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利用评估体系的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

2023-08-16陈欣郭琼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陈欣 郭琼雯

摘 要:城市古建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阵地之一,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其保护受到多方面挑战。以湖北省武汉市古建代表之一的古德寺为研究对象,依托田野调查及数据分析古德寺的保护现状及现存问题,构建一套可利用评估体系,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从多维度研究古德寺建筑遗产的内在价值,探寻一条适合古德寺建筑遗产保护的活化策略,以期对推进城市古建遗产保护有所助益。

关键词:古德寺;可利用评估体系;建筑遗产保护

一、古德寺现状与数据分析

(一)古德寺现状概述

据实地调研发现,古德寺内建筑保存相对完善,寺内景观、道路系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建筑分为以下部分:入口处的法物流通处及香火售卖点、图书馆及客堂、传统建筑风格的天王殿、兼具多种风格元素的主体近现代建筑圆通宝殿、新建建筑念佛堂,以及多元功能建筑体观音堂与延寿堂。寺内主要景观位于念佛堂周边的荷花池,其他植物种植于建筑四周。寺内有两个出入口:西侧的主出入口和南侧的山门入口。目前南侧入口处于关闭状态,无法通行。寺内公共空间主要位于天王殿及圆通宝殿前广场,主要用于香客请香及四面佛的祭拜。寺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有一处停放点,分别位于入口处客堂旁和南侧山门旁。古德寺周边目前用地划分:北侧居住片区,南侧学校和居住片区,东侧现为空置建筑。

(二)古德寺数据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参观者对古德寺建筑保护的认知,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观古德寺的香客及寺内常驻人员发放问卷,收回88份有效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汇总,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到:

第一,参观古德寺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主要是出于参观游玩的目的,对文化内涵的了解处在中等水平,但其感兴趣程度却低于了解程度。因此亟待深度挖掘古德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丰富活动渗入其中。第二,目前对古德寺建筑遗产的保护停留在媒体宣传层面,游客大多自发性参观,对历史、审美价值的关注更多,缺少对建筑本身价值的关注。因此应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普及来完善人们对古德寺建筑遗产保护的视角。第三,古德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对于古德寺建筑的拆除问题,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重点关注如何进行部分修缮和保护,较为符合建筑遗产保护的价值取向。因此,对寺内的空置建筑应采取合理利用的方式,并解决当下配套不完善的现状问题。第四,关于古德寺建筑遗产保护的价值评分,通过结果可见,相较于结构安全和环境状况,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古德寺保护与开发现存问题

(一)环境协调度低,布局未合理化

古德寺周边环境的破碎化特征较为明显,与周围环境缺少关联,导致参与度、协调度低。一般寺庙应形成独立幽静的环境氛围,但古德寺周边用地划分有教育、居住、商业等,而这些与寺庙的用地属性截然不同,风格迥异,环境难以协调。

在院落布局方面,中国传统佛教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主殿处在中心轴上,左右配殿或长廊,形成3~4个院落及数个外部庭院空间。古德寺虽因其历史变革关系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体系,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的佛教寺庙,其院落布局由于历史演变及重修等原因缺乏合理化,未形成中轴式布局和院落围合,相反,殿前以开放性广场空间布置,主殿堂位置靠南,不符合传统寺庙建筑坐北朝南的格局。

(二)建筑形态断裂,历史资源浪费

古德寺曾遭到严重破坏,其山门、四周墙体割裂,仅保存了两座主殿,之后被照相机厂占用,增设了建筑风格迥异的工业大楼等。古德寺几经毁坏,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古德寺经过多次修复,由于场地狭小及工匠水平限制,所修復的古德寺与原来相差甚远,其材料形式只是仿制,难以达到原有效果,其中殿内建筑风格也相差甚远。古德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多种原因导致这些历史文化很少从建筑及其周边配套中有效体现,使得参观拜访者大多无从得知古德寺的历史。

(三)空间活力不足,文化氛围淡化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目前古德寺只有一个西侧出入口,参观者的通行流线单一。大多数参观者主要是参佛+游览,也有部分参观者仅停留于建筑外观的欣赏,缺少对场所文化的体验,导致游客的游览流线单一且时间短暂,很难深入领略古德寺的内涵。古德寺目前所处位置封闭,交通可达性弱,从而导致香客大多去往其他寺庙。古德寺周边的商业活动也对其氛围营造产生极大影响,周边建筑的风格样式与寺内整体脱节,导致其文化气息由内而外逐渐淡化。

(四)景观空间缺失,配套设施不全

古德寺内景观空间极少,现有一处景观节点是处在念佛堂旁的荷花池,其他的景观空间均未形成,大多在建筑周围孤植,乔灌草的多层次植物空间搭配不足。加上古德寺大面积采用硬质铺装,从而缺少软质景观空间载体,难以形成利于交往活动及朝圣的公共活动空间。在古德寺内,缺少可供人们停留及休息的空间、设施,导致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参观者,这极大地影响了寺内整体风貌的展示。

(五)保护意识缺失,参观方式异化

对于古德寺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缺失,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与个体的自觉意识有关,同时也与政策宣传、社会倡导等息息相关。古德寺是历史遗留的重要财富,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对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逐渐削弱,取而代之是城市中林立的高楼。

古德寺如今文化功能逐渐弱化,参观者往往将其视为网红地标,甚至有部分穿着不得体的游客不遵守寺内规定,在寺前大肆拍摄。这些不妥的行为对其文化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充满历史文化的建筑遗产无疑是二次破坏。

三、古德寺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估体系

(一)古德寺建筑遗产可利用性指标体系

建筑遗产的评估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评估方法,它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影响建筑遗产价值的各个因素及程度,以此为建筑的活化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关于古德寺建筑可利用性评估体系的构建,集合了社会学与建筑学,从时间、空间两个层次将指标量化:时间层面是对建筑的历史及演变发展情况进行评估,空间层面则是对建筑的细部布局等内容进行评估。为达到还原建筑遗产原真性的目的,确立了古德寺可利用性评估体系,其准则层从建筑价值及建筑遗产两个方面入手。建筑价值的子准则层又划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4个部分。这也符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第3条指出的“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完善,形成4个价值层面,对古德寺进行更全面的评价,这种方式偏向于社会学的评价方法。建筑遗产的子准则层则包含5个层面:建筑结构、功能价值、环境状况、经济效益以及景观因素。这5个层面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具体,偏向于用建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评价。

(二)古德寺建筑遗产可利用性评估表

基于构建的古德寺评估体系框架,扩充其指标层,其中建筑遗产的指标层有10个内容,建筑价值的指标层有17个,共同构成了27个指标层,对古德寺做进一步评估。其中历史价值主要从建造时间及历史事件来评估,艺术价值则是从建筑的风格、特色、审美方面开展,文化价值主要评估其传承及情感因素,社会价值包含社会评价和影响两个方面;建筑结构则从梁、柱、门、窗、墙体等构建方面进行评估,功能价值包括分区、面积等,环境状况涵盖了交通、道路、人文等,经济效益从营收、公益、投资三方面着手,景观因素包含了观景、环境协调等内容。构建完一套完整的古德寺建筑遗产可利用性评估表后,还需要分门别类地对所有指标层划分等级,其等级分为4个,由小到大程度依次减弱,并根据现场的实地调研及问卷数据进行评估打分。从打分结果来看,古德寺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为突出,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影响相对较弱,这也与古德寺的后期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古德寺的建筑结构、功能价值、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可以达到一、二等级,但经济效益及景观因素只能到等級四。从这些结果可以了解古德寺的现状情况,也为后面提出对应的活化策略提供有力支撑。

四、古德寺建筑遗产可利用性活化策略

(一)环境协调融合

古德寺的环境协调融合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在于寺内空间环境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在于外部周围环境的延续性。古德寺内部的建筑风格迥异,甚至出现类似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因此对寺内的建筑应结合主体建筑的风格样式,修旧如旧,保持风格统一,例如建筑的外立面装饰、屋檐端处采用哥特式建筑的装饰、材料,进行整合,打破内部建筑的环境不协调性;外部在于古德寺周边的新建建筑高度、体量对其的压迫,高大的居民楼、工厂等,其风格更是迥异,尤其是原本为寺内划分的空置建筑,紧邻圆通宝殿南侧,原是照相机厂,多年荒废导致门窗破损,建筑表皮脱落。对于这种与主体建筑临近且影响到历史建筑遗产环境协调性的建筑,应合理改造利用,可作为僧人居住的寮房,解决空间紧缺问题,焕新面貌,融合环境,积极疏导空间,与寺内建筑、空间统一。

(二)布局合理规划

古德寺的院落布局规划不合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不符合中国传统佛教寺庙格局;二是寺内院落空间的利用不合理。由于我国佛教寺庙建筑都是按照中轴线形式分布,且形成3~4个院落围合。根据文献参阅,1934年的古德寺院落布局完全符合传统佛教寺庙院落布局,因此可以借鉴1934年的院落格局进行改造,复兴其由西至东的游线,将空间打造成半围合式的庭院,通过植物造景等方式,依托山门、构筑物等进行空间区划,吸取传统佛教寺庙的布局精华。另外,对寺内空间的不合理利用主要体现在殿前的大片广场,其不能赋予空间功能,因此针对这类空间可以通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使空间产生功能价值,以庭院的围合来减少大面积留白,赋予古德寺复兴、传承、发展的布局规划。

(三)文化氛围营造

对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分为两步走策略:首先,要增强内部氛围气息;其次,淡化外部商业氛围。作为佛教寺庙,教化属性本应居于首位,但古德寺自身演变及外部影响导致其文化氛围逐渐淡化。因此需增加文化元素,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让人们在内部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同时适当淡化空间神秘感,与游客产生互动,对于不规范的参观寺庙行为应当制止,强化氛围,产生情感链接,形成脱俗离尘的人文气氛,也要借助自媒体强化对古德寺的文化宣传。

(四)空间活力增加

目前院落空间功能单一,空间活力的增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丰富空间的功能及流线。由于目前空间流线组织呈现单一化,因此需通过激活、增加空间功能改善单一的游览流线,将其划分为朝圣观光展示区、僧人生活修学区、居士文化修学区。朝圣观光展示区主要是外来游客的游线范围,僧人生活修学区需要安静的氛围,居士文化修学区可以为游客和寺内僧人提供,这样便能形成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组织路径,在路径中分别增加相应功能。二是绿色人文空间的增设。古德寺内景观空间较为缺乏,因此加强景观空间营造极为重要。可以结合园林的形式进行景观规划,通过植物层次搭配营造观景空间,也可以将景观空间打造为参观者休息区,既体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又发挥空间的观赏价值。三是借助科技手段活化空间。通过VR全景漫游、数字化导览等科技设备,使参观者可以了解古德寺的历史演变,还能实现足不出户游览古德寺,加强对建筑遗产的传承。

五、结语

城市古建作为城市精神文化的阵地之一,能反映其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基于遗产可利用评估体系的方法对古德寺进行综合性评估,根据调研及评估的双重结果,挖掘古德寺现存问题,基于此提出整体性保护与适应性活化策略,从保护需求、利用要求和强度限制出发,遵守保护建筑原真性、可持续发展强化公共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策略上提出加强环境协调性、合理规划院落布局、加强文化空间氛围的营造、维修加固建筑等方法来增加空间活力,也为未来建筑遗产的活化保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绯绯.浅谈武汉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思考:以古德寺为例[J].青春岁月,2018(9):229.

[2]宋刚,杨昌鸣.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再研究[J].建筑学报,2013(增刊2):198-201.

[3]魏雷,王玏.城市寺庙园林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武汉市古德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1):50-54.

[4]张威,冯志敏,冯亚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探索:以武汉古德寺为例[J].华中建筑,2021(2):137-141.

[5]王筱婧.古德寺建筑装饰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陈欣,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艺术研究。

郭琼雯,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