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下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研究
2023-08-16赵幸辉
摘 要:从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出发,对不同公共空间的时代设计内涵展开研究,探讨数字智能技术引导空间交互的新趋势,充分强调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下公共空间设计对于互动学习的重要补充作用。同时,明确交互设计在未来公共空间中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数字智能技术在营造公共空间沉浸感体验方面的优势和所需的具体方法,从而为公共空间的提升和改造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数字智能技术;交互设计;公共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数字智能技术应用下红色展陈空间的设计研究”(2022SJYB1373)、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项目、江苏精品社科课题“老城区口袋公园的空间活力营造研究”(22SYC-003)、校青年骨干项目 (CFRC2019001)阶段性成果。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文明的传承和技术的创新。“十四五”规划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文化展现载体,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公共空间展示手法的智能化运用,以此带来新时代下互动体验多元的公共空间创新设计。对于数字智能技术的研究,可为空间的设计手法创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结合当下数字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研究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如何与时俱进具有重要价值。
一、概念界定
(一)交互
《后汉书·左雄传》里有:“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其中,“交互”表交替、更替。交互若是在计算机应用的语境中,则指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实现双方互动。交互的过程往往涉及信息的接收、传播,从而使信息与参与者、计算机等之间产生行为上的影响。空间的交互,则主要通过设计手段,以恰当的技术,结合舒适的设计造型,有效适应新时代下受众的多重需求。
(二)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新的设计类型,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标。Jon Kolko在《交互设计沉思录》一书中称,交互设计“是指在人与产品、服务与系统之间创建的一系列对话”。早期,该设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户界面、软件等方面,后逐渐应用于展陈设计中,主要通过输出硬件,如体感器、扬声器、机械音响装置、力反馈装置等,形成多样的感官输入,实现人、机器、空间的交互,增强用户对环境的感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不同的是,现代交互设计是基于用户复杂的体验感,利用数字化组件呈现空间的多元效果,归纳和反思设计效果呈现的价值,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取得美学与科技之间的平衡,体现设计在数字智能时代实用性的一面。
(三)公共空间
大体来说,公共空间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共同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其中,室外部分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場地、公园等,室内部分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图书馆、商业场所、办公空间、餐饮娱乐场所、酒店民宿等。本文所说的公共空间主要指以商业场所为限定条件,任何人均可进入的商业空间公共区域。
二、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下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的
具体内容
(一)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的技术特征
交互技术属于数字智能技术的一种,结合艺术表现之后可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基本包含艺术与数字两个范畴。技术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熟悉的世界,从而产生革新世界的想法,同时又因技术的革新,充满艺术性的新理念得以实现。在数字时代,交互设计的应用对传统艺术具有技术性改革的可能,也使得技术越来越艺术化,艺术越来越科技化,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数字智能技术进化为数字艺术,更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为人们带来极具时代特色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具有艺术性、技术性、互动性和虚拟性四个特点。其中,技术性是艺术创作在当下主要的创新突破口。早先,交互设计注重产品与人关系的优化,注重满足用户的使用期望,关注用户的体验,后来这一理念延扩到空间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人与空间中各种设备的互动之中。创作者在技术及平台的支持下,可以有更大胆的艺术表现形式,交互设计可使受众从静态、近距离的观看模式发展成实时互动、直接参与,确实能让受众和设计者就艺术表现理念达成共识性认知。
要想开展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首先需要了解技术生成的方式(图1)。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需要对数字智能技术进行精心筛选和合理运用,结合空间互动类型,明确交互设计中的主要要素,主要是使用者、媒介和其他涉及要素。交互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其技术部分主要体现在媒介上。交互设计可以将图形、图像等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其中,首先进行数据转换,形成数据表格,而后利用可视化结构进行视图转换并应用于用户界面,最终形成用户可视并理解的图形图像。
(二)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的表达方式
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是利用设计思维向受众展示特定形态的物体或者事件,具有非常明确的边界意识。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展示效果上易于“模糊展品与受众及各种既定事物之间的边界”,可使身在其中的受众自由地感受和理解。同时,空间由传统的物理性转向多维性和虚拟性,信息传达的方式和内容表现效果也更加多元。模糊边界的表达方式有利于设计者研究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来掌握和引导受众的审美。
例如:一般来说,公共空间包括顶、地、墙组成的六大界面,其中,地面与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人与空间最直接接触的是地面。因此,可将数字智能技术应用于公共空间中的地面,发挥地面独有的界面优势,同时借助红外感应系统、互动采集系统、雷达交互系统、投影设备、远程控制技术等,使地面可以随着受众的脚步产生相应的虚幻互动场景。其内容丰富多样,可确保受众通过身体动作与图像进行互动,互动的效果可根据地面的面积及形状进行定制,易于搭建和表现。
(三)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的影响行为
从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关注点来看,传统公共空间设计以物为主,而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转变为以人为主。斯科特·贝德伯里(Scott Bedbury)在其著作《新品牌世界》(A New Brand World)一书中提到,相关性、简单性、人性,而非科技,能使品牌与众不同。由此观点可以看出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人,设计效果则是通过数字智能技术完成和实现艺术表现的最终形式。
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可在空间中展示数字智能技术的科技美、时空交换的无界感、多维传播的技艺融合,同时公共空间的功能也由单一发展到更加开放和多元。当下,借助全息互动投影、多点触摸互动墙面、5D动感等技术,可实现人与机器、界面的对话,实现信息交换及演示,使得公共空间设计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当然,技术的助力也赋予了公共空间更多的體验价值,设计师可借助技术落实想象力丰富、未知多样的空间设计理念,通过技术创造相对真实的体验。技术支持下,体验者能够获得从未有过的体验感,同时将受众的交互体验诉求推到极致,高效体现出建筑师费兰克·奥本海姆(Frank Oppenheimer)“好玩,值得体验”的理念。
交互设计关注体验,体验具有框架,框架成为评价互动效果的重要标准,同时可以让设计者和受众在框架或者评判系统里具有灵活变动的可能。而设计人员需要更多关注构建的体验空间是否可以适应大多数参与者,产生行为引导,起到影响行为的作用。数字智能技术可让受众与空间之间产生连接感,这种关系在空间交互中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参与关系。公共空间交互设计要想再次或者长期吸引客户,那么就需要给参与者留下正面、积极、让人觉得值得的体验感,有效方法是从生活中寻找情感体验,从而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基于这一点从而实现有效互动的效果。以苹果公司零售空间的设计为例,其注重将空间打造成可让用户亲身体验的空间,注重人在空间中的互动,削弱商店的商业性特点,目的是通过店内良好的空间体验带动产品销售。在这里,空间交互体验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为值得,所以尝试,从而产生行为上的趋向性。
三、数字智能技术赋能的互动装置促进空间交互体验的案例分析
2013年,大型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雨屋》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亮相。该装置由水、注塑贴砖、电磁调节阀、定制软件、3D追踪摄像头、钢梁、水处理系统、格栅地板组成,利用隐藏在房间里的无数3D追踪摄像头实时监控游客的运用情况,并将其上传到控制系统,使空间雨水避开游客,确保在空间内不管人走到哪里都不会被淋湿,形成雨“躲着”人的视觉效果。自2013年《雨屋》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互动装置,且逐渐形成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进行展演,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参与。从这一市场效果来看,互动性强的空间交互设计具有很好的市场容纳性。
加拿大Thibaut sld工作室设计了一面可以与人互动的墙,名为“HEXI responsive wall”,其由60个单元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可单独活动,且所有模块在检测到人的行为后会与之产生联动反应,当有人进入或者有动作产生时可形成互动效果,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若将这种可实现交互的墙体装置应用在公共空间中,则可以很好地营造氛围,帮人们找到认知事物的新方式。
上述两个借助数字智能技术的装置运用到空间中后,空间的设计效果得到提升,空间的体验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拓展。未来,空间的设计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会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四、未来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的要点
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这些设计,可以让参与者关注眼前的情景,并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是当代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当人们面对早已熟悉的照片、文字,转变其体验方式,能够使其更好、更深入地解读设计作品,这也是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未来,公共空间交互设计需要的是科技的、多元的、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形式,以适应不断提升的参与者的审美需求。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未来的公共空间设计而言,判断一个空间设计的创新实践是否成功,应该是依据实际运用中的空间状态,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互动频率和体验感,这就给未来的公共空间交互设计提出了要求:第一,要关注人在与空间互动的过程中,所需的操作是否简单,互动界面的识别度和使用度是否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第二,要思考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否可以给公共空间的造型和功能设计带来创新,参与者的感官感受是否可以更加丰富。
五、结语
机器与人类智慧动态共生的交互,以及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在空间中的应用,促使空间参与者的体验形式产生质的变化,由设计者的单向输出转变成空间创作与艺术信息传递的双向交流,可有效帮助公共空间设计焕发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设计与科技的创新合作,促使设计水平和技术能力持续提升,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空间设计工作者而言,应该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融合技术和艺术,为公共空间设计的智能交互形式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空间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KOLKO J.交互设计沉思录[M].方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3]成章恒,郑文静.“互联网+”背景下沉浸式体验在科普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82-83.
[4]李港丽.交互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探析:以TEAMLAB BORDERLESS数字艺术博物馆为例[J].设计,2021(19):120-122.
[5]刘军,田国会,李荣宽,等.智能空间下基于手势识别的人机交互[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4-17,53.
[6]孙旭瑶.人工智能对现代展馆视觉设计应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7]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8]李慧.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9]滕洋.数字化时代的场馆学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10]赵幸辉.“互联网+”智能化商业空间的使用意向因素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21(4):73-76.
[11]李林.弗兰克·奥本海姆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研究理论与实践[J].东南文化,2014(5):110-115.
作者简介:
赵幸辉,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空间理论与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