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过“轻量感生活”的人,到底慌不慌?
2023-08-16
2023年,人们逐渐从不可抗的外部条件中解放出来,重新投入到自由、狂欢、可控的生活中去。根据“谷歌趋势”的数据统计,用户对“轻量感生活”(chill style)的搜索大幅上升,渴望过一种自由自在、逃离束缚的生活。
从“鸡血”到“躺平”,再到如今的“chill一下”,每年的流行语都像是给生活订上的一个标签,当下,“chill”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状态,逐渐被赋予各式各样的理解。有人说,chill是“陶渊明式”的怡然自得;也有人说,chill是弱者摆烂的借口,天天过“轻量感生活”不慌吗?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轻量感生活”呢?我们和许多小伙伴聊了聊,听听他们的故事和观点,你或许会对“轻量感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何为轻量感生活?你怎么看待它?
思贝(女,28岁,外企销售)
轻量感生活不是蓬头垢面,不是邋里邋遢,它的精髓就是用看似慵懒的状态表达个性和主张。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我俩在不同城市上班,但每个春节我们回家都会约一次,她的工作比我难百倍,但她好像永远都是放松的状态,可以花枝招展盛装赴约,也可以毛衣仔裤伴我左右,她总说人要chill一点。我本来觉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干着一份超压力的工作,即便每天精致穿搭,生活也并没有太多改变,后来才意识到,很多身外事其实对自己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为了工作上的事愁得睡不着),轻量一点过会更快乐,而且更能知道如何成为自己。
Kinrin(女,29岁,健身教练)
我从来不屑“轻量感”,因为强者追求内啡肽,只有弱者才追求多巴胺,它在我看来就是弱者的自我和解,这是个伪概念!那些天天喊“chill”的人明明就是懒,还非要给自己个好听的说法,不仅如此,还要给别人洗脑去接受他们的懒惰!他们看似放松到爆炸,其实心慌已经乱如麻了!
吱吱(男,19岁,大二在读)
今年送妹妹去高考时,去年自己考试的一点一滴都涌上心头。因为一个非常大的失误,我错失了心仪的学校和梦想的专业,我崩溃了,暑假两个月,我颓废了两个月。后来在现在的大学里学习和生活,拿到了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学金,还成为一个社团的创始人,我觉得一切好像没那么糟,突然领悟到,其实生活没有必要崩得那么紧。所以今年我给妹妹传递的也是这样的心态,没关系的,放松一点,我们允许一切发生,允许自己偶尔出错,也允许自己偶尔摆烂,不紧不慢,学会给生活留白,也许得到的会更多。
你是否愿意过轻量感生活?
小熊(女,23岁,时尚博主)
非常愿意,我觉得我本身就是一个很“chill”的人。我从小身高比例好,所以大学选了模特专业,但我去参加模特大赛时,三个评委只有一人给了我通过。我挺沮丧的,但没有太过纠结,而是转身成了一名时尚穿搭博主。虽然起步挺难的,身边的朋友同学也一直强调“当网红,四年模特就白学了”,但我觉得无所谓,也没有人规定必须学什么专业就要从事什么行业,我并不执着于“当模特才有意义”,那种一直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框里的人生,太窒息。随心随性,多尝试各种生活挺好,我不会把自己限定在“博主”的这个框里,也许我会在某一天停更,然后去留学,躺在校园的草坪上,继续感受属于自己的轻量感生活。
雨雯(女,24岁,医学研二)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规划,有的人觉得狂拼的人生才有劲,有的人觉得轻量感生活更适合自己。我也曾想悠闲到底,没想到却以失败告终。当年考研上岸之后,正开心地在家度最快乐的研一暑假,却得知同组同学提前去学校开始搞实验,我蒙了,在享受暑假和返校之间不断徘徊,去学校,又舍不得这最后一个暑假;待在家里,又时时刻刻想着其他人的学习进度……就这样纠结地度过了整个暑假。正式开学时,全组四个人,只有我文献没看、实验不熟、没有课题方向,我非常后悔,只放松了那么一小下,就要用研究生三年来追进度,不然延毕真不是开玩笑的。
莱德(男,40岁,金融主管)
在我看来,敢过轻量感生活的就两种人:一种是家庭条件好的,一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家庭条件好的,即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chill”,也丝毫不影响他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属实是“破罐子破摔”的代表,只能用“无所谓”遮掩“一事无成”。所以,真正的事实是:当你拥有了一切,你才有资格真正地过轻量生活,否则,永远不要悠闲度日,也不要相信它能带来幸福。
你觉得轻量感生活有缓解你的焦虑吗?
宝珠(女,36岁,全职妈妈)
我不知道轻量感生活是不是能缓解焦虑,但我知道这个世界怎么样都不会让人满意,诚实认知自己的内心,放松生活,才是面对焦虑的一剂良方。我全职带娃三年,其间无数人对我说“全职没意义”,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意义,我从不强迫自己一天到晚“找意义”,“意义”这词,说到底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拔高,每个人潜意识都会思考当下做的事情是否值得,或许这才是焦虑的根源,而不是生活本身。
穆心(男,32岁,心理咨询师)
我不否认轻量感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一些人的焦虑,但生活中一切问题只要照搬某种生活方式就能解决,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我见过太多人因为太紧绷而焦虑,我也见过不少人因为“chill”到极致而焦虑。
有个咨询者一味追求轻量感,穿衣服得舒适随性,音乐选雷鬼或者蒸汽波,有条件必须得在大自然里,至少也得是好天气的公园里,否则就是不够“轻量”,她的嘴里永远挂着“先chill一下”,以至于我差点忘了她是来找我缓解焦虑的。“漫不经心”要随性,而不是照抄“轻量感公式”,否则,无疑是在制造另一种焦虑。
晓垚(女,25岁,文学研三)
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为了“chill”而“chill”的怪圈!我生活的城市,咖啡店数量很多,这里的每个人好像都不用工作,咖啡店里除了咖啡的香气,还涌动着各种小资达人。我跟一个线上好友——互相监督学习的搭子,经常约在咖啡店见面,她视“chill一下”为信条,学习都得看天气好不好,一旦觉得自己状态不“随性”,干什么都没劲。她这种所有事情都被赋予明确方向的轻量感生活,虽然表面上一派祥和,但仍然掩不住内心日渐剧烈的不安和焦躁,这种被勾画出来的“轻量感”仿佛时刻在提醒她,生活还是在原地踏步。
什么样的生活是你认为最好的状态?
珍珍(女,21岁,便利店店主)
平和。我之前家庭条件很优越,一度挥金如土,生活毫无压力,但家里突然发生变故,我的生活一落千丈,每天为了吃喝和房租发愁,不得不逼自己去努力赚钱,那段时间真的焦虑。后来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工作也有了起色,我才觉得不“躺平”也不“鸡血”,用平和的心态去度过每一天才是我生活的唯一解。希望每个人都能真的认可:就算无法拥有傲视群雄的能力,也总有属于自己的魅力。
Henry(男,33岁,网站编辑)
我其实觉得轻量感就挺好,但是我说的轻量感不是那种形式化的轻量感,而是真的打心底里在生活里保持冷静、享受放松、简单随性。不用非得攒着劲儿去等某个条件、某个时机达成才像“奖励”似的让自己去享受生活,当下,只要你想,就可以真真正正地过一个没有工作、没有焦虑的周末,最重要的是,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真心去生活。
“轻量感生活”结论:
其实无论选择内卷,还是过轻量感生活,都是人们心理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选择。大多数人的心理世界是处于平衡的、积极健康的状态,但也有一部分人陷入心理失衡,出现了比较极端的生活态度。
生活的不同状态总是交替出现,没有人永远地“chill”,也没有人永远地紧绷,每个人都是把这两种状态摆在天平上衡量,尝试着找出最微妙,也最能让自己接受的平衡点。那么过轻量感生活的人到底慌不慌?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并无终点,坦诚面对并接受心中的各种状态,才是我们找到最佳生活的路径。
多知道一点:让人跃跃欲试的“轻量感生活”
你可能没听过“chill”这个词,但你一定见识过它在时尚、生活领域产生的影响,也许你已经不知不觉体验过了呢!
穿得华丽花哨一点
“花里胡哨”如今有个更洋气的名字叫“多巴胺穿搭”。多巴胺是一种产生于人的大脑、能够让人感到积极与快乐的情绪激素,又被称为“快乐荷尔蒙”。有心理学家提出:对人类视觉影响最大的首要因素就是色彩,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带来活力与生机,在一些心理疗法中,明亮色彩的暗示是改善情绪的绝佳选择。
2023年,世界各地年轻人开始青睐亮色衣服,预计“多巴胺穿搭”会流行好几年,所以,不用去在乎旁人的着装建议,穿得自我、明亮一些,积极欣赏如阳光般明媚灿烂的自己吧!
去博物馆开“文化处方”
近些年,年轻人一窝蜂地去博物馆、文化景点甚至寺庙打卡,以“寻求心灵的平静”。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文化对精神疾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价值。
许多心理医生也会建议患者去博物馆、畫廊和其他文化场所参观,以帮助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比利时的布鲁格曼大学医院启动了一个为期六个月的试点项目,允许医生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开出免费前往合作的文化机构参观的处方。美国、希腊等国的文化机构也在推广类似活动,为普通人提供“文化处方”服务。所以,想要心灵轻盈,文化营养剂要经常服用哦!
感受神奇的旷野治愈力
“野趣”是近两年来出门约会的关键词。露营、烧烤、飞盘、放风筝、野外露天电影、围炉煮茶等,都是人们对“山系生活”的追求,是心灵融入旷野的渴望。
天幕下摆着的露营小桌上堆满了食物饮料,蓝牙音箱播放着悠扬小调,朋友们围坐在舒适温暖的帐篷里,亮着暖光的灯串从篷顶一路延伸到平整的草地,烤架上的肉串嗞嗞冒着油……在旷野和友人约会,似乎一切烦恼都能烟消云散。在草地,在风间,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另外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