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非遗平遥纱阁戏人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研究

2023-08-16韩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摘 要】平遥纱阁戏人是一种将扎活、泥塑等技艺融为一体的立体纸扎制作工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作为中国纸扎工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技艺最精的经典之作,纱阁戏人是研究古代纸扎造型工艺、晋剧文化传承、晋商戏剧民俗的重要例证。目前,纱阁戏人的保护传承发展迅速,但是危机重重。本研究基于文保实践和非遗文化发展的角度,通过史料考证、田野调查和实验检测等方法,深入分析国家非遺平遥纱阁戏人保护传承现状及问题,探索平遥纱阁戏人非遗活化利用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平遥纱阁戏人;保护传承;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J5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61—03

引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传统技艺占比40%,纸扎工艺是其中重要代表。平遥清虚观现藏28阁清代纱阁戏人,是我国传统纸扎中规格最高、数量最多、内容最完整、工艺最精美的艺术珍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一级文物。纱阁戏人以传统戏曲剧目为题材,在木阁内固定纸扎戏剧人物而成。由于戏人纸扎服饰平整自然,色彩绚丽,犹如纱衣一般,故取名纱阁戏人。

平遥纱阁戏人首创中国古代纸扎多媒材立体造型艺术,丰富了民间手工艺形式,形象佐证了山西地方戏曲发展历史,成为晋剧在晋商活跃的晋中地区繁荣演绎的缩影。

目前,纱阁戏人原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遭受各种病害侵扰,制作工艺几近失传。因此,研究纱阁戏人制作工艺精要,探索活化利用模式,对纱阁戏人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民间及晋商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的方式认识晋中戏剧文明,从而使纱阁戏人工艺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下去。

一、平遥纱阁戏人历史文化源流

山西素有戏曲故乡之称,蒲剧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晋中,迅速发展成为晋剧。清代,晋商繁荣,票号兴盛,平遥成为晋商票号的云集地,富商巨贾创办戏曲班社,培养名伶,晋剧兴盛成为民间风尚。

清朝中后期,平遥丧葬大肆攀比之风,纸扎技艺水平成熟,伴随晋商推波助澜的晋剧风行,清光绪年间,平遥城内远近闻名的纸扎店铺艺人许立廷受商家委托为市楼专门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每阁工价2000文,造型精美,气韵传神。每逢元宵节,纱阁戏人就在平遥古城市楼底层平台展出。

二、平遥纱阁戏人保护传承

(一)平遥纱阁戏人保存现状

据记载,平遥纱阁戏人制作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平遥县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原有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每剧三至四个戏曲人物。男戏人身高在50cm上下,女戏人身高在48cm左右。戏人固定于大小均等的黑色木质阁子内,每阁通高77cm,宽83cm,深达44cm。阁内均设置匾额、隔断、题壁。

现存28阁纱阁戏人88个戏曲人物中,56个人物衣袖、裤腿、披肩等纸质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残缺;3处装饰贴花脱落;5处颜料明显褪色;8处泥塑手指断裂或缺失;3处泥塑颜料层严重龟裂。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当,频繁裸露展示,受到大量灰尘污染,纸质部分老化严重,亟待有效保护。

经过几次除尘、简单加固、登记造册的低程度整理保护,1997年纱阁戏人在平遥清虚观正式展出。2011年平遥纱阁戏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至今,由有关部门组织,科研院所研究,传承人实施,对纱阁戏人进行了包括复制复原、编辑书籍、制作数字模型、多媒体宣传、文物修复等抢救性保护工作。其中,1999年起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纱阁戏人内容艺术类最为全面深入的保护。2013年至今山西博物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10阁纱阁戏人文物进行材质检测、实验分析、清洗除尘、脱酸加固等保护修复的研究并实施,是迄今为止纱阁戏人科技类最为系统的保护修复项目。

(二)平遥纱阁戏人工艺传承

平遥纱阁戏人集纸扎、雕塑、彩绘、书法、剪纸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其工序之复杂,用料之讲究,成为山西纸扎工艺的经典之作。

1.平遥纱阁戏人制作工艺

纱阁戏人的主要制作材料为纸、塑土、纺织物等。其中,戏人裹纸使用皮纸、竹纸、草纸等多种材料,泥塑用料为当地的胶泥。上色材料主要是矿物颜料。制作工具以各种手工刀、剪、毛笔等为主。

平遥纱阁戏人的主要制作工艺流程分为扎制人形骨架—泥塑头、手和靴—戏人裹纸—装饰戏人四大步骤。首先根据戏人尺寸和姿态用高粱秆制作好骨架,随后用当地的黄胶泥和以草纸,反复摔打至熟泥后入模具制成头,再用泥直接捏制手和靴,然后用柔软且不易破损的纸裹出戏人基本形态,后在外面裹以各种加工色纸作为衣装,最后给戏人画脸谱、贴头饰、戴服饰。

2.平遥纱阁戏人传承脉络

平遥纱阁戏人技艺传承具有百年历史,大体分为三条脉络流传,既各有千秋,又相互交融。

(1)许创雷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许立廷首创36阁平遥纱阁戏人,做工精美,形式独特。许立廷出生于纸扎世家,清光绪年间在平遥县城内经营纸扎店铺“六合斋”。其自幼展现艺术天赋,儿时绘制“凤穿牡丹”等六景图,名震平遥城。他在纸扎技艺中融入油漆彩绘、古建彩画、花灯制作等工艺,为纱阁戏人的传承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雷天寿师从于许立廷,自幼学习纸扎技艺,参与制作纱阁戏人,成为第二代传承人和平遥纸扎店铺“余庆堂”掌柜。其子雷显元随父学艺,潜心研究纱阁戏人工艺,耄耋之年将遗失的8阁纱阁戏人,从戏名到人物,逐阁进行恢复制作,填补了这项技艺的空白。2012年,雷显元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孙雷旺盛,纱阁戏人第四代传承人,子承父业,掌握了纱阁戏人全套制作技法。

(2)李氏门派:曾任平遥县文管所所长、文物局副局长的李有华,一生致力于平遥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为平遥纱阁戏人的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李有华带领其弟子邵悦文参与了平遥纱阁戏人的搬迁、修复和管理工作。2014年,邵悦文按纱阁戏人的原始工艺、形制和材料复制了36阁纱阁戏人,作品在“第二届中国古建筑产业博览会”和“2015(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展出,广受好评。2015年,邵悦文被列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冀氏家成:2013年,被列为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泥塑纸扎艺人冀云丽出生于平遥上西门街的泥塑纸扎世家。曾祖父冀敬英和许立廷都是清光绪时期纸扎手艺人,祖父冀振辉继续制作纸活儿,其父冀修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冀云丽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纸扎技艺,后拜师于李有华先生,潜心学习绘画、雕塑、纸扎艺术。2005年,冀云丽应邀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仿制了5阁纱阁戏人。2009年,应联合國之需,冀云丽制作了3阁纱阁戏人。

(三)平遥纱阁戏人保护传承中的问题

平遥纱阁戏人是十分珍贵的非遗文物资源,相较于其它材质的文物,保护难度更大,传承发展较难,当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文物基础保护工作仍然艰巨迫切。从内容上讲,纱阁戏人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晋商文化对纱阁戏人的影响与发展和纱阁戏人在山西戏曲传承脉络中的区位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探索。从本体保存上讲,纱阁戏人经过百年,受多种病害侵袭,剩余18阁,库存6阁的保护修复工作亟待推进。

(2)文物本身的市场性与实用性不断弱化。明清时期纸扎是丧葬仪式的必需物品,纸扎店铺广布平遥城内外。山西梆子的风靡和晋商的推崇,纱阁戏人有着温厚的土壤和广袤的市场。随着社会环境和民众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丧葬仪式朴素简化,戏曲风俗降温创新,纱阁戏人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发展活力。

(3)国家非遗技艺面临失传危机。目前纱阁戏人传承人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经去世,其子仍是县级传承人。另有省级和市级传承人各1位,也均已年过半百。受商业化冲击,传承人迫于生计无法专注于技艺发展,纱阁戏人制作工艺传承艰难,濒危失传风险较大。

三、平遥纱阁戏人活化利用实践探索

挖掘非遗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再现非遗的非凡魅力和永恒价值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目标。为使纱阁戏人成为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可感悟、有共鸣的非遗,本文对纱阁戏人的活化利用模式作如下分析。

(一)基于还原理念的文化创意模式

真实完整是该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全方位、多层面、多元化展现纱阁戏人文化创意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纱阁戏人主题文化的基础上,突出纱阁戏人非遗文化的原真价值,融汇山西地方戏曲、文学、纸扎、泥塑等工艺特点,开发制作文创产品,还原非遗本真内容和形态。通过市场流通实现文化传播和非遗传承主要有实物还原和数字还原两种方式。实物还原通过书籍、图文、海报等媒介展现非遗文物或技艺本身。数字还原依托人工智能、虚拟仿真、3D或4D等技术建立纱阁戏人非遗资源数据库并通过视频专题片、工艺动画等全方位立体化再现非遗原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纱阁戏人非遗保护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形象化和可持续化。

(二)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宣传模式

网络平台、融媒体等现代传播媒介是让非遗融入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体现。由此,非遗将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不仅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事业中。《国宝档案·平遥纱阁戏人》《农广天地·平遥纱阁戏人》等纪录片和《平遥纱阁戏人》短视频的热播,让久远的纱阁戏人工艺直观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激发了人们保护和传承纱阁戏人等非遗的热情,也推进了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领域的跨界合作。

(三)以工艺传承为目的的文化培训模式

工艺是非遗传承的技术依托,传承是实现非遗具象化延续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平遥纱阁戏人这种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及制作工艺的传承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基本要素。开展相关的文化培训是工艺传承的主要途径,可以高效快捷地实现非遗技艺的广泛传播与传承。当前主要分为机构培训和传承人培训。机构培训指院校或科研机构开展的非遗文化和技艺培训,通过课程、讲座、沙龙等形式,面向学生或科研人员等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传承人培训主要由传承人以非遗工作室等专业为依托,通过多方合作,面向相关技艺实施者、文创工作者以及社会上对相关非遗感兴趣的群体,以“讲师+视频+体验”的方式操作。两类培训互为补充,共同推进非遗培训模式建构与应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改善旅游体验的文化营销模式

改变传统旅游营销模式,让非遗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产业经营功效,这是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多位一体的新模式。在建立纱阁戏人、推光漆器、木雕、堆绣等平遥非遗文化集群式体验馆的基础上,通过举办非遗博览会、非遗论坛、非遗文化节等活动,联合非遗保护方、网络平台、工艺制作方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非遗、旅游、文化和营销的新型合作模式,这是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具体而言,借助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国内外文化交流契机,结合网络平台和现代化传播方式,扩大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以有效解决非遗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和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有效提高社会对非遗事业的关注度,从而带动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让非遗更具内生发展动力。

四、结语

平遥纱阁戏人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地方特色的非遗瑰宝,对研究古代纸扎造型工艺、晋剧文化传承、晋商戏剧民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平遥纱阁戏人作为中国纸扎成组类文物孤品,经历时代变迁,亟待保护传承。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大背景下,纱阁戏人这一民间艺术具有广阔的生存发展前景,需深入挖掘纱阁戏人的文化艺术价值,积极拓展非遗活化利用模式,激活非遗文化市场活力,推进非遗传承产业化,以实现纱阁戏人等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俊杰,王志峰.平遥纱阁戏人(第一版)[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郭诚.平遥古城励进斋诗文拾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7.

[3]闫振贵.平遥纱阁戏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8.

[4]武娜.山西平遥纱阁戏人的艺术特征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8.

[5]师丰丰.平遥纱阁戏人视觉形象设计与推广[D].太原:中北大学,2018.

[6]韩宁.文物保护视阈下平遥纱阁戏人传统工艺研究[J].文化月刊,2021(9).

[7]田野.非遗再设计,见人见物见生活[J].文化月刊,2019(5).

[8]马涛.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作者简介:韩宁(1981—),女,汉族,山西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传统村落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联性研究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