会,而兰溪其要冲也。”兰溪虽然多码头,但又不限于码头,其还有很多的商铺。南宋至清朝时期,兰溪被誉为“钱塘第一商埠”,曾有三十六码头、二十会馆,是当时钱塘江上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最繁华的商埠。关于兰溪当时的繁荣,明代东阳人李能茂登横山诗句有:“绕有千樯下海潮。”后来,寺僧加以发挥,书写横山殿大门联:“日有千舟竞发,夜对万户明灯。”1912年,英国作家罗安逸曾经坐船来到兰溪,后在其游记《中国:机遇和变革》中就对百年前的兰溪进行了一番描述。书中记载,那时的兰溪江边码头商铺众多,路上行人川流不息,货船运输早晚不停,江边花舫、城弄茶肆,一片繁华景象。兰溪作为一个商埠城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成为别国商品进入浙、闽、赣等地的集散地,而这些国内外商品间的流通也带来了各自国家或者地区的新文化,使得兰溪文化日渐多元化。

二、兰溪商埠文化的特质

兰溪商埠文化是在天然的三江交汇的地域背景和从古到今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兰溪之所以能形成商埠文化,大致得益于三方面要素。其一,优越的地域条件。南宋时,兰溪便以“三江之汇”的水路为纽带,形成跨地域的金衢盆地经济贸易区,不少地区源源不断地把粮食、木材、毛竹、桐油、桕油、茶叶、药材以及日常所需的盐、糖、绸布等交由兰溪的商业行店购销、储运。其二,独特的行政资源。早在唐代,宰相舒元舆乘船“自桐庐如兰溪”考察时就赞叹“天下大计,仰给东南”,给予了兰溪很高评价。宋代,兰溪设有官办造船场,一直延续到元代,历200年之久,并設有兰皋马站、兰皋驿,以适应兰溪商埠航运和水陆递运的需求。另外,官方设有专为宫廷备办所需物品的御设机构“釆造务”,以兰溪知县为“提举事务”,此举为兰溪商埠经济跨县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良好的人文环境。兰溪的经济发展,大体上总和移民联系在一起。兰溪是个移民城市,在早期迁入的大姓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兰溪商埠奠定了厚实的人文与伦理基础,使得由此形成的兰溪商埠文化有开放性、市井性、创新性、发展性四个特质。

(一)开放性

兰溪从唐咸亨五年(674年)建县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历来为商埠古城,因水而兴,因水而衰,几经起落,风雨沧桑。唐宋时期,该地盛产粮棉,宋徽宗誉之为“天下江南”。自南宋迁都杭州后,钱塘水运得到了快速发展,得天独厚的三江优势让兰溪一跃成为“钱塘第一商埠”,其开放性、外向性特点与其他城市相比尤为突出。兰溪文化富有江河交汇、河网纵横的浙中西地区的水性特质。兰溪因兰江而兴,它的文化源头也在水,但兰溪的文化又与靠海的如完全以外商贸易为主的广州和滨海的上海海派城市文化不同,兰溪文化是一种内陆型的开放性商埠文化,既根植于自身以小农经济为中心的基础,又勇于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外开放,去吸收优秀的外在地域的经济文明,在自身优越的地域条件之上,继续向外开放自我。作为一个商埠城市,兰溪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尤其南宋迁都临安以后,从外来城市迁居兰溪的人更多,有些是为躲避战乱,有的是来此隐逸于山水,有的则是因为经商后来此定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到兰溪谋生存,随着兰溪商埠经济的发展,移民中有着其他省市地区人口所形成的工商群落,例如徽商,这些商帮的移民带来了自己家乡的文化,使得兰溪文化从单一的地域文化逐渐演变成一种开放的、融合的商埠城市文化。

(二)市井性

市井性在兰溪文化中的体现最为明显。兰溪以商而兴,商业文化是主流,这种文化以诚信观念为基础。旧时,据统计,兰溪曾拥有工商业1 739家,各地商会会馆20多家,是浙中西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每天来往船只不断。物流带来人流,人流带来资金流,所以兰溪的商埠文化具有市井性或者世俗性特点,其基础不在于权,而在于金钱。这样的表现不仅在近代流行,而且在现代,兰溪也存在这样的文化倾向。兰溪人民需要的是及时享乐和盈利,所以在旧时最多时茶店有159家,这还不包括那些茭白船的。“行商”是只有跑出去才来钱,而兰溪人坐在家里就能赚钱,称为“坐商”。这种优越的环境、安逸的生活使兰溪人形成了一种优雅从容的气质,但同时也“宠”坏了一代又一代的兰溪人,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赚现成钱的商业习惯。普通百姓的乐趣都是俚俗性的,在兰溪商埠街头,茶馆、酒馆、设场卖唱、街头杂耍、戏曲表演等民间活动,一起构成了繁荣的市井生活画卷。在商埠街道或者码头附近,都是缺乏文化的小商贩或者码头苦役工,还有一些流动人民,所以囿于自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喜好,他们对俚俗性的民间文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商埠文化的优势也使得兰溪人“居功自傲”,所以有“兰溪的噱头,义乌的拳头,东阳的刀头,永康的炉头”一说。兰溪人都是“吃讲师”,追求生活质量,穿着求时尚,吃饭讲环境,出门看风光。

(三)创新性

兰溪历宋、元、明、清等朝代,一直是跨县域、跨府域、跨省域的商品集散要地,商品贸易发达。对兰溪人民来说,商埠文化是长在骨子里、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是一种自然表现,所以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成就绚烂。但市场的未来不看短期存在,不比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走得更远,看谁永远在。回眸兰溪商史,徽商在兰溪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方念裕先生编撰的《浙江兰溪徽商人文志》所载,入籍兰溪的各行业徽商大多在12~16岁这个时间段就背井离乡出来打拼。徽商以其创新精神、诚信的品格和良好的文化修养,突破重农抑商的商业发展限制,最终成为明清时期满负盛名的商帮,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格局,而这种格局不仅在兰溪城厢如此,在游埠、永昌、诸葛、女埠、洲上等小集镇也是如此。而兰溪市食品发端最早,历史最久,产品中多质量上乘、颇负盛名者,如:宋代的瀔溪春酒,闻名京都,饮者称好;明代的金丝琥珀蜜棗,为嘉靖时贡品,蜚声国内;近代的章恒升三伏酱油,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清末开海禁,兰溪即有商品输出。往昔兰溪当时工业落后,只有火腿、蜜枣、桐油等土特产外销国外,这种无畏的开拓创新精神造就了徽商往昔的辉煌,更是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号召下,众多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精神动力。

(四)发展性

辉煌属于过去,未来属于奋斗。曾经的兰溪商埠辉煌繁荣,如今的兰溪也没有停滞不前、原地踏步,依然去“走”、去“跑”,弘扬了兰商包容自强、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的精神,再造产业优势,重振兰溪雄风。在兰溪,各乡镇、街道乃至各个利益团体都开始走出自我,走出地域局限,实现抱团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框架下制定了各自的规划纲要,并付诸实践。兰溪也是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兰溪古建的体量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单体上,都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兰溪坚持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将其作为延续彰显兰溪商埠文化的魅力特色所在,对商埠文化中的一些老字号、传统手工业、非遗项目等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兰溪商埠文化不断进步、发展,现代的教育、文化、科技文化不断注入其中,使其不断发育,成就了新的浪潮,带来了兰溪商埠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三、兰溪商埠文化的衍生文化

兰溪商埠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在这深厚的商埠文化下,同样衍生出了悠久的饮食文化——早茶文化。提及早茶文化,具有典型性的便是广州早茶,但其实兰溪的早茶文化早于广州。早茶文化是兰溪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亦是兰溪商埠文化涵养出来的特色产物,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嬗变展现出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往日的兰溪商铺众多,行人穿梭不断,货船运输早晚不停,码头边的早茶就成了往来商贾起早贪黑的内心抚慰。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茶是清晨的起床号角。早茶文化因码头水运而兴,众多早茶点心记录下昔日时光的味道,透露出醇厚的人文情怀。八方商贾的来来往往,促使各地美食文化在此交融,进而创造出了兰溪惊人的美食数量和独树一帜的味道。据《兰溪市志》记载,兰溪的小吃种类在最顶峰时可达300多种,例如鸡子馃、豆腐汤圆、牛肉面、游埠酥饼等。兰溪的早茶文化体现出的随历史传承的生活观,是市民自身心理、生活方式、观念等相互浸透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民俗文化、饮食习惯的差异,兰溪人在长久的商埠码头生活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模式,同样展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兰溪人自由支配早晨的时间,从自身的饮食偏好出发去安排具有民俗特色的早茶活动,在这一层面上就可以将这种活动称为兰溪商埠文化衍生的另一种城市文化。

兰溪这座商埠城市,是一个古朴而又兼具市井性的地方,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独特的世俗人情,其城市文化亦流露出闲适与悠然的隐逸状态,融历史与地方风俗于一身。通过对兰溪商埠文化的追溯、梳理,我们可以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中兰溪的商埠文化发展缓慢虽然有其必然性,但同样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控制与延缓,而不应推波助澜,任其衰退。

参考文献:

[1]兰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溪市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贾金生.兰溪交通志[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3]陈星.论中小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兰溪古城为例[J].中国名城,2010(3):47-53.

[4]马昭.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兰溪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周麟琎,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兰溪
千古木兰溪一座生态城
畅游“水乡古镇”
标杆兰溪
木兰溪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范本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二十年治水迎蜕变莆田木兰溪的“前世今生”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最美母亲河
山中岁月已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